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在疫情冲击、极端气候、绿色转型、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影响下,全球能源市场出现大规模供需缺口,能源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本轮全球能源短缺及价格暴涨问题不仅影响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而且还波及通胀水平、经济金融运行和政策走向等多方面。展望未来,预计能源价格高位将持续至2022年年中,全球经济通胀风险将上行。全球正在经历能源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未来能源市场脆弱性将提升。建议将能源稳定提高到战略高度,稳步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发展,关注未来通胀并稳定通胀预期。
在疫情冲击、极端气候、绿色转型、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影响下,全球能源市场出现大规模供需缺口,能源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本轮全球能源短缺及价格暴涨问题不仅影响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而且还波及通胀水平、经济金融运行和政策走向等多方面。展望未来,预计能源价格高位将持续至2022年年中,全球经济通胀风险将上行。全球正在经历能源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未来能源市场脆弱性将提升。建议将能源稳定提高到战略高度,稳步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发展,关注未来通胀并稳定通胀预期。
一、近期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愈演愈烈
近期,全球能源短缺问题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本轮能源危机表现为一次、二次能源(图1)的双重短缺和价格上涨。
图1:能源分类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一方面,天然气、原油、动力煤等一次能源价格暴涨,纷纷创下近年来新高。天然气成为本轮能源价格上涨的领头羊。截至10月底,IPE英国天然气、中国动力煤、布伦特原油期货收盘价分别报167.5便士/色姆、1130元/吨、84.38美元/桶,同比涨幅分别高达303%、91%和125%(图2)。
图2:传统一次能源价格上涨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另一方面,受主要化石能源价格暴涨的推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电力价格出现大幅上升。2021年8月,美国电力平均零售价为11.65美分/千瓦时,2021年6月,欧盟居民用户电价为21.92欧分/千瓦时,均刷新近年来的最高纪录(图3)。同时,中国动力煤价格与电价倒挂导致发电企业亏损严重,多省市出现供电紧张、拉闸限电,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
图3:欧盟(左)与美国(右)电价上涨
资料来源:Eurostat,EIA,中国银行研究院
二、本轮能源危机是长短期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疫情冲击全球能源生产、运输等环节,导致疫情后出现大规模能源供需缺口
从供给端看,疫情期间工作人员感染病毒、隔离防控举措,给能源项目建设、能源设施运维带来较大影响。这导致天然气、原油等能源的产能出现明显下降。2020年底,全球天然气钻机数仅为279部,同比下降34.04%;全球石油钻井平台数仅为1170个,同比下降46.45%(图4)。2021年以来虽有所恢复,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在本次能源危机震中的欧洲,天然气储量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16%,处于历史新低。2021年9月底,欧洲天然气储存设施的负荷水平仅为74.7%,远低于2019年的97%,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从需求端看,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带来能源需求增长,能源需求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图5)。但由于能源供给弹性小、恢复速度慢,导致能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进而推动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图4:疫情后石油、天然气产能下滑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5:主要经济体石油需求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资料来源:OPEC,中国银行研究院
同时,全球供应链受阻,大幅提高了能源运输成本。受疫情影响,全球港口运作效率明显降低,物流时间拉长、货物周转率变慢,塞港、塞船现象渐成常态,海运费用暴涨。2020年5月以来,全球集装箱运价指数(WCI)大幅上涨38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问题还反映在食品方面,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英国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韩国部分餐馆食材短缺,美国学校食堂面临鸡肉、面包等货源断供的问题。
(二)极端气候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
夏季罕见高温驱动居民部门用电需求大幅增长。2021年夏季,全球经历了一轮罕见的高温天气,显著提升了居民部门的用电需求。欧洲气温异常现象尤为突出。哥白尼气候变化中心报告显示,欧洲6-8月的平均地表温度较前20年间的平均值高出接近1℃,成为欧洲历史上温度最高的夏季。
极端气候还导致新能源发电量骤降,火电的替代需求激增。欧洲电力能源结构中新能源占比较大,风力、水力、核能共占52.5%。但新能源发电受天气影响较大。从2021年初以来,欧洲长时间出现超高压天气,海上风速大幅下降,导致风力发电量骤降。同时,美国遭遇百年难遇的干旱天气,水力发电大幅下滑(图6)。风电、水电供给的明显下降,导致火电的替代需求激增,最终导致天然气、原油、动力煤等传统能源价格大涨。
图6:美国水力发电量2021年以来明显下降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三)全球绿色转型更是加剧了能源结构性矛盾
全球的能源结构正逐渐从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尤其在受到疫情冲击后,大量能源企业为维持自身现金流而大幅缩减传统能源相关业务资本开支,开采意愿低迷(表1)。2021年起,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推进,碳排放管控愈发趋严。以欧盟为例,2020年末,欧盟议会提出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40%提高为55%。
表1:全球主要石油公司削减开支情况
公司 |
传统能源业务的削减开支的主要情况 |
壳牌 (Shell) |
将上游部门的石油、天然气生产支出减少30%-40% |
英国石油 (BP) |
2030年前将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从2019年的260万桶油当量/天降至150万桶油当量/天,炼厂产能从2019年的170万桶/天降至120万桶/天 |
雪佛龙(CVX) |
下调长期资本支出,从190-220亿美元压缩至140-160亿美元 |
埃克森美孚 (XOM) |
削减约1/3的新项目资本支出 |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能源转型型天然气需求的明显增大,天然气成为本轮能源价格上涨的领头羊。天然气的碳排放量低于煤炭、石油,且比可再生能源稳定,是能源转型过渡期的理想选择。近年来,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大幅提升。2016-2019年间,全球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为2.94%,明显高于煤炭(-0.15%)和原油(1.07%)。中国天然气用量也呈显著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从5.9%提高至8.5%。随着我国供暖领域煤改气进程的不断深入,叠加“双碳”目标下压减燃煤发电的刚性要求,未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上升。
(四)全球流动性泛滥进一步增强了能源的金融属性
为对冲疫情影响,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处于极度充裕的状态。2020年,美国和欧元区M2同比增速分别高达24.93%和11.7%。疫情后全球经济恢复、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因素推升了金融市场活跃度,金融市场炒作投机加剧。大量资金涌向了能源期货市场,全球期货交易量明显增多,对能源价格上涨产生显著的放大效应。天然气期货管理基金多头持仓量从2020年1月的15.7万手提升至2021年9月的27.8万手;WTI原油期货管理基金多头持仓量从2020年2月的23.14万张提升至2021年2月的42.93万张。
三、未来全球能源问题的几大判断
(一)能源价格高位或将持续至2022年年中
短期来看,能源供需缺口仍将持续。一方面,可能到来的极寒冬季将进一步推升用电需求。随着冬季供暖季到来,整体用电需求、尤其是火电发电需求,往往迎来明显的季节性回升(图7)。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能源信息署(EIA)的最新预测显示,2021年冬季大概率出现极寒天气。考虑到传统能源品供应短期难以放量,极寒冬季的到来可能使得全球能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脆弱的全球供应链短期内难以修复。不同国家间疫苗接种程度不均衡,疫情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给供应链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将持续。同时,前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直接财政补贴、国家间的边境封锁等原因导致劳动力参与率明显下降,全球劳动力短缺问题严峻,对供应链修复形成明显制约。
图7:美国天然气(左)和煤炭(右)消费均呈季节性特点
资料来源:EIA,中国银行研究院
长期来看,能源市场正朝再均衡方向发展。随着能源产能逐渐恢复、全球流动性拐点到来,能源价格或将高位回落。其一,能源供给约束已有所放松。俄罗斯已承诺向欧洲提供更多天然气,OPEC+在11月份维护增产计划、北美页岩油复产也在持续推进,中国政府加大了煤炭市场调控力度,三大传统能源产量有望稳步提高。同时,在冬季取暖季过后电力能源需求将趋弱,能源市场短缺问题有望缓解。其二,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的拐点正在到来。美联储已于11月份宣布开启缩减购债计划,此外,已有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家开始加息。未来全球流动性将逐步收紧,投机资金将从能源期货市场撤出,可能引起能源价格快速下滑,需要后续重点关注。
(二)全球正在经历能源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未来能源市场脆弱性将提升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类似本轮能源短缺现象将更为频繁地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做出承诺(表2),传统能源产能的下滑将是大趋势。但风力、水力等绿色能源存在更易受气象因素影响、波动较大的劣势。考虑到储能设备高额的成本,距离大规模投入、使用或仍需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绿色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并不成熟,未来能源稳定性可能将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新因素。
政策如何把握实现碳中和目标与维护经济运行稳定间的平衡,将是考验各国政府的重要命题。就中国而言,2021年以来中国推进绿色转型的速度显著加快,出现了部分地区对于减碳减排的节奏和力度未能合理科学的安排,为完成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运动式”减碳做法。这导致国内煤炭产量的急剧减少,发电企业因煤炭价格上涨而承受巨大成本压力,供电不足,出现全国多省限电限产现象,对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较大冲击,甚至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表2:全球已规划碳中和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情况
承诺类型 |
国家和地区 |
规划时间 |
已实现 |
不丹、苏里南 |
|
已立法 |
瑞典 |
2045年 |
英国、法国、丹麦、新西兰、匈牙利 |
2050年 |
|
立法中 |
韩国、欧盟、西班牙、智利、斐济、加拿大 |
2050年 |
政策宣示 |
乌拉圭 |
2030年 |
芬兰 |
2035年 |
|
奥地利、冰岛 |
2040年 |
|
美国加利福尼亚 |
2045年 |
|
葡萄牙、哥斯达黎加、马绍尔群岛、斯洛文尼亚、南非、日本、中国香港 |
2050年 |
|
中国 |
2060年 |
|
印度 |
2070年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
(三)未来全球经济通胀风险上行
欧美CPI构成中能源占比大,能源价格上涨会直接推升CPI涨幅。在美国CPI构成中,能源占比较大,约为6.5%左右。2021年9月,美国CPI同比涨幅为5.4%,其中,能源CPI同比涨幅为24.8%,可估算出9月当月能源价格上涨对美国CPI涨幅的贡献约为1.6个百分点。欧洲通胀也明显走高。2021年10月,欧元区调和CPI同比涨幅为4.1%,核心CPI同比涨幅为2.1%,均创13年以来新高(图8)。
图8:美国(左)、欧元区(右)CPI情况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价格上涨将进一步传导至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其一,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发电成本增加,电价上涨,进而推升整体制造业成本。其二,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农药、化肥、清洁剂等用品的原材料中均需要用到原油等能源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将明显推升相关产品成本。其三,能源价格还体现在交通运输、通信等服务成本上,推动相关服务价格上涨。
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将加剧通胀预期。通过美国国债名义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同期限美国通胀保护国债TIPS收益率)得到的盈亏平衡通胀率是衡量市场对未来通胀水平的常用指标。2021年以来,该指数明显走高。10月份,美国国债市场5年期通胀预期有纪录以来首次升至3%,10年期通胀预期也升至历史高位(图9)。此外,根据2021年11月美联储纽约银行消费者预期调查,市场预期美国通胀率将于一年内上升至5.4%,创近年来新高。通胀预期容易自我强化,并推动通胀螺旋式上涨,未来值得进一步关注。
图9:美国TIPS收益率与通胀预期情况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四、中国应对相关建议
第一,将能源稳定提高到战略高度。受绿色转型、地缘政治、供应链重构等因素影响,能源调整与结构性冲击将是全球性挑战,能源脆弱性问题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从战略高度看待能源供给的稳定性,丰富能源来源渠道,确保能源获取的安全和稳定。以夯实国内能源产量为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气产能稳定增长。推动中长期储能建设,加强煤炭储备能力,扩大油气储备规模。扩大与能源国家的合作,巩固传统中东原油进口供应,逐步拓宽其他能源地区供应,以能源安全通道为重点加强“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稳步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将是今后重要的政策主线。需要科学把握能源变革的规律,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转型路线。明确煤炭目前仍是我国主要能源供给,通过优化煤电结构、淘汰高排放的工业锅炉窑炉等方式提高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水平,而不是不切实际地短期大幅压缩煤炭供应。重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平衡关系,增强能源系统应对冲击能力。建立完善纠错纠偏机制,给市场主体留下一定的调整时间和余地。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不搞“一刀切”或“运动式”减排,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减碳措施,避免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不必要的冲击。
第三,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正如先进的钻井和水平压裂技术推动了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新能源真正替代传统能源也有赖于技术创新。未来需要积极推进能源科技进步,加快我国自身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碳捕获技术,政策层面可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可借鉴美国国家能源实验室模式,支持能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储备技术研发。加强与先进能源科技大国的技术合作,对国际先进能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四,关注未来通胀情况,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对重点物资生产、供应、流通、价格的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妥善采取应对措施。加大与市场的沟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发布经济预测数据,更加清晰地向市场表达宏观经济前景。及时解释市场异像,传递政策意图,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