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正文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张展: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中国金融杂志
2024-05-14 15:13:16

意见领袖 | 中国金融杂志

本文作者:张展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要求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2023年,工商银行累计落地盘活存量资产项目超2700个,提供投融资支持近1.1万亿元,推动盘活存量资产超1.3万亿元,撬动新增投资超1.5万亿元,为扩大有效投资、降低债务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盘活存量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 盘活存量资产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2022年1月10日和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部署研究出台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措施;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要求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盘活存量资产的实质是充分挖掘存量资产价值,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相契合。在“量”的方面,盘活存量资产是手段,扩大有效投资是关键,加快收回沉淀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形成有效的增量资产,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在“质”的方面,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同时也是降本提效、以新换旧的过程,目标是要提升经营质效、提高资产运营水平。

● 盘活存量资产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我国存量资产规模巨大且类型丰富,2013~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积超过400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累积投资超过100万亿元;若按65%的固定资本形成率计算,将形成约260万亿元的存量资产。评估值和账面值间的巨大差异既是盘活存量资产和扩大有效投资的空间,也是盘活存量资产工作在降低债务率、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过程中的切入点。盘活存量资产涉及面广、资产类型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资产情况看,既涉及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资产,又涉及长期闲置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资产,还包括一些处于改扩建阶段资产以及部分公益性资产。从区域分布看,既涉及存量规模大、资产质量好的地区,又涉及政府债务率较高、财政支出平衡存在压力的地区。从行业分布来看,盘活存量资产需求广泛存在于各行业之中,涵盖了基础设施、能源、旅游、仓储物流、体育、养老、地产等多个领域。从资产持有主体来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央企、国企、民企、各类金融机构等都是盘活存量资产工作的资产持有方。需要根据不同资产和区域特点,结合具体场景,综合运用多种金融产品,制定针对性盘活方案,协同各参与主体,形成推动合力。

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领域的实践

近年来,工商银行持续深化宏观政策传导,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资金投放,贷款余额、增量连续多年位列同业第一,为盘活存量资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积极打造“全面盘活”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工商银行坚持客户至上、服务实体,紧紧围绕盘活存量资产专项工作,增强金融服务的功能性,强化高质量金融供给,构建“全面盘活”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即“全周期赋能、全场景覆盖、全市场服务”,综合运用混合型金融工具,全面助力存量资产盘活。在全周期赋能方面,已构建涵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围绕贷款、债券、兼并收购、财务重组等十大类核心需求,并不断创新延伸,为企业各阶段发展提供“靶向支持”。在全场景覆盖方面,拥有理财、投行、租赁、保险、基金、债转股等金融牌照,与商业银行表内信贷产品互为补充,提供“贷+债+股+代+租+顾”六位一体全口径金融服务,全面覆盖各类盘活场景。在全市场服务方面,具有“直接+间接”全市场服务能力,全渠道资金统筹配置能力日益凸显,间接融资余额和增量持续领跑同业,通过行司联动持续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构建盘活存量资产“四个强化”组织推动体系。2023年,工商银行持续通过“四个强化”体系化推动盘活资产高效开展,累计落地盘活存量资产项目超2700个,提供投融资支持近1.1万亿元,推动盘活存量资产超1.3万亿元,撬动新增投资超1.5万亿元,为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降低债务风险、壮大实体经济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支撑。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战略性落地实施。在总行层面,构建“项目库、资产库、资金库”交易平台,强化资源整合和要素聚合能力,发挥投行业务作为连接资产端和资金端的桥梁作用,一体化推进该项工作;在分行层面指定专人专岗、组成柔性团队,高效服务地方政府各类盘活诉求。在实体企业服务方面,实施“总分支(总行、省分行、地市分行、县域支行)+综合化子公司”一体化联动服务模式,强化客户服务和业务流程协同,精准服务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金融需求。二是强化金融赋能,多措并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围绕不同存量资产类型、资产全生命周期投融资需求,梳理形成“三大功能、十三类场景”盘活存量资产工具包,统筹运用基础设施公募REITs、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产业基金、债转股、融资租赁等投行产品,以及PPP项目贷款、固定资产支持融资、项目营运期贷款、贸易融资、资金托管、账户监管等商行产品,致力于成为存量资产盘活的“全面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商”。同时精选30个优秀典型案例,多措并举满足地方政府及实体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诉求。三是强化银政合作,赋能地方发展。工商银行各级机构已全面对接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产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作为金融服务顾问,协助政府梳理存量资产清单,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扎实推进盘活存量资产工作,获得地方政府高度认可。2023年,工商银行已与各级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19个,明确由工商银行提供盘活存量资产综合金融服务。四是强化市场推广,发挥引导示范作用。2023年,工商银行联合政府部门、实体企业、交易所等不同主体举办盘活存量资产主题活动20余场。与地方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比如,联合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和地方金融监管局,协助举办“盘活存量资产及基础设施REITs深化培训暨政企银对接交流会”,介绍工商银行盘活存量资产全场景服务模式;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举办“走进上交所”盘活存量资产业务交流活动,以公募REITs、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为重点,满足政府及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需求。

对商业银行持续做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工作的思考

商业银行应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将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专项工作与谋划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合,确保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一是聚焦基础设施挖潜,强化标准化规模化盘活。商业银行可自主或联合同业金融机构,针对交通、市政等领域现金流稳定资产,积极设立和参与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或通过贷款、资产证券化、Pre-REITs等方式梯次培育,推动资金提前回笼、扩大有效投资,助推提升全社会资产运营能力。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稳妥推进基金配套融资、资产重估增贷、展期再贷等工作,充分挖掘资产价值。

二是聚焦城市功能提升,做好“三大工程”全链条金融支持。商业银行可与地方政府、政策性银行紧密协同,按照价值创造导向,向城市空间优化、功能提升等领域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比如,在项目启动期,可积极提供并购融资,用于资产整合;在项目改造期,提供长期限城市更新类项目融资,用于资产改造;加强与市场优质运营机构或产业资本联动,积极培育保障房资产和盘活闲置土地等低效资产,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资产增值和税基扩大。

三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盘旧获新,扩大先进产能。立足商业银行熟悉制造业、科技创新传统特色,聚焦重点领域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能提升及“卡脖子”领域技术突破,强化存量盘活、增量注入、动能提升综合效应。比如,在集成电路、生物医学、工业母机等行业,针对其专用设备价值高、生产占用资金多等情况,推出老旧设备售后回租、创新项目建设融资一揽子服务,存量与增量并举、盘存与带新同步。

四是聚焦生态价值实现,同步推进环境改造和经济激活。商业银行可运用好绿色信贷服务经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打通生态资产的价值转化路径。比如,工商银行在浙江安吉县牵头落地市场首笔“竹林碳汇”银团贷款52亿元,对县域内20万亩竹林资源进行整合盘活,通过引入专业管理力量,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促使生态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和提升。

五是聚焦债务风险缓释与化解,推动实现资产价值重估。商业银行可针对企业债务违约形成的低效无效资产,积极通过“救资产”助力“救企业”。对闲置物业等存量问题资产实施打包组合、价值重估,为盘活创造条件,有效稳定企业经营。注重发挥权益性资金作用,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注入股权资金,推动降低财务杠杆、削减利息成本、扩大有效投资。

六是聚焦地区债务统筹,以城市为单元体系化盘活。商业银行可积极对接省市两级政府部门,以城市为单元推进存量资产梳理、价值发现,整体测算盘活潜力和债务空间,促进实现对总负债和总需求的平衡管理。对于存量债务负担较大、经济发展潜力相对有限的区域,可以“盘活资产存量+压降债务”为主;对于存量债务相对较小或者存量债务负担虽然较大但经济发展潜力空间巨大的区域,可在盘活资产存量的同时,继续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七是聚焦安全发展,筑牢风险防线。商业银行应坚持引入市场资金与引入市场约束并重,支持相关企业健全信息披露、市场沟通等机制,促进完善公司治理。坚决落实财政金融纪律,防范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防国有资产流失。注重从区域整体、产业链条等角度,加强盘活项目的潜在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风险监测机制,前瞻性做好风险防控。

来源: 中国金融杂志

(本文作者介绍:权威、专业、理性、前沿,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

分享文章到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