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莫开伟
近日,央行、国家金监总局、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卫健委、中国证监会、国家医保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精准匹配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养老金融供给力度、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完善制度保障等六方面,提出了十六项重点措施。
应该说,九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是一部系统性、规范性地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总方案”,将对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她所设定的具体措施,打好了金融机构撰写养老金融大文章的精准框架,可让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最终让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有了更具现实针对性的有力“抓手”。
也确实,自2023年10月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后这一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成了金融机构工作攻关的核心,也成了我国当前经济领域的工作重点,旨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尤其养老金融更是围绕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势在必行,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压力已刻不容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已达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13.5%;且从2023年养老金调剂情况来看,收不抵支的省份已有14个,包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养老金面临的压力也亟须纾解。可见,当前传统养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积极布局银发经济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倾注了精力,找准了定位,付出了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吹响了向养老金融进军的“集结号”,金融机构也开始着手养老金融工作,组建了养老金融专班,集中了部分力量,开启了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的撰写模式,但作为金融部门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金融领域,在养老金融拓展方向、业务创新、产品供给、养老金融管理等方面仍显茫然,缺乏系统性、总体性的制度设计安排,觉得“这篇文章”过于庞大繁杂,总找不到下手的脉络和方向感;一些养老金融服务工作在推行上不仅陌生,也还存在不少顾虑,总是瞻前顾后,难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导致金融涉老产业支持不足,银发经济融资渠道狭窄;且缺乏足够的决心、信心和耐心,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让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做起来速度过缓,难以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日益加快、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需要,也无法及时实现中央政府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所预定的战略目标。
尤为重要的是,为做强我国第三养老支柱,自2014年12月15日开启,个人养老金融制度由36个试点城市向全国铺开,这就更需要金融部门有所作为,提供更为有效、更为积极的养老金融服务方式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才能使个人养老金制度生根开花,惠及全社会广大民众。
由此,九部门发布《指导意见》其实就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政治大局的需要;也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健全体系、增进福祉的总要求、持续加大养老金融资源投入、精准推进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显然,《指导意见》发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推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将起到强大推动作用。具体看,将产生五方面积极金融功效:
首先,切中了养老金融的时代脉搏,有利增强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紧迫性和使命性。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重视养老金融服务,拓展了养老金融新产品,推出了养老金融服务新模式,但与我国养老金融现实需求相比,不仅差距大,养老金融投入缺口相当之大。这与我国即将成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大国家对养老金融需求相比,更显得捉襟见肘。而且,做好养老金融又是一篇系统性的社会大文章,单靠金融部门的力量不仅力不从心,也难以从根本上做好、做到位,它需要集中全社会之力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部门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指导意见》正是基于目前这种社会现实,站在集中金融力量统筹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社会政治高度,切中我国养老金融的时代脉搏,进行系统性的养老金融制度设计,提出了六方面十六条明确措施,丰富了养老金融的制度内容,提出了不同阶段、不同养老人群的养老金融服务供给模式和金融支持方向,增强了我国金融部门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其次,赋予了养老金融丰富的内涵和明确的时间表,有利提高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目的性。《指导意见》界定了养老金融内涵和外延,明确了2028年和2035年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即到2028年,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产品和业态逐步丰富,养老金融意识普遍形成,养老金融供给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福祉得到有效增进。到2035年,各类养老金融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更加成熟稳健,基本实现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使我国金融部门做好养老金融有了奋斗目标,并在现实中做好养老金融规划,分出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养老金融服务。
再次,完善了养老金融具体政策制度,有利提高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效率性和成功性。《指导意见》设计的六方面十六项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每一项内容每一条措施都需要金融部门努力而为,才有可能使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不偏题、不走调,确保各项养老金融工作始终运行在健康可持续轨道上。比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特色分(支)行等养老金融专营机构,将推动银行加大对养老金融领域的资源投入,有利提高养老金融服务专业性和服务质量,最终使金融部门做好养老金融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力量后盾,使金融部门做好养老金融服务的效率性和成功性大大提高,使养老金融服务早收益,惠及更广大老年群体,提高老龄人群的幸福指数。
第四,体现了养老金融需求多样性,有利提高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差异性和灵活性。《指导意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养老金融需求各不相同,提出需精准匹配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不同阶段、不同特征老龄群体提供全方位、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支持备老群体做好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针对农村养老需求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养老金融服务短板。具体就是对于可完全自理老年群体,加大康养、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金融供给力度,创新老年旅游保险、意外健康保险等适应老年活动需求的保险产品,支持更好社会参与;对于半自理老年群体,加强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支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优化养老金融业务办理程序,支持更便捷生活;对中青年群体理财习惯、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面向预防性、长期性养老需求,研发吸引力强、兼具稳健性和收益性的养老金融产品;加强特定养老储蓄、商业保险年金、养老理财、养老目标基金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个性化养老需求。这样可使养老金融文章做起来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且能确保亮点更多,也更加出彩。
最后,展示了我国发展养老金融的前瞻性,有利提高金融机构开展养老金融服务的长久性。《指导意见》提出将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一、二、三支柱,进一步推进商业保险年金产品创新,加强养老金融产品设计和投资管理,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加强老年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消费权益保护,加大对涉老非法金融活动的防范打击力度;同时,提出将进一步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将,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分析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和银发经济经营业态,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加大对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智能助老设备设计研发等信贷支持;此外,提出要研究创设养老专项金融债券、养老主题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养老相关领域。鼓励各类资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积极科学配置银发经济领域相关股权、股票、债券、指数基金等多种形式资产,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银发经济融资支持与综合化服务力度。尤为重要的是,央行等有关部门将建立养老金融工作落实机制,加强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强化货币政策、保险监管、融资配套、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支持,强化统计监测和效果评估,这更能确保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