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正文

徐王婴:为什么是浙商?

徐王婴
2023-03-21 15:22:24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徐王婴

阳春三月,北京。

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的记者会上,李强总理再提浙商“四千精神”,犹如一阵春风来。总理的话音,令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大地感受到了盎然春意。

“四千精神”,是浙商群体的精神图腾,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所有民营企业奋发向前、敢拼敢闯的集体写照。正是靠着“四千精神”,浙商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成长为中国第一商帮。

为什么是浙商?为什么是浙商“意象”了中国民营企业族群,写照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浙商的“草根性”,点燃了民本经济的“星星之火”

中国商帮历史悠久。数百年前,就有晋商、徽商、潮商等十大商帮的活跃与兴衰。

晋商、徽商等近代商帮衰落之后,以浙商为代表的现代商帮为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快速崛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浙商的草根性:

45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激活了浙江大地成千上万“穷则思变”的“泥腿子”们,他们“敢闯、敢冒”,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点燃了个私经济、乡镇企业的“星星之火”……

其实,早在改革开放之前,“草根”们的创业梦想就已蠢蠢欲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横店的“掏粪汉”就已领着乡亲们盘下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缫丝厂;萧山24岁的“打铁匠”变卖了全部家当创办起农机厂;杭州笕桥30岁的“农家女”带着村民们创办了丝绸厂……到了1978年,原本潜伏“地下”的商业力量开始登台亮相。徐文荣开启了率领横店人大刀阔斧的创业历程,如今横店集团已是总资产近900亿的超大型民营企业;沈爱琴则与全厂员工满世界跑推销,而今由其女儿接班的万事利集团已成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鲁冠球则在1979年开始专攻“万向节”,此后凭着小小的万向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家进入国务院试点企业集团的乡镇企业……

诚然,改革开放45年来,浙商从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踏

出国门“买卖全球”,从首批民营航空公司开航到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开通运营,从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到世界级企业顶天立地……他们凭借一股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弄潮儿”精神和“四千精神”,开启全国民营经济之先河,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创业传奇……

有数字显示, 2022年浙江经济总值(GDP)77715亿元,同比

增长3.1%。其中浙江民营企业增加值1538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3%,贡献率达83.2%……

毫无疑问,由“草根”浙商率先点燃的“民办、民营、民有、

民享”的民本经济,其“星星之火”已然是“燎原”之势。

浙商的“游牧性”,谱写了“地瓜经济”的传奇诗篇

从古时的“无宁不成市”,到今天“无浙不成市”的传说,浙商都是最具“游牧性”的商帮。

有数据为证:改革开放以来,浙商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的浙商超过了600万,还有近200万浙商走出国门,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生逢其时的浙商,不仅得益于“江南地气暖”的先发优势;还有吸天地之灵气、藤曼四处延展的“地瓜经济”。

在政策支持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商机。而浙商,也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比如,上海2021富豪榜上,排名前10位的富豪中有5位是浙商;又比如安徽阳光电源创始人曹仁贤、深圳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涛等都是浙江人。另有报道显示:截止2022年上半年,在江苏投资的浙商,其市场主体达146.38万户、总投资额超2万亿元;截止2019年,在疆浙商达26万人,累计投资超过5000亿元……还有正泰在德国的太阳能工厂、华立在泰国的罗勇工业园区、红狮集团在老挝等四国的水泥项目、锦江集团在东南亚的综合电厂等等,地瓜的藤蔓早已延伸到世界各地。

是的,素有“东方犹太人”之誉的浙商,谱写了“无浙不成市”的传奇,打造了遍布海内外的“义乌市场”“浙江村”“温州村”;并实现了浙江市场的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新年伊始,借着浙商 “包机出海”的东风,浙江部署实施创新、改革、开放三大领域的三个“一号工程”。其中,“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被广大浙商寄予了良好的期望。

因为,与其说是地瓜经济的“藤蔓”拓宽了浙商发展与腾挪的空间;不如说,浙江政府对民间力量的鼓舞与利用,对改革开放的坚持与深化,对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与优化,是浙商得以持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浙商的“革新性”,走出了迭代升级的“嬗变”之路

如果说,“停不下来”的改革精神,是浙江得以实现跨越发展的永动机。创业不停、创新不止,则是浙商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从草根浙商到数智浙商、创新浙商的成功密码。

依靠“行商天下”积累第一桶金的 “草根浙商”们,以贸带工、“前店后厂”地“点火”浙江制造业,至2003年之前形成了诸如温州皮鞋、打火机,嵊州领带,义乌袜子,宁波家电等块状特色产业。进而带动了诸多浙江小商品市场的繁荣。

但“8亿件衬衫才换回一架空客、10亿双袜子才能换回一架波音”的“低端”与“末梢”,毕竟不是浙商制胜的王道。为此,浙江在20年前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开启了 “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的“四换三名”工程;浙商也由此开启了转型升级战。

也是这个时候,浙商的队伍里注入了“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等新鲜血液。比如杭州立昂微电子的王敏文、宁波江丰电子的姚力军、锦浪科技的王一鸣,他们率领着企业深耕半导体、光伏逆变器领域,突破多项技术壁垒,解决“卡脖子”难题,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比如领跑科技的朱江明、每日互动的方毅、遥望科技的谢如栋等等,他们不断探索新源汽车、数字经济、直播电商等,在新经济领域风生水起。

一边是科技型、新经济新浙商的不断涌入;一边是诸如李书福、南存辉、汪力成、王水福等“不倒翁”的 “与时俱进”。“常青树”们不断地“自我革新”,演绎了浙商群体迭代升级的壮丽诗篇。

比如西子联合控股集团的王水福,在4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他率领企业从生产农机配件到电梯、锅炉,再到核电设备、航空部件、深海电机,实现了从“浙江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正是许许多多善于创新突破的浙商,跨越了转型升级的万水千山,推动了浙江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进而推动浙江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浙商的“先进性”,展现了“两个先行”的“头雁”风采

犹记得,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中国青春宝集团的创始人冯根生曾多次提起胡庆余堂的“戒欺”匾额,并说:“诚信戒欺是我的规则,也是浙商精神的灵魂。”

是啊,“义利并举 、经世致用”的浙东事功学派深深影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浙江商人。而“诚信戒欺”、“义行天下”,也成了浙商普遍遵循的信条。

2020年疫情发生后,遍布世界的浙商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情系故里、回报桑梓”和“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浙商企业捐赠超万元的达7300多家,捐赠过百万元的400余家,捐赠过千万元的50多家;浙商企业设立基金和捐款捐物累计已超33亿元,其中设立基金14.57亿元,捐款捐物总额18.65亿元。

而当浙江省工商联发出“同心共富”的倡议,浙商可谓是“一呼百应”。他们争先恐后地投身山区26县和海岛县高质量发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等活动。他们一方面构建员工共富生态,让员工变股东,切好共享“蛋糕”;一方面以产业为引领,并以产业帮扶的方式,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做大共富“蛋糕”。

比如,花园集团董事长邵钦祥40多年如一日,坚持“以工强村”,将花园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打造成拥有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家上市公司的美丽富饶的“大花园”,带动了数以十万计的老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又如,娃哈哈集团截止2021年,先后在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17个省市,投资86亿元建立了72家分公司,占总量的近四成;直接吸纳当地人口就业近13000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119多亿元、利税377多亿元,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毫无疑问,植根于民间的文化觉醒,才是浙江“两个先行”最内生的底蕴。如是,以“四千精神”和“诚信戒欺”、“义行天下”为文化底蕴的浙商,才是真正推进浙江“两个先行”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又到“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春耕时节,在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重提“四千精神”,对浙商来说,无疑是一种初心的回望、更是一种力量的蓄积。

是的,回望“草根”创业的初心,用浙商迭代升级而来的新动能,铺展“地瓜经济”的藤蔓,并在发展中不断诠释浙商精神,浙商,一定能够扛起浙江“两个先行”排头兵的猎猎旌旗,迎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边胜景!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作家。浙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商总会浙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企业成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分享文章到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