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正文

唐家才:大模型怎么选、怎么做、怎么管

新金融联盟NFA
2025-01-20 20:46:07

意见领袖 |  新金融联盟NFA

作者 |  唐家才

大模型“有脑无手”问题待解

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点燃了行业数字化转型新的里程碑,通过这几年发展,行业形成三个共识。

第一,人工智能并非全新技术,关键在于将其用足用深。

第二,在大模型L0和L1层面,行业差距逐渐拉大。头部玩家以十万级的卡量计算,大行有几千张卡,股份制银行上百张,中小行则更为分散,已形成较大的梯度差距。

近期,我们在客户服务质检和财富指标的抽取场景中,对DeepSeek进行了一些验证,发现其计算推理优势显著,基本已经追赶到Open AI的水平。因此,金融行业应聚焦垂直模型领域发力。

第三,智能体成为年度热词。智能体的AI人机交互范式已日趋成熟,下一步将解决大模型“有脑无手”的问题。

大模型怎么选、怎么做、怎么管

2024年,兴业银行密切关注生成式AI应用前景规划,发现目前金融机构的生成式AI应用场景较有限。因此,我们加大了对头部先进同业、科研机构以及互联网公司等的实地调研,形成以下观点:

“马太效应”显著,头部机构重兵布阵智能化;“五专机制”为纲,战略机制催动智能化转型;“规模成效”为要,规模效用推动可持续赋能;“大小模型”为轴,判别式与生成式并驾齐驱;“技术研究”为本,夯实技术预判和掌控能力;“二趋二避”为旨,科技创新与理性务实并重。

我着重解释一下“五专机制”与“二趋二避”。

关于“五专机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为了培育智能能力,许多机构设有专项指标、投入专项资金、明确专业岗位定位、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构建创新闭环。譬如,工行的每个应用都有数字劳动力跟踪指标、招商成立了创新基金、平安成立了创新实验室,我们则推出了“五专机制”。

所谓“二趋二避”趋势一:人力投入趋于多元,不仅仅依靠算法人员,而需“业务+算法”才能实现良好的场景应用;趋势二:模型选择趋于灵活,要选对的、不选大的,一般而言,参数规模为几十亿或几百亿的大模型足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避免高估生成式AI的能力,应将决策式AI和生成式AI结合使用;二是避免触及安全底线。

上述观点的本质都是大模型怎么选、怎么做、怎么管,以下详细阐述。

第一,怎么选。大模型并非小模型和传统AI的替代,而是共生共存。例如在财务预测方面,小模型可解释性比专家规则结合更容易,且对算力要求不高,能满足场景需要。如今模型的可选择性很大,避免盲目选择,才能降低应用成本。

第二,怎么做。一手挖场景,一手建平台,两者不可偏废,大多数新技术应用都是由场景驱动发展起来的。在场景选择上,除了要研究和评估技术难度,还需从业务经营角度评估测算ROI。

我们也在关注智能体的发展。Gartner发布的《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将代理型AI列为首位,提出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AI代理的设想。因此,从行业角度看,银行IT既要解决AI人人可用的门槛问题,更要实现让人人都用AI思维和体验跃迁问题。

第三,怎么管。难点在于驾驭AI技术不确定性。AI的发展有别于传统技术,这意味着传统技术管理方式可能失效。因此,我们需以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待新技术应用创新,投入相对宽松的人、财、物、产学研资源,形成一揽子投资组合式的创新课题。在配套管理方面,兴业银行成立了几个业技合作联合实验室,以预期价值、风险底线、时间周期为约束条件,投入一定资源并关注投入产出回报。这样既能吸引和培育人才,又能激发场景创新,还能控制价值收益。

同时,应将生成式AI的幻觉和渗漏风险作为行业创新底线,在监管指导下,积极稳妥推进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我举几个应用实例:一是创新实验室,即AI与场景结合的实验室。二是绿色金融智能认定助手。要判断一笔贷款业务是否属于绿色贷款,复杂且考验专业性。我们将专业知识沉淀到模型中,客户经理只需填客户与贷款投放的相关要素,就能对其自动识别,同时生成绿色金融意见认定报告,目前识别准确率超过了95%,每年辅助绿色融资业务约7千多笔,对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智能财富规划建议系统也在探索中,该系统能在产品选择、产品质量评估及持仓优化调整上辅助决策,具备动态调整、预测、预警等功能,目前正在内测。

更懂客户、更懂市场、更懂自己

展望未来,金融行业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依然有诸多问题待解:首先,大模型的数据处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面临更全量、多模态的数据,是否有能力做全参数训练。其次,做不做支持数据更大、更全的专业金融大数据模型。最后,如何将业务与技术更好地融合,用好AI。

人工智能是改变金融行业认知能力的一个跃迁,让我们更懂客户、更懂市场、更懂自己,我们对未来有几个趋势判断。

第一,传统AI会继续发光发热。在数字运营、智能风控、金融工程等领域,传统AI仍然是主力。

第二,随着业务和应用认知提升,大模型会进一步渗透各个业务环节和领域。但目前由于合规性等原因,直接对客难度较大,更多是在内部辅助。

第三,如果把传统AI比理科生,生成式AI比作文科生,那么智能体则可能是一个文理兼修的全能生。我们应关注如何将简单的语义识别、任务拆解与大模型能力相结合,形成更完整的智能体框架。

AI与金融领域深度融合创新,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流程融合。没有嵌入业务流程的AI不是好AI,只有将其内置到业务流程中,才能最终实现复杂流程自动化,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升级。二是与人的融合。对于员工而言,AI是助人提效而非直接替代;对于客户而言,AI可提高便利性,但关键环节依旧需要客服人员支持。我们要做有温度的银行,将AI与人更好地结合,更大地发挥出AI的作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合规融合

最后,我提两个建议:第一,完善AI+数据共享应用。呼吁开放更多公共性大数据空间或数据源,同时建议金融机构开展更多行业共创,例如在金融行业专属大模型上进行更多合作。第二,推进AI+金融生态合作。在业务上进行更多融合,在金融行业内用好智能体的同时,跨行业发挥智能体的价值将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本文作者介绍:一个高质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讨和行业交流平台。)

分享文章到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