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正文

俞燕:安心财险梦逝,东吴财险重生

俞燕
2025-04-16 09:31:31

意见领袖 | 俞燕

国内保险公司取名,都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比如,安、康、泰。但对于一些保险公司来说,名字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比如,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安心财险”)。十年前,安心财险作为创新型互联网保险公司获批成立,然而自成立以来,这家保险公司从来没有如它的名字那样“安心”过。

作为创新型保险公司,安心财险成立之初,便打出“简单的保险”的SLOGAN,试图探索以“保险+场景”的模式,实现“简单保、简单赔”。然而,其推出的“首月0元”、“闲时退费”等所谓的“创新之举”,因擦边监管而屡收罚单。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乱象,被勒令整改。

而将安心财险拖入泥淖的,则是其与米缸金融合作的履约保证保险。该业务最终造成安心财险数亿元的窟窿,沦为资不抵债的命运。这家声称要对风险保持“敬畏”态度的保险公司,最终和与其同批成立、同样具有明天系色彩的另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易安财产保险公司(下称“易安财险”)一样,沦为高风险公司。

不过,与被接管的易安保险不同,安心财险并未被接管,而是选择自救,历经多年,终于找到了新东家。

2024年2月,安心财险获批从北京延庆迁往江苏苏州。7个月后(2024年9月25日),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吴财险”)获批筹建,成为第90家财险公司,也成为继申能财险之后,又一家出于风险处置而新设的保险主体。

2025年3月28日,东吴财险获批开业,4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批准该公司开业的公告。

至于安心财险的命运,据说将如安邦保险集团、天安财险等完成了风险处置的保险公司们那样,最终将被注销法人主体。十年如一梦。

当年作为创新试点成立的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如今仅剩下两家。易安、安心们的失败,难道仅仅是创新模式的失败?

01

安心之殇

十年前的2015年6月26日,安心财险拿到了筹建批文。同批获筹的,还有易安财险和泰康在线保险公司。

这一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概念。互联网金融,成为热词,亦成为新业态。

这一年7月,紫光阁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原保监会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包括互联网保险在内的互联网金融,迎来时代的风潮。

2015年7月2日,原保监会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互联网金融专业化方面的先发优势,有序增加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试点机构。于是安心财险等三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批筹,加上2013年开业的众安在线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增至四家。

安心财险由玺萌置业有限公司(下称“玺萌置业”)、北京通宇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通宇世纪”)和中诚信国际信用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股东发起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

安心财险的第一大股东玺萌置业,被业界视为明天系早年的干将之一,当年是太平洋证券的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而太平洋证券当年股改和非常规上市,成为把证监会原副主席王益拖下水的关键。除了太平洋证券,玺萌置业还握有格林期货、山西证券等金融牌照。

因此,和易安财险一样,安心财险亦被业界视为具有明天系色彩的保险公司。

在玺萌置业旗下的一家隐秘的会所里,安心财险开启了筹建工作。拿会所当办公室,这在保险业也算是独一家了。

通宇世纪的实控人黄胜出任董事长,他的武汉大学校友、出身于人保财险的钟诚,则出任总经理。

据钟诚彼时对媒体表示,他在2010年时,便在思索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解决保险业特别是车险“理赔难”的痼疾。这亦成为他和黄胜筹建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动因。

仅用了半年时间,安心财险便完成筹建,赶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拿到开业批文,批文上的营业场所,远在北京市延庆区。

2016年1月18日,安心财险正式开业,成为首家在“云”上通过监管开业验收的保险公司。

开张8个多月后,安心财险拿到车险资格。彼时,安心财险表示,将依托互联网平台,主打个人车险、小微企业财险和责任险业务,传统险种互联网化与创新场景险将成为其产品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方向。

主张“简单的保险”,“让消费者拿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车险99%的任务”,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车险服务生态圈,成为彼时安心财险的雄心。

彼时,互联网保险成为一些保险公司以创新之名、行擦边之实的工具,安心财险亦不例外,其推出的“闲时退费”、“首月0元”等所谓创新之举,屡被监管点名,并被要求整改。

而将安心财险拖入深渊的,则是履约保证保险业务。

2017年7月20日,米缸金融与安心财险达成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声称米缸金融将推出底层债权由安心互联网保险提供履约保证保险服务的定期理财产品。这是继2015年8月米缸金融与天安财险首次达成合作后,第二家与米缸金融合作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据公开信息,双方合作的项目主要是“房抵贷”。而易安财险亦是因该类业务身陷巨亏。2022年7月北京金融法院发布的民事裁定书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易安财险有多笔负债无法清偿,其中“房抵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账面逾期未兑付保险金总额为4075.15万元。

据媒体报道,其实安心财险与米缸金融合作,是替天安财险当接盘侠。彼时因为天安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不能继续承办信用保险业务,才由安心财险承接。原本待天安财险恢复信保出单后,安心财险再以再保险的形式将该业务转回给天安财险。

正是借由与P2P平台的保证保险业务,安心财险弯道超车,其保费业务激增,2018年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一倍。然而,与此同时,风险亦在积聚,亏损规模亦在扩大。

2018年8月,米缸金融出现大面积逾期,安心财险面临集中巨额赔付。而双方因为赔付陷入“罗生门”。此外,天安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投资的理财产品亦出现逾期,其中,安心财险承保的一些标的,被卷入普伴金服“以房养老”骗局。

这一年,钟诚挂冠而去,加盟轻松集团,其在安心财险所做的互联网保险创新实验宣告失败。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发展来看,如果并非资源型,“很难真正趟出一条路来”。

在马太效应下的财险业,新兴中小财险公司在市场上占住脚颇为不易。彼时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成为这些公司的突围点。然而,如一位保险资深人士所言,这些公司的业务规模做的比中介还小,在互联网平台渠道面前毫无议价能力,反而成了高风险业务的接盘侠。

到2020年四季度,安心财险已身陷危局。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骤降至-176%,净亏损已增至5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和净资产皆为负数,风险评级被评为D。此时它开张仅有四年时间。

对于已经出现资不抵债的安心财险来看,增资或引入新的股东,成为当务之急。2020年9月,水滴公司(WDH)拟通过旗下的北京纵情向前健康科技公司收购通宇世纪所持安心财险11.284%的股权。

随后,安心财险又推出另一个方案,拟引入正大制药(青岛)公司,股比为14.333%,将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2021年6月,安心财险再发公告,拟引进江苏华远投资集团和威达高科技公司,其中,前者将取代中诚信投资集团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股比30.73%)。增资完成后,其注册资本金将由12.85亿元增加至19.85亿元。

不过,这些方案最终皆未获监管批准。

随着时间流逝,安心财险依然未脱离困局,业务停滞,保险业务收入持续出现负数,截至2024年一季度时,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已跌至-874.01%,累计净资产约-7.27亿元,成立以来的累计亏损逾20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安心财险在保证保险上栽大跟头,不单单是业务风控问题和对行业风向研判的失误,而与公司治理失衡乃至掌门人的性格和管理风格皆有强相关性。

保险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公司治理。从包括安心财险在内的一批问题保险公司的情况来看,其共性的风险问题皆凸显出治理风险,其内部控制和治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以安心财险为例,其成立以来,便屡收监管函和罚单,问题涵盖产品设计、信披、“三会一层”治理结构、关联交易、内控与合规管理等。

近年来,纠偏、化险,成为保险业的一种“新常态”。安邦保险、明天系保险公司等一批高风险保险公司的风险处置已相继收尾。

其中一种风险处置模式,便是成立新主体,将洁净资产和负债剥离出来,装入新公司,问题公司的主体则予以破产注销。安邦财险、华夏人寿、天安财险和安心财险等公司皆采用了这种方式。盘子较小的易安财险,则由比亚迪全盘承接后易名。

对于安心财险来说,回首十年,抚事徒悲,幻梦一场。

02

重生之路

对于问题保险公司来说,尽快完成风险处置,避免“冰棍效应”,已成为当务之急。

寻寻觅觅多年后,安心财险的风险处置亦迎来曙光,找到接盘者: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国发”)。

在此之前(2023年年8月),苏州市政府方面表示,要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以申领金控牌照为新的发展契机,通过金融协同、金融创新等方式,大力推进集团业务实现转型发展。

苏州国发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苏州市国际经济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其被苏州市政府授权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职能。2003年,成为以金融投资为主业的国有控股公司。

截至目前,苏州国发的金融版图上已拥有苏州信托、苏州银行东吴证券、东吴人寿、东吴保险经纪公司、东吴人寿、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私募基金、江苏省联合征信公司、苏州国发融资担保公司、苏州资产管理公司等主体,是全国地级市中拥有金融牌照和金融工具最为齐全的地方金融控股平台。

2024年2月1日,安心财险获批将总部从北京市延庆区迁至苏州市,次月,其注册地址迁至苏州市相城区。

六个月后(2024年9月25日),东吴财险作为新主体获批筹建,成为第90家财险公司。苏州国发总裁宋继峰拟任东吴财险董事长,身兼保险监管和保险公司双重履历的东吴人寿副总裁夏卫新拟任东吴财险总裁

至此,安心财险的风险处置已近尾声。

这家新主体注册资本20亿元,由11家股东发起成立,其中,苏州国发出资6.6亿元,持股33%,是第一大股东。苏州新城投资发展公司持股14.5%,为第二大股东。苏州交通投资集团持股12%,为第三大股东。此外,苏州高新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持股8.75%,苏州相城金融控股集团和苏州高铁新城经济发展公司各持股8%,苏州新区科技工业园5.75%,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5%,苏州吴江东方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和张家港长江生态保护发展公司各持股2%。

在11家股东中,有唯一一家民企同时也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协鑫能科”,002015.SZ),持股1%。其母公司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定位于绿色低碳科技企业,是全球新能源500强和中国民企500强。旗下除了协鑫能科,还有协鑫科技(03800.HK)、协鑫集成(002506.SZ)、协鑫新能源(00451.HK)等多家上市公司。

如同天安财险变身为申能财险一样,安心财险亦由一家民营系保险公司变身为地方国资系保险公司。

在本轮问题金融机构化险中,地方国资和地方财政部门扛起了大旗。除了天安财险,信泰人寿、君康人寿、百年人寿等问题保险公司,亦由地方国资作为化险主力。

发挥央地同策同力、同题共答,构建央地协同机制、责任归属认领和兜底监管机制三位一体的新型监管协同体系,已成为本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新动向。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不仅化险更要发展,亦成为中小金融机构化险的新思路。

2024年12月6日,金监总局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丰富风险化解处置方式,鼓励财险公司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迁册化险”,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出清风险。对风险大、不具持续经营能力的财险机构,依法开展市场退出,研究相关配套政策。

安心财险,便成为首家完成“迁册化险”的财险公司。迁址后,安心财险有望在实力雄厚的苏州国资股东们的鼎力支持下,实现转型重生。

不过,脱胎于安心财险的东吴财险,能否从此踏上阳关大道,还需要时间来印证。

从同样作为化险产物的申能财险和比亚迪财险来看,其2024年仍处在巨亏状态,尤其是申能财险,位居非上市财险公司亏损之首,比亚迪财险的亏损额则排在第五位。

据了解,申能财险的巨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在2024年10月受让天安财险的保险资产包有关。而比亚迪财险巨亏,除了消化易安财险的资产包,亦与其急于扩张、铺业务摊子的发展策略有关。

那么,东吴财险将如何规避前车之鉴,走出一条重生之路呢?

来源:喻观财经

(本文作者介绍:“喻观财经”创始人、资深财经媒体人。长期观察和研究金融领域。)

分享文章到
热门评论

目前没有热门评论,去评论

打开新浪财经 发表你的观点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