意见领袖 正文

许权胜:银行之间不应再打“礼品战”

许权胜
2025-04-18 10:38:08

意见领袖丨许权胜

每年农历过年前后都是银行存款旺季,各个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和乡镇网点,拉存款大战热火朝天,根据额度大小定期存款送生活日用品和一些家用电器产品、小到鸡蛋大到冰箱是每家银行揽客的必修课,老百姓对各家银行存款送礼品也习以为常,甚至相互比较哪家银行送得多就去哪家存款,推波助澜了银行之间的礼品大战,银行之间无序竞争也不断推高礼品筹码,把一项原本良性的激励机制弄得泥淖不堪,银行陷入“礼品换存款”的价格战泥潭。在不断加码争夺中,也培养了客户“哪里礼多就去哪里存”的心理预期,存款行为不再建立在对产品的认可和对银行的信任基础上,而是单纯的“套利”行为。

笔者在银行工作多年,了解“礼品大战”的来龙去脉,上个世纪末各大银行存款是没有礼品的,那个时候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存款利率每个银行都一样,都是按照人民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来,银行拉存款比拼的是服务,哪家银行服务态度好待客热情客户就愿意来。自从邮政开办代理办理存款业务以来,因为人们意识中邮政只是送送报纸邮递信件,还不能接受这个机构有银行功能,当时邮政为了打开这种尴尬局面,开启了存款送礼品发端,记得当时笔者有个在沿海地区做工程的亲戚,每年腊月结账回来都要来我所在的银行网点存大笔巨款,有一年突然不来了,我以为亲戚投机了其它项目,正月拜年顺便问及此事,亲戚支支吾吾,欲言又止,旁边的另一位亲戚指着冰箱说,邮政早来一步了,亲戚只好全盘托出,原来他做工程,结到的巨额款项都走邮政通道,当时各家银行不能互联互通,之间汇兑很麻烦,一般外地打回来的款项走邮政通道要方便不少,所以邮政知道了亲戚家汇过来的巨款,那个时候冰箱算是稀罕物件,于是送了一台去了我亲戚家,亲戚过意不去,只好把钱放在了邮政,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居然存款能送礼品,也是第一次知道礼品居然能够击败亲情。后来自然而然引发了银行之间拉存款就送礼的礼品之争,风气一直刮到今天,还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现在不管哪家银行都不敢率先停下来,怕冒天下之大不韪,影响当年揽储任务完不成考核目标。再加上里面夹杂着一些利益裹挟,各方都没有意愿去终止这种零和博弈。

从银行而言,取消礼品就失去了权力背后的利益,礼品采购看似金额不大,却最容易成为权力牟利的切入口,据报道,有一些银行在礼品采购中大搞猫腻:要么收取供应商回扣,要么暗中安排自己的亲友公司中标,把银行采购当成自家生意,能使权力变现。

从客户而言,客户认为礼品是一种附加值的免费午餐。而且礼品是与银行讨价还价能轻松拿捏住银行的工具,当然也希望礼品战永不消失。

所以,银行和客户双方都不想轻易停掉这种游戏。

但当前国家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取消“礼品换存款”式的简单物质刺激,转向更精准灵活和可持续的客户激励方式,已经势在必行不可避免。银行要把那种重物轻人,有限的资源投向礼品而非客户服务和产品设计,不仅无法真正提升客户价值,也让金融机构陷入低水平竞争,资源浪费,影响金融行业整体形象。依赖礼品吸引来的客户往往缺乏对产品的真正理解和长期规划,存款存续期短,难以有效支持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所以形势比人强,礼品战没有前途。那么怎样去弱化这种影响呢?笔者以为在当前情况下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礼品换息”将物质激励转化为实际利率让利。通过技术手段引导客户在手机银行或柜面系统中,自主选择“更多利息”或“兑换礼品”两种收益方式。比如,同样一笔一万元的一年期存款,客户可以选择:一年期利率2.0%,无礼品;或者一年期利率1.8%,获赠价值与2.0%差额的礼品,这样既保障了客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也避免了因礼品激励带来的“套利”行为,使金融回归本质,客户也能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进行权衡。

二是建立线上积分商城,实现奖励的灵活配置。结合银行APP、小程序等渠道,建立“客户积分+权益商城”系统。客户可根据存款金额、理财金额、账户活跃度等指标累积积分,再自主兑换商品、服务或生活优惠券。这一方面增强客户参与感与成就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银行线下采购、发放、管理礼品的高成本运营压力,同时为解决老年人不会用不敢用不愿用的问题,可为60岁以上客户提供线下兑换券,或者电话下单送货上门等人性化服务方式,让老年客户在熟悉的方式中逐步融入数字金融生态。

三是从物质激励转向服务激励,打造特色产品价值。与其在礼品上“卷”,不如在产品设计与服务温度上“赢”。为客户提供生日祝福、专属理财顾问、定期健康讲座等非物质型激励;推出“存本取息”“按月付息”等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稳健型产品。

四是实现从“礼品银行”到“品质银行”的转型。取消礼品换存款并不意味着银行要冷落客户放弃客户,而是跳出短期营销思维,建立更长效、理性、可持续的客户运营机制,银行应当成为客户资产配置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礼品的发放平台,成为客户生活品质提升的助力者,而不是礼品的搬运工。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创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新时代背景下,银行之间不应再打“礼品战”,而应共同努力提升服务、优化产品结构、丰富金融供给,为广大城乡客户特别是农村客户提供真正“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唯有回归服务本质,回归以客户为中心,而非礼品为中心,才能真正赢得客户的信赖与长期支持,金融机构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财经评论员,长期在金融行业一线工作。)

分享文章到
热门评论

目前没有热门评论,去评论

打开新浪财经 发表你的观点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