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陈九霖
我满怀信心地预期:一个占有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将从本世界中叶起,在包括诺奖经济学奖在内的所有诺贝尔奖以及类似的世界大奖中成为主角,乃至独占鳌头。
本月,诺贝尔各种奖项密集揭晓,引起全球关注。虽然诺奖成就不一定是授奖领域的最高成就,却肯定是很重要的成就;诺奖得主不一定是受奖领域最杰出的人物,却肯定是很杰出的人物;诺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不一定是授奖领域最发达的国家,却肯定是很发达的国家。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开始设立并自此以后每年颁发的重要奖项。一个多世纪以来,诺贝尔奖一直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生平和成就的反映。据悉,诺贝尔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设立这个奖项的目的,是想向世人传达出来这样的一种理念,那就是: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进步是增进全人类福祉的引擎。
自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个奖项,到2018年,诺贝尔奖一共颁发了590次,涉及935个奖项,其中,个人奖项908个,组织奖项7个。根据诺奖基金会的章程,诺奖奖项既可以颁发给个人,也可以颁发给组织。可是,到目前为止,诺奖颁发给单位的奖项,只是诺贝尔和平奖而已。
迄今为止,诺奖获得者,最小的年龄只有17岁,那就是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马拉拉(Yousafzai);而诺奖获得者最大的年龄是96岁,那就是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亚瑟(Ashkin)。
在尚未计算2019年诺奖获得者的情况下,全球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一共251人,其次是英国,为93人,再次是德国,为84人。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创新型国家,也是人才集中之地,科研、教育条件良好。
日本特别重视诺奖,近年来,一直急起直追。除了在文化、体制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之外,日本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巨大。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即使在经济形势严峻和困顿之时依然不吝于科研的投入,并把坚持原始性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日本前途的必由之路。日本教育经费的投入,高峰时期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超过了18%。因此,自2000年以来,日本连续19年共有19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位,令人叹为观止!
从民族的角度来看,犹太人民族获奖人数最多。全球犹太人,总人口约为1450万,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其中,约650万犹太人居住在以色列国,约530万犹太人居住在美国,其余犹太人散居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或地区。然而,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民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计算到到2017,占所有诺奖的22.5%,在902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了203席,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0倍。犹太人成为诺奖霸主的重要原因是,犹太人特别重视教育,以色列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而且,犹太人的教育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开发,注重对价值和新思维的认知与培养。
比较之下,虽然获得诺奖的华人不乏其人,但是,遗憾的是,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却只有两位,那就是莫言和屠呦呦。
诺贝尔最开始设立的奖项共有五个奖项: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在诺贝尔的遗嘱中,没有经济学奖。普遍的说法是,诺贝尔设立奖项原因,基于他个人感兴趣的学科,且这些学科以某种方式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科学发明。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Sveriges Riksbank 向诺贝尔基金会进行捐款,提议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颁发第一个诺奖经济学奖。此后,每年的诺奖经济学奖,都颁发给那些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经济学家。
截至2018年,诺奖经济学奖已经被授予81人、50次。其提名程序与其它奖项一样,在颁奖典礼前一年多就开始进行,由瑞典科学院的一个由5到8名不同国籍的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协调。通常会有大量的提名申请和许多候选人。
诺贝尔经济学家涉及面广泛,包括:经济心理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微观经济学、国际及区域经济、经济治理、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产业组织、福利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均衡理论等。
总体上看,在诺奖经济学奖中,大约超过一半的奖项,落入“经济”领域,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以及探索国民账户核算和公共财政等相关的经济领域,共有42人获得这个“经济”奖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金融和行为范式的相关研究,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金融和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发现中,约26%的比例、共有21人获得了诺奖经济学奖。
归属于计量经济学和数学研究以及博弈论的绝对“定量”领域,共有18人获奖。
诺奖经济学奖获得者,最年轻者为51岁,最年长的是90岁。
2019年诺奖经济学奖的公布时间是10月14日(星期一)11:45。花落谁家,拭目以待。一般说来,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此次,暂未听说有中国人或华人获得提名。因此,对于炎黄子孙而言,我们无喜无愁,有的不过是遗憾罢了!
那么,为什么我国一直无缘于诺奖经济学奖乃至连提名都没有呢?让我们从近几年诺奖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分析一下吧!2015年的诺奖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对于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分析的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2016年的诺奖经济学奖颁给了对契约理论做出贡献的哈佛大学奥利弗·哈特、麻省理工学院本格特·霍斯特罗姆;2017年的诺奖经济学奖颁给了“在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决策分析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的理查德·塞勒;2018年的诺奖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个人:一个是保罗·M·罗默,他建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成为经济学教科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型;一个是威廉·D·诺德豪斯,他和保罗·萨缪尔森合著的《经济学》,是很多高校本科经济学的教材。而他们两人的获奖理由是:“将气候变化和技术革新的因素融入了宏观经济学分析之中。”“这两人设计了一系列方法来解决我们时代最基本和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选择,多数是基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问题,获奖者中的大多数,都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即支持自由巿场经济,个人理性选择,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委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尚未得到普遍的共识。我相信,这是导致我国很多数一数二的经济学家没有得奖的重要原因。
但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路突飞猛进,我国经济不断地打破了国外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对于中国实际情况所设定的上限,创造了很多非常值得并应该被诺贝尔经济学奖铭记的中国经济学家和独创的经济学理论。
有人说,诺奖经济学奖未来的任务,应优先考虑重要的经济和金融问题。但我觉得,最应该优先考虑的是经济领域中的伟大实践和企业家精神。这两项恰是诺奖经济学奖最大的缺憾!
如上所述,诺贝尔设立奖项的理念,就是引导和证明: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的进步,是增进全人类福祉的引擎,终极目标是造福人类。而知识又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让人类四分之一的生命得以从贫穷通往富裕之路,应该足以让诺贝尔在天之灵感到震撼。这也得益于独创性的经济理论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奖获奖,背离了诺贝尔生前设奖的初衷,也不符合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Sveriges Riksbank向诺贝尔基金会捐款而设立经济学奖的主旨。
此外,企业家精神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又是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诺奖经济学奖不能缺了此项。而中国人民巨大的经济成就,恰是企业家精神的结晶和果实。
不仅经济学奖的桂冠,本土的中国人应该享有,而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过去数十年所积累的知识成果越来越丰厚、所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海外归国留学人员犹如泉涌,以及中国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我满怀信心地预期:一个占有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将从本世界中叶起,在包括诺奖经济学奖在内的所有诺贝尔奖以及类似的世界大奖中成为主角,乃至独占鳌头。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担任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