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正文

莫开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重在转变理念和机制

莫开伟
2024-05-07 19:45:55

意见领袖 | 莫开伟

存款利率已全面放开,披在农合机构身上的利率“襁褓”终已被揭掉,农合机构靠存贷款利率保护政策“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单一农合法人机构影响不言而喻,有可能会造成存款分流引发流动性风险,也有可能靠支付较高成本留住存款而导致经营亏损,从而对农合机构生存带来严峻挑战。无论怎样,农合机构再也不能无动于衷,应从现在起,研究相关对策,及时进行组织机构、经营管理等体制调整,大胆转变经营理念,方能避免被利率市场化浪潮吞灭的危险。从农合机构现实看,需转变经营理念和机制,树立四种经营意识和实现四种体制转变。

转变经营理念要求中小农合机构树立四种意识,即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风险意识。当前农合机构普遍缺乏就是这四种意识。

危机意识缺乏表现为农合机构管理层和广大员工思想仍停留在国家利率政策保护的狭小框框里,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对利率化将给带来的挑战进行有效“预热”。由此,从现在起必须进一步加强动员和引导,让农合机构全体员工了解利率市场化具体内容以及可能给带来的各种影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构筑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坚强智慧“堡垒”,使农合机构能战胜一切困难。

忧患意识缺乏表现为农合机构仍安于目前存贷款利率管理现状,被贷款利率上浮带来高利收入迷惑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其经营有可能带来的冲击,思想麻痹,利率管理仍我行我素,没有对利率市场化构筑好思想“屏障”。由此,从现在起必须跳出原有思维定势,主动分析现有利率管理存在的弊端,并对其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补救,防微杜渐,增强应对利率市场化挑点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紧迫意识缺乏表现为农合机构依然迷恋原有僵化利率管理模式,缺乏研究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机制、技术及人才,反映迟钝,没有对利率市场化形成全面防范机制。因此,从现在起必须从原有既得利益圈中挣脱出来,把握经营大局,看清利率市场化方向,除抓紧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利率管理水平和能力之外,打破传统用人机制,不惜代价引进利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为利率市场化储备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力量。

风险意识缺乏表现为农合机构没有预先建立利率市场化风控模式和成本核算体系,对存款利率市场化麻木不仁,对农合机产生冲击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没有构筑灵敏有效的财务核算应对机制。因此,从现在起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经营成本核算体系,以应对利率市场化为核心,建立一整套利率成本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把利率成本管理放到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出既能覆盖经营成本、又能促使“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存贷款利率机制。

转变经营机制要求中小农合机构转变四种模式,即经营管理模式、信贷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模式、财务核算模式。当前农合机构这四种模式与利率市场化还极不相适应。

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指农合机构要抓住存款利率全面市场化之前这段大好时机,加快推动改革,构筑和完善真正的法人治理机构,实现全新经营机制。目前大部分农合机构,不管是改制后的农商行、农合行还是原有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制尚未完善,行政色彩浓厚、官办倾向严重,人事任免、信贷计划执行、财务利润指标完全由上级管理机构制定并层层下达,使基层农合机构普遍缺乏经营自主权,从而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灵活性不足,这是应对利率市化最大行政体制障碍。因此,农合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应首先尽快打破现有行政管理机制,主要是省、市联社要转换职能,摒弃行政管理功能,从行政管理彻底转向以业务指导和服务为主,消除对基层行经管管理行政干预;健全并完善法人治理机制,让基层农合机构拥有真正的经营自主权,一切经营活动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提高经营针对性和有效性;且在完善法人理结构基础上,明确规定法人、经营管理层及员工各层级责权利关系,让经营管理层有精力、有能力去研究利率市场化并组织好利率市场化相关工作。同时,实施以利率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考核机制,调动农合机构全体人员关心经营发展,拼发经营活力,找到一条既能保护“三农”利益又能覆盖经营成本的存贷款利率执行之路,使农合机构始终具有强大发展动力。

转变信贷管理模式指农合机构拿出壮士断腕决心,消除信贷短期行为,彻底告别信贷粗放经营模式。目前,不少农合机构在信贷经营上染上了不良“嗜好”,盲目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攀比,或在城镇争夺优质客户,或轻视“三农”产业和小微实体企业,或重信贷大户轻小额农贷,贷款“垒大户”倾向明显,贷款长期化、高利化、离农化已相当严重,有不少农合机构甚至参与买卖票据、委托投资等资金空转套利活动,使支农功能衰退。如果存款利率市场化,一旦引发资金分流或信贷质量出现问题,短期资金长期使用缺陷就会暴露,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将会陷入无能为力状态,发生流动性风险可能性极大,这是当前农合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潜在信贷威胁。因此,农合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首先要加快制定新的信贷经营战略,重新细分信贷目标市场,从中选准最适合的信贷服务方向,摒弃信贷经营中急功近利倾向;并根据自身信贷管控水平和能力营销信贷,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信贷资金损耗。同时,守好县域农村阵地,消除与商业银行抢客户、抢地盘等行为,紧盯“三农”和小微企业及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域,有的放矢开展信贷经营,提高信贷资金周转效率,避免流动性风险。此外,创新信贷管控模式,完善信贷调查、审查、发放程序,提高信贷透明度,健全信贷责任考核机制,做到责权利对等,提高信贷合规率,堵塞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转变业务发展模式指农合机构应从传统存贷款业务中挣脱出来,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开发新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几年,全国大部分农合机构摆脱了亏损,走出了高风险社窘境,但这都靠国家政策利好,农合机构不用多动脑筋,便可轻松赚取巨额利润。从目前看,存款利率市场化已使农合机构处于竞争劣势,且随着农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资金必然向高回报金融投资环节流动,这势必加大农合机构资金筹集成本,利润空间收窄也将成大势。如果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一味躺在过去传统业务经营“安乐窝”里,无异于自绝生路。可见,利率市场化已将农合机构推向了生死抉择关口。因此,农合机构对业务发展模式转型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全力转变原单纯依靠存贷款传统业务的做法,实施业务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散业务经营,寻找新业务领域,构筑业务扁平化发展模式,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当前农合机构重点是发展对存贷款利差依赖度低,与资产、负债关系不密切的中间业务,大力发展结算清算、银行卡、代收代付代理、保管箱、财务顾问、信息服务等中间业务,拓宽业务收入渠道,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从业务结构上规避利率市场化风险。

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指农合机构转变粗放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厉行节约、勤俭办行”方针,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提高拨备覆盖水平,增加投风险能力。近年,全国大部分农合机构推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效益有了大幅提高,由亏损引发的高风险机构基本消失,员工福利待遇有了较大改观,工作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是令人欣慰的地方。但在这种情况下,也滋生了不利倾向,不少农合机构缺乏长远经营目标,没有处理好分配、积累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分配上过分强调个人收益,或通过变相途径为员工谋福利,或违背监管部门规定擅自提高股金分红比例;造成该提的风险拨备没有提,该核销的呆账贷款没有核销,该弥补的亏损没有冲减,该补充的资本没有补充。此类现象若不及时扭转,农合机构就等于丧失了大好处理历史包袱的机遇,一旦利率市场化实施,资金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农合机构负担将会加重,有重新滑向经营亏损的泥潭。因此,农合机构应摒弃短期经营行为,树立长期经营发展目标,营造财务良性循环机制:一方面建立完善高效风险管理体系,促使风险管理理念向长期稳健型转变,提足拨备、控制杠杆,将风险作为绩效考核指挥棒,从根本上确保稳健经营;并提高风险管理独立性,缩短风险管理传导和决策链条,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按监管部门相关监管要求,确保各监管指标达标,并按新资本协议要求全面约束财务行为,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能力。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分享文章到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