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正文

中银研究:从2020年年报看四大行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中银研究
2021-04-16 16:34:19

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绿色发展战略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承诺,标志着我国向推动落实《巴黎协定》、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出重要一步。实现“30·60”目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经济主体的发展模式、产业及能源结构亟待转型,银行业借力绿色金融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资金流向,帮助客户向低碳经济过渡,积极承担“绿色责任”,对“30·60”目标的实现将发挥关键作用。2020年,四大行积极布局绿色金融领域,绿色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四大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2020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四大行加速布局绿色金融领域,在战略部署、政策制度、组织架构、业务发展、运营减碳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力,积极承担大行责任,践行“30·60”战略目标。 

(一)明确绿色金融战略定位

随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2020年,四大行将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根据总行和分行情况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健全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工行将加强绿色金融建设作为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绿色银行,成为具有良好国际声誉的绿色银行”,始终坚持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宗旨。建行将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推进绿色金融与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融合发展。农行将绿色理念纳入企业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绿色金融体系,致力于成为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银行”。中行将绿色金融纳入发展战略,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构建与“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努力成为绿色金融服务的首选银行。

(二)强化绿色金融制度建设

绿色金融制度是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前提和依据。2020年以来,央行多次强调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将其列为“五大支柱”之一,四大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工行全面实施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修订了《境内法人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办法(2021年版)》,将绿色信贷分类管理逐步延伸到贷款、债券、理财、租赁、保险等各项投融资业务。建行将提高绿色信贷占比纳入年度信贷政策,将绿色金融业务目标纳入年度综合经营计划,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年度KPI考核体系,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农行在新制定或修订的行业信贷政策中纳入效率、效益、环保、资源消耗和社会管理五大类绿色信贷指标,绿色信贷指标已纳入50余个行业信贷政策。中国银行印发《中国银行绿色信贷工作指引(2020年版)》,在业务发起、授信审批、合同管理、资金拨付、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融入绿色金融管理最新要求。

(三)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

ESG理念的推行让四大行认识到绿色治理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将绿色金融贯穿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公司治理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完善管治架构。工行于2019年成立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负责研究在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精准扶贫、企业文化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2020年,总行管理层和各一级分行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工作统筹领导及协调推动。建行于2019年将绿色信贷委员会调整为绿色金融委员会,以发挥全行绿色金融资源配置能力;2020年将原董事会社会责任与关联交易委员会更改为关联交易、社会责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明确绿色金融战略职责,定期听取ESG管理的重要议题分析与进展汇报。2020年,农行将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更名为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本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定期评估相关风险及战略执行情况。中行于2019年在董事会下设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执行委员会下设立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统筹全集团绿色金融管理和专业决策。

(四)绿色金融产品发展迅猛

2020年,四大行加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以满足各类客户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融资需要。从传统的绿色信贷产品来看,2016-2020年,四大行绿色信贷从3万亿元上升到5.6万亿元(图1),年均增速为17%,远超过同期贷款年均增速10%。2020年,四大行将发展绿色信贷业务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和调整信贷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年末绿色信贷同比增加25.7%,较去年增加13个百分点;绿色信贷占总贷款的比重为8.7%,较去年提升1个百分点,主要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

绿色债券发行持续走热。截至2020年末,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累计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四大行是发行绿债的主力,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为1700亿元人民币(表1),占我国境内外绿债发行规模的12%以上。2020年四大行承销绿色债券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承销的绿色债券品种已涵盖绿色金融债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等多个品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创新型的绿色债券品种层出不穷,2021年四大行相继承销“碳中和债”,为碳减排气候治理提供直融服务方案。中行发行全球首只商业机构蓝色债券,建行承销首单银行间市场绿色建筑熊猫债,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创新。此外,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服务,有助于培育绿色金融专业化力量。

(五)以绿色运营践行减碳承诺

“30·60”目标让银行业认识到绿色运营的重要性,自身运营实现碳中和是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相对于其他行业,银行业是碳强度较低的行业,通过改造绿色建筑、运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资源浪费、购买碳抵免额等手段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之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结合低碳贷款、投融资组合等针对性措施,2050年之前甚至能够帮助所有客户实现碳中和。为实现绿色运营,工行投产了公文、会议、用印审批等12项移动办公新应用功能,移动办公平台处理业务2400万笔;持续推广无纸化会议和培训,节约用纸300万张;高标准建设绿色中心,数据中心节约综合能耗212.52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11.9万千克。建行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办公设施节能改造、推行无纸化办公、精准调控室温、科学用水用电、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有效降低办公能耗,连续5年年均用电量下降200余万度。农行上线“智能空间会议系统”,打造移动化、无纸化、共享化、场景化的新型办公模式,总部用电量较上年减少170万度,并制定了2021年能耗下降2%的目标。中行建立能源台账,全面更换LED光源,每年可节约电耗约10万千瓦时;建设绿色节能机房,相比传统机房,每年可降低能耗30%以上;推进无纸化运营,电子账单节约纸张2.57亿张。

(六)加强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

气候与环境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绿色转型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气候变化引发的物理风险以及碳排放约束增强带来的转型风险会严重影响经营绩效和资产质量,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是决定绿色金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工行加强环境敏感行业风险管理,严控产能过剩融资投放,加强绿色金融全流程管理,在尽职调查、审查审批、合同签署、资金拨付、贷投后管理等各环节审慎把控风险。建行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研究环境和社会风险压力测试技术方法,加强环境敏感区域和环境敏感行业的识别,强化智能化管控。农行加大应对气候变化信贷政策的引导,根据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状况实施差异化管理,持续加强产能过剩和高污染行业授信管理,与存在较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客户签署责任承诺书。中行加强对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的识别,与外部机构合作,针对部分高碳行业和敏感因子,计划开展气候与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年内伦敦分行已对金融业务气候风险进行了评估与管理。

二、四大行绿色金融经营亮点

在政策红利、产业转型、科技赋能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的背景下,四大行绿色金融体系有各自的发展重点和领先优势,形成良性竞争和错位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工商银行:总量领先、机制健全、风控先进

第一,绿色融资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优势。从四大行的绿色信贷情况来看,工行在总量、增速、市场份额上均具有领先优势(表2),尤其2020年,工行绿色信贷规模同比增加约37%,比上年提高27.5个百分点,占四大行绿色信贷规模的三分之一。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末,工行累计发行绿色债券98.3亿美元,居于四大行之首,已发行的绿色债券累计获得10项国际奖项;累计承销绿色债券44只,募集金额2705.53亿元,排名四大行第一。此外,工行年末绿色债券投资216.89亿元,投资国家绿色产业发展基金80亿元,对绿色产业进行全产品、全方位支持。

第二,绿色金融机制体制更为健全。工商银行在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特别强调了绿色金融的机制体制建设,最新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建设的意见》,作为绿色金融领域规划性、指导性文件,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工作主线及重点措施等,为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指明方向。优化考核机制,加强绿色信贷考核,明确要求稳步提升绿色信贷占比,安排绿色贷款专项规模,优先保障绿色产业信贷投放,鼓励分行加快绿色信贷投放。强化差异化信贷政策及经济资本调节,对部分分行开展绿色信贷专项审计。此外,强化供应商的准入与管理,在准入环节,要求供应商提供环境管理体系的各类认证、环保节能自评价以及产品节能环保说明,依托集中采购供应商信息库进行管理,加强信息库供应商入库、分级、风险核查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分级审批、集体审议机制,对供应商入库事项进行审查,严把供应商入库关,积极引入优质供应商,优化存量结构。

第三,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起步较早、经验丰富。工商银行较早进行了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压力测试。2016年首次进行了火电、水泥行业环境压力测试,以环保政策变化为影响因素,证实了环保标准提高对火电和水泥行业会形成明显的财务压力,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2017年,工商银行成为首家加入联合国环境署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中国金融机构,搭建了中方试点机构信息披露的目标框架,明确气候风险的信息披露要求,并编制了独立报告对气候风险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披露。2019年,工行又开展了碳交易对商业银行火电行业的压力测试,以碳价、行业基准线、有偿分配比例、减排技术应用等作为压力因素,压力测试显示碳交易显著提高企业财务成本,增加银行信用风险。2020年,工行在人民银行和绿金委指导下,牵头推进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压力测试研究。

(二)建设银行:评级领先、产品创新、组织架构完善

第一,ESG评级上升,位于四大行之首。2020年,建行的MSCI ESG评级从BBB级上升到A级,成为四大行中首家评级为A的银行(表3)。从具体指标来看(表4),建行虽然没有领先于同业的指标,且有一个指标处于落后水平,即消费者金融保护;但是公司治理、企业行为、人力资本发展、环境融资、融资途径、隐私和数据安全等6个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综合能力更加均衡。而中行和工行尽管各自有1个指标领先,但均有2个指标落后于同业,拖累了评级。农行虽然没有落后指标且有1个领先指标,但是评级仍比建行低一档,说明建行在其他平均水平的指标方面略高一筹。

第二,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创新性较强。建行充分发挥自身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优势,综合运用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担保、绿色补偿基金、绿色非标资产等工具,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绿色信贷稳步增加,2020年末,建行绿色信贷规模1.34万亿元,同比增加14.2%。绿色债券敢于创新,2020年,建行承销首单银行间市场绿色建筑熊猫债,承销全球首笔商业机构蓝色债券、首笔澳门地区绿色莲花债券、首笔“美丽城镇”绿色债券,发行市场首单44亿元引入债券通机制的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充分发挥租赁市场优势,率先提出打造“绿色租赁”品牌,着力拓展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客货运、清洁能源、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将绿色租赁作为优先发展业务加以培育。截至2020年末,建行累计投放绿色租赁180笔、金额合计913.95亿元。加快综合化转型,ESG理念在信托行业落地实践,建信信托为在ESG框架下的优质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支持,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13.3亿元,以私募股权投资、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多渠道融资绿色产业。

第三,治理架构突出纵深精细化。建行将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绿色金融业务,进一步强化董事会和高管层对绿色金融工作的统筹领导。董事会下设关联交易、社会责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管层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部门成立ESG管理核心团队,构建“董事会-绿色金融委员会-总行部门-专业处室-分支机构”的绿色金融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负责研究拟订银行绿色信贷战略,监督、评价绿色信贷战略执行情况;高管层负责制定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及中长期目标,绿色金融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全行绿色金融发展事宜,并向董事会及其专业委员会汇报绿色金融工作。2020年,建行共召开绿色金融委员会会议2次,会议充分研讨绿色金融、ESG与管理重点工作,研究部署培育绿色金融新优势重点举措。

(三)中国银行:战略驱动、国际化业务领先

第一,战略紧跟“十四五”和“30·60”目标。2020年,中国银行明确将绿色金融纳入集团发展战略,并作出“努力成为绿色金融服务的首选银行”的承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绿色金融已列入全行“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量化发展目标,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相关的具体管理办法也在持续修订中。中国银行将以《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为指导,把绿色金融将整合融入业务全流程,内化于全行业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逐年明确推进事项、责任分工和关键节点,构建与“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

第二,绿色金融国际化特色突出。中国银行以国际化经营优势拓展绿色金融业务。2020年,境外绿色债券承销量折合人民币约370亿元,在中资离岸绿色债券市场中位列中资主承销商首位,成功发行5亿美元双币种蓝色债券,是全球首只商业机构蓝色债券。同时,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职责,主办GIP“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线上国际研讨会;成功当选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2020/2021年度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原则及指引顾问委员会成员;2021年2月加入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成为继工行后第二家加入TCFD的中资银行,致力于提升信息披露能力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四)农业银行:发挥三农优势、提供综合化服务

第一,绿色金融与服务“三农”深度融合。加大农村环境治理信贷投放力度。充分利用绿色信贷政策、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等产品,支持县域清洁生产、环保改造、节能环保设备和新能源制造项目。截至2020年末,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美丽休闲农村等客户名录700余个,县域绿色信贷余额545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44亿元,占集团绿色信贷余额的36%。加快推动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大力支持绿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落实国家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要求,依托银政合作拓展绿色农业金融服务,积极支持试点省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从农业绿色生产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绿色金融服务贯穿到“三农”各个领域。

第二,内外联动提供综合化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信贷业务保持较快发展,截至2020年末,绿色信贷业务贷款余额1.5万亿元,同比增加27.2%,规模和增速仅次于工行。绿色投行业务逐渐成熟,2020年,发放绿色主题并购贷款超6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银团贷款总规模多于600亿元,合计通过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近1200亿元,资金投向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绿色投融资理念先进,发行绿色金融债,循环支持绿色租赁业务,2020年绿色租赁投放占比达83.66%,绿色租赁资产余额占比达58.69%;理财子公司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2020年共发行“农银安心ESG主题”“农银同心ESG主题”理财产品11只,募集金额105.45亿元。以绿色金融带动消费升级,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促进信用卡绿色化,构建绿色消费生态圈。

三、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议

四大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相对来说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布局更加完善,从战略高度到产品创新及实践深度都更为领先。从四大行的业务布局来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并没有实现全面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战略决策、治理架构、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稳步实现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第一,战略先行,机制保障。银行业首先应该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将其全面融入集团战略内核,设定绿色金融管理机制、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的发展目标。借鉴国际大型银行的碳中和实现进度,尽快制定自身运营和集团整体的碳中和目标,确立碳减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与时俱进更新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鼓励有能力的银行依托当前的绿色运营优势,率先完成银行业的绿色转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率,与高校或研究所联合,加大对管理和业务部门员工绿色转型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巩固既有人才的基础上引进专业人才。强化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结合央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充分调动各条线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完善组织体系,夯实治理根基。在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方面,自上而下健全“董事会及下属委员会——管理层——执行层”的管理架构。在董事会下设单独的委员会或在原有基础上强化该职能,在总行管理层和各一级分行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及管理团队,在执行层下设相关的业务团队。加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开展绿色金融的决策能力,及时披露董事会对绿色金融事宜的管理情况,例如识别、评估及管理重要的绿色金融相关事宜的过程,为制定与监管绿色金融目标做出的努力等。加强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间的密切配合,管理部门督办绿色转型进程,强化董事会下发的目标;业务部门提高执行能力,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进而保证从战略决策到业务执行都可以高效有序进行。

第三,产品创新,综合化服务。银行业要认真研究绿色产业、绿色领域和绿色企业的市场需求,在保证现有绿色信贷规模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强化传统绿色金融产品的领先地位。积极开拓境内外绿色债券市场,夯实国内外绿色产业客户基础,探索碳中和债券、蓝色债券等新型的绿色债券产品。银行业更应该加快综合化转型进程,创新绿色投行、绿色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通过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贷款、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方式为企业融资,拓展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总量,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将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等深度融合,开发相应的绿色科技、普惠、消费等产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第四,加强绿色转型的风险防控。传统风控和智能风控相结合,从源头到终端形成闭环的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一是从源头上防范绿色项目信贷风险,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要求落实到客户调查、信贷审查、贷后管理等各环节,建立全流程的绿色金融风控体系。二是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完善绿色融资审查机制,对绿色项目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实时追踪绿色项目的进展情况。三是健全智能风险防控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更加精准的智能风控管理系统,提升风险定价水平,追踪用户信用数据,监测用户贷后行为。四是尽快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深入研究已开展压力测试银行的方法和经验,建立符合自身信贷结构的压力测试流程,以碳价、减排技术等重点关注因素作为压力因素,提前预测产业转型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做好风险预警。

第五,深入推动绿色金融的国内外合作。进一步加强国内同业间的交流,具有先发优势的四大行要积极推广自身开展绿色金融的经验,从理念宣传、标准制定、机制体制建设、产品与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行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其他银行也要主动加强与市场领跑行的合作,尽快追赶同业领先银行。积极推动国际业务合作,有选择性地参与专业性强的、专属于同业的绿色金融国际组织,借鉴国外银行绿色转型的经验,充分挖掘绿色金融发展潜力,提升绿色转型业务能力,制定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绿色转型战略和政策。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分享文章到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