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吴飞
为什么很多人从来没有参与财务规划?即使有机会,他们也会放弃参与到财务规划的服务呢?
在消费观念上,每个人都会受到诱惑。刚发了工资,是全都去买钟情已久的衣服,还是存起来为退休后打算?是享受当下多一点,还是为未来多存点,现在少花点呢?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个人的长期财务决策上,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对于财务规划,大多数人心底都相信,应该请专业的人士,对未来的财务收支进行规划,而不是草草自行决断。但是在现状偏见和心理账户的双重影响下,能够切实有效的实行财务规划的中产人士,少之又少。
现状偏见指的是对于当下的过分看重。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在处理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人们往往更看重当下的利益,而对未来的收益评估相对比较低。
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 泰勒用一个隐喻来形容这种现状偏见: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者,一个是不顾一切,只活在当下的行动者。而人真正的行为则是这两个自我的一个折衷。也就是说,是计划者通过各种方式对行动者进行制衡的结果。
心理账户则导致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因为心理账户的原因,人们将钱按目的分为薪水账户和养老金账户。一旦进行财务规划,势必要将一部分金额作为长期储蓄,计入养老金账户。虽然养老金账户金额在上升,但对于损失厌恶的人而言,他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薪水账户出现下降。
个人的理财中,计划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对行动者进行制衡呢?很显然,详尽的财务规划(financial planning)是一种解决自我控制,对行动者进行制衡的手段。
财务规划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手段
到底有多少人做了财务规划?
在笔者和嘉信理财合作的的调研发现,中国中产阶级普遍缺乏真正的财务规划。虽然大部分被访对象对他们目前的财务状况的看法是积极的,但他们通常忽略制定具体目标和现实时间表的必要性。
数据显示,38%受访者认为他们有明确的计划,从专业财务规划的角度,只有一小部分(8%)具备一个正式的财务规划。
然而,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时间表可以确保投资者长期的财务健康。对于没有正式财务规划的投资者,只有41%认为他们有很高的机会达到他们的财务目标。这说明受访者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可以实现财务目标,他们将“目标”解释为“愿望”,能否实现“靠天”。
与没有财务规划的人相比,有一个正式的财务规划会显著改变其投资行为和结果。受访数据显示,对于那些有正式财务规划的人来说,相信他们会实现目标的比例上升到了75%,显然他们更有信心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财务目标。
具有正式规划的人总体财务信心更高,持有更均衡、更合理的投资组合(如持有更少的现金和房产等),投资组合更加多样化(如持有更多股票和更倾向于投资外国投资产品的等),使用更多的金融管理咨询服务,使用更多新的理财工具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机器人理财等。
但是,财务规划如何起到解决自我控制的目的?我们首先从泰勒描述的现状偏见所造成的自我控制问题的一个案例说起。
你可以想象你被送到一个偏远的小木屋里野营,自己独自在那生活10 天,在这 10 天之内,你只有 10 根能量棒来充饥。
对于你内心之中的计划者这个人格来说,肯定是每天吃一根能量棒,10 天刚好吃完 10 根。但是行动者人格则不然,行动者活在当下,意味着他会想着吃能量棒,每天吃到自己吃不下心,满意足为止。
那么我们大脑中的计划者如何制衡行动者呢?最好的办法是外在的承诺,比如有十个可编程的保管箱,把能量棒分别储存在十个箱子里面,设定好每天自动打开一个,然后丢掉管理员权限忘掉密码,那么行动者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照办。对外的承诺是实现自我控制的手段,应用到投资中,一种承诺手段就是自动化交易,帮助人类对抗交易中的贪婪和恐惧。
而当没有外在承诺的时候,计划者就只能通过其他内在的方式来阻止行动者了。比如说,提高屈服于诱惑的成本,与自己打赌,为自己制定规则。如果违反了自己的规则将需要承担一定的惩罚。
所以,财务规划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外在的承诺,帮助我们的计划者人格对抗行动者人格特有的惰性、满足于现状而忽视未来、以及缺乏自我控制的手段。如果在财务规划中设定遵守和违反规划的奖惩机制,会增加对行动者约束的能力。同时,每当想起屈服于诱惑为未来不确定性带来影响而产生的“内疚感”,这会被视为一种额外成本,帮助提升抵御行动者诱惑的能力。
中产为何不愿意接受财务规划?
那为什么很多人从来没有参与财务规划?即使有机会,他们也会放弃参与到财务规划的服务呢?
除了投资者缺乏教育以及对这个领域的详细了解之外,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不愿意改变现状,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的行为方式。这是之前谈到的现状偏见。
比如说,即使没有座位要求的情况下,我的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选择每次都坐在同一个座位上。
现状偏见也同样可以解释很多人在重要的金融决策方面都不太上心这一“怪异”现象上。
一项美国的调查发现,有58%的人在确定自己养老保险计划的缴存比例和投资方案上花费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但大多数人却会花费比这更多的时间去挑选一副新网球拍,一件衣服。
其实这一现象也可以理解。客观分析,人们是知道自己应该去填表并加入养老金计划。但是因为填表过程非常繁琐,而养老金的收益又是几十年后的未来,那么和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的休息娱乐相比,很多人就会“短视地”去选择休息和娱乐,而把填表这件事拖到几周以后。而等到了几周之后,自我控制问题再次延后了填表时间…… 明日复明日,很多人就一直在养老金计划之外了。
极端的例子,英国的养老金固定收益计划,不需要员工缴纳一分钱全部由雇主承担。员工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加入这项计划而已,结果一份关于25项此类计划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51%的员工参加了养老保险计划。这与懒得拿支票去银行兑现的愚蠢行为,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不接受财务规划,在某种角度上而言,是中产阶层的心理因素在作祟,心理账户和现状偏见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但是毋庸置疑,财务规划可以帮助增加中产对未来的自我控制力,也将会减少因为未来财富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中产阶层的焦虑。换而言之,只要克服自身的懒惰成为行动派,实现财务目标并非难事。
(本文作者介绍:现任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主要研究行为金融和私人(家族)财富管理。2004-2010年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任教,曾任亚洲金融协会理事,期刊Economic Systems特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