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正文

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主动担当科技金融主力军的使命

中国金融杂志
2024-04-22 14:32:21

意见领袖 | 陆建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格局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科技创新愈发成为我国能否取得科技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价值跃升的关键。而科技创新的成功离不开金融的全方位支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并把科技金融放在五篇大文章的首要位置。对此,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必须牢固确立起金融功能性第一性的定位,主动担当起科技金融主力军的使命和责任,创新服务理念,优化产品和风控体系,构建综合化的服务生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服务科技金融的新范式,为全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

坚持善本金融服务理念,全面开启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高质量发展,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以善本金融理念为基础,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无论是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还是技术产业化,都离不开持续有效的金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由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融合而成的科技金融,是使命担当,也是大势所趋。同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科技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下,我国科技创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科技型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增大。抓住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契机,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是商业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传统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与科技型企业还不完全匹配。一方面,有别于一般大中型企业经营“看得懂、有预期、能抵押”的特点,科技型企业专业化程度高、以轻资产运营为主、研发周期长、可抵质押资产相对较少。因此,从传统的金融风控逻辑来看,存在“看不懂、没预期、缺抵押”的情况,商业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量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少数发展势头好、规模体量大、处于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往往抢着服务,甚至过度服务,但对量大面广的小型、初创型科技企业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深度不够。

基于以上分析,浙商银行从矫正金融的功能定位出发,明确提出坚持金融功能性为第一性,以善本金融的理念来做好科技金融的大文章。善本金融的核心逻辑就是金融具有放大功能,服务善的主体就是放大了正的能量,服务恶的主体就是放大了恶的危害。科技型企业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浙商银行创新性地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中,以客户为中心构建了基于社会价值向度的“浙银善标”评价模式,从政策层面明确给予正行向善的科技型企业更高的信用贷款额度、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产品,并制定了具体的评价体系和操作办法,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了对科技型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机制,建立起了科技金融的善本逻辑,为做好科技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精准匹配差异化金融需求,构建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和服务体系

在金融功能性第一性的服务理念下,商业银行必须以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复杂多样的金融需求。相较于传统成熟的产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较大的过程,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差异明显、需求迥异。为满足其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须突破对传统信贷的路径依赖,持续丰富科技金融的服务手段。特别是要围绕不同科技创新领域、不同科技创新阶段,以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金融需求为着力点,“针对性”开展制度创新和流程创新,提高服务适配的精准性,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协同助力、全方位联动的全面赋能。

比如,针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前景高度不确定的特点,通过聚焦“人力资本”这一核心资产,提高将人力资本转变为企业真金白银的能力,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针对成长期缺资源、缺渠道的难题,依托商业银行与产业链核心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引入供应链金融帮助科技型企业寻找产业链订单,撮合产业链合作并降低融资成本;针对成熟期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提供流动性服务、境内外并购、VIE跨境资本项目服务等一揽子综合服务方案,帮助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在这方面,浙商银行围绕科技型企业初创、引入创投、流动性管理、启动股改等十大金融服务场景,聚焦场景金融需求,迭代推出科技金融16项系列产品,以全图景服务方案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支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围绕科技型企业未来价值,全面重塑科技金融风险管控逻辑

商业银行在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构建有别于传统信贷的特色化、差异化风控体系,为有效发挥金融的功能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传统信贷风控理念主要聚焦经营的稳定性和担保的易变现性,倾向于服务收入和利润相对稳定的成熟企业,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而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在盈利能力等关键财务指标方面通常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准入标准,也难以提供符合传统信贷风控要求的抵质押物。

因此,商业银行应摆脱传统信贷逻辑下关注企业经营现状与稳定性、担保和抵押等风险缓释手段的路径依赖,积极转变风险评估理念,创新风险评估模式,更加关注企业未来价值成长空间,“看懂”科技型企业的专利价值、创新能力,系统全面地为科技型企业“打分”“画像”,为科技型企业的信贷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一是优化风险评价模型,推动企业评价由“看历史”向“看价值”“看未来”转变。在传统风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以善本金融的逻辑实施差异化的授信策略,充分利用内外部大数据和大模型赋能,更多从专利创新程度、技术影响力、潜在社会价值等维度全方位评价科技型企业的风险等级。二是放宽融资增信要求,推动营销和评审人员从“数砖头”向“数专利”转变。要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积分评价体系,对高创新积分企业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并积极探索场景金融风控逻辑,以真实业务场景把控业务风险。三是顺应和融入金融科技发展大潮,积极运用数智化手段,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贷后风险监控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科技金融创新装上“数据管理引擎”,以数字手段赋能科技金融风险管理。

积极践行金融顾问综合服务模式,构建科技金融生态服务体系

通过调研发现,科技型企业除了有对银行的融资需求外,往往还需要股权融资、财税服务、法律政策咨询、技术迭代更新等综合化的服务,单家金融机构受限于牌照往往难以提供全面的服务。对此,浙江省通过把金融顾问制度融入科技金融的大文章中,构建科技创新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金融顾问制度是指金融专业人士走出机构牌照的限制,被赋予社会化的角色,并以客户为中心,依托金融顾问工作室或金融顾问小组,开展“1+N”的综合服务,即“1”个金融顾问链接背后的银行、保险、证券、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N”类机构资源,实现金融资源优化组合质效的跃升,为企业提供跨越牌照约束的综合金融生态服务。这项制度从2018年在浙江省首创以来,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已经有104家成员单位、3400多名金融专业人士在浙江开展公益性的金融服务,并在全国16个省市推广。金融顾问和科技金融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推动科技金融从单一化专项服务转向多元化生态服务,尤其是在科技创新的生态场景中,为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一揽子、嵌入式精准金融服务,实现了各类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末,来自银行、保险、证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金融顾问队伍在服务浙江省8959家企业样本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到16%,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质效。另一方面,金融顾问制度以金融的社会价值为导向,激发金融专业人士投身于科技金融的原动力,提升积极性、主动性。金融顾问制度坚持金融的功能性为第一性,以公益性的金融服务为主导,赋予金融专业人士“金融顾问”的社会公益身份,让金融专业人士从企业员工考核走向社会价值认同,主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化、陪伴式、融资和融智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推动科技金融从“打猎文化”走向“种田文化”,陪伴科技型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壮大。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本文作者介绍:权威、专业、理性、前沿,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

分享文章到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