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股

美联储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市场资讯

关注

来源:财富中文网

在万众瞩目中,当地时间3月22日,美联储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结束。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4.75%-5%。总体上,美联储认为年初以来强于预期的经济数据与最近发生的银行风波大致“功过相抵”,既不需要再加息太多,也没必要很快降息,最好先观望一下。

自去年3月首次加息以来,美联储已经加息475个基点,暴力加息的恶果正在全球银行业加速显现。一边是难以压降的通胀猛虎,一边是不断蔓延的银行危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能否化解两大危机?围绕美联储此次加息以及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势等话题,“财富Plus”用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下是部分用户的精彩观点:

01 美联储“一鸟在手、十鸟在林”?

王衍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一、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但没有加息50个基点,这清晰无误地表明,今后货币紧缩的步伐将会“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美联储批准再次加息0.25个百分点,这足以说明,突如其来、陡生变数的危机,即美国银行系统的巨大动荡已经深刻影响了美联储的决策,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周三的利率决定标志着美联储在过去一年中为对抗通胀的连续第九次加息。此次加息将使基准联邦基金利率达到4.75%-5%,已经达到了200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值得指出的是,美联储这次没有选择停止加息,确实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否则,可能会导致美国金融领域的巨大混乱,抑或瘫痪,而美联储也将成为“儿童团”的代名词。俗话说“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就是“一鸟在手”,而停止加息就是“十鸟在林”。又如,“手中没把米,叫鸡都不理”,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就是“手中之米”。

二、一个十分关键的信号。这次的美联储政策声明中有了一个关键变化——该声明移除了“持续加息”的措辞,而在过去的八份政策声明中都有这个措辞。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暗示,周三的加息目前可能会是最后一次,具体取决于在本月早些时候发生银行挤兑事件后任何放贷收缩的程度。这向投资者传达的信息可能是美联储虽在这次政策会议上提高了利率,但未来可能会放缓加息,甚至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完成加息。

三、银行动荡给美联储带来难题。美联储的政策声明称,现在判断近期银行业压力会在多大程度上放缓经济还为时过早。声明说,美国的银行系统健全且有弹性,最近的事态发展可能导致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收紧,并对经济活动、就业和通胀造成压力,这些影响的程度尚不确定。毫无疑问,这些必将是美联储今后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美联储未来面临的三座大山。一是美国金融市场功能受损问题。美国金融市场功能已经出现全面恶化的迹象,在美联储一年来持续加息之后,除最近银行业受压之外,还有迹象表明,事情正在变糟或者即将搞砸。特别是,源自美国国债和资金市场的大部分压力,史无前例的巨大,不稳定情绪及因素负面叠加,市场脆弱程度如同“惊弓之鸟”,一触即发。

二是美国经济衰退。美国在未来12个月内陷入衰退的概率为40%。来自两方面的比较:其一,高盛将美国在未来12个月内进入衰退的可能性从之前的25%提高到35%,他们指出,“围绕小银行压力对经济的影响,近期的不确定性增加”;其二,《华尔街日报》1月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计,美国在未来12个月内陷入衰退的概率为61%。

三是房价迅速上涨。受美国银行动荡的影响,银行存款可信度受损,美国民众已经把住房作为货币及投资的最佳替代物,我预计,美国房价迅速上涨已经是大概率事件。综上,美联储未正面临三难困境,也就是要同时压低通胀、维持金融稳定,还要让经济成长与就业受到的伤害最小,但前两者似乎尖锐对立。未来,随着决策环境益发复杂,美联储可能左右为难、进退失据,其角色,也可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但是,美联储还是有一定的作为空间的,如所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换句话说就是“美联储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独步风云

美联储这次宣布加息 25 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同样符合鲍威尔一贯紧跟市场预期而动的风格。这次发布会和点阵图透露出来几大讯息:1.加息即将结束,最高利率上限 5.25%,也就是最多 5 月再加息一次,本轮加息进程就宣告结束;2.鲍威尔再次向市场低头,缩表进程极其困难,抗击通胀让位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能否将通胀拉回至 2%以后只能听天由命。那么,控制通胀的前景将变得非常渺茫。通胀的根深蒂固将给美国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价格信号将被长期扭曲,这也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将很难发挥作用,经济重回正轨无望。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深入分析鲍威尔的问题以及未来美国经济的状况。

1.鲍威尔的误判:鲍威尔在通胀失控之前一直坚称通胀只是暂时的,事实上在等市场的充分就业,在这个过程中通胀一步步恶化,最后出现40年未有的大通胀。鲍威尔对通胀的姑息和误判导致首次加息时间一再被推迟。最后在现实的压力下,错失最佳紧缩时机的美联储三步并作一步走,去年连续四次75 个基点的加息,引发市场剧烈震荡,也为硅谷银行倒闭埋下祸根。

抗击通胀、保持物价的稳定本是央行最根本的职责所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对这一点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抗通胀的首要任务不仅排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之后,就连充分就业、提振经济也比抗通胀来得重要,而这些因素正是白宫最关心的事项,这也意味着表面独立的美联储正在不断地屈服于总统的意志。

另外,鲍威尔本身并非科班出身,在经济学理论上否认弗里德曼提出的“通胀就是货币现象”,更加关注供给端对通胀的作用,而不是货币超发。就像这次硅谷银行爆雷,他认为是硅谷银行管理层的严重失误导致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而并非是美联储过快加息的错,因此他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

2.美国经济的未来:从疫情期间的无限量化宽松到因为误判错失最佳紧缩时机,最后致使美联储今天面临动辄得咎的局面,鲍威尔不说是始作俑者,也是难以逃脱罪责的。不过就目前糟糕的情况而言,加息25个基点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未来,美联储既无法保证克服通胀,也很难保证美国的金融系统不会出问题。据《华尔街日报》17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美国目前有多达186家银行有可能存在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风险。这项美国多所大学经济学家共同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美联储加息“极大地”增加了美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受美联储激进加息影响,许多美国银行持有的债券等金融资产价值大幅缩水,部分银行的资产价值甚至减少了20%以上。而10%的美国银行因持有大量债券等金融资产,较硅谷银行有更多的账面浮亏。研究称,如果市场信心持续不足,部分储户提走存款,多达186家银行可能将资不抵债,面临“爆雷”。

银行业的危机也仅仅是金融系统所面临危机的一方面,更大的危机可能会在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领域爆发,瑞信银行本身就是金融衍生品行业的大玩家之一,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行高盛、摩根大通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大玩家,这是金融行业的潜在危机。

中金公司在美联储利率决议发布后预测美国经济未来可能走向滞涨,中金认为,银行业风波是需求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胀都会产生抑制作用,但考虑到美国还面临许多供给约束,这会降低需求冲击对通胀的影响。

目前大概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鲍威尔抗通胀决心不足,加息即将结束,缩表无疾而终,美国的通胀可能会根深蒂固,即使不加息,美国经济衰退的状况同样可能通过金融行业危机的爆发而实现。美国经济未来要走的路将是异常艰难的。

02 鲍威尔生不逢时?

钟正生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会议声明公布和媒体采访后,市场似乎交易“衰退”:美股三大股指均收跌1.6%左右;10年美债收益率日内跌13BP;美元指数最深跌至102附近。

会议声明:坚持加息25BP,暗示接近加息尾声。在经济和政策描述部分,3月声明的主要改动是:1)对就业增长的描述由“强劲”改为“有所加快、且增速强劲”;2)对通胀的描述由“有所缓解但仍高”改为“仍高”;3)删除了有关“乌克兰战争”的表述;4)新增有关美国银行体系的表述,认为美国银行体系强健,但近期事件会导致家庭和企业信贷环境收紧,拖累经济、就业和通胀;5)加息表述由“未来持续加息是适当的”,改为“一些额外的政策巩固可能是适当的”,对未来加息态度有所软化,暗示本轮加息周期接近尾声。

经济预测:与去年12月预测变化不大。经济预测传递三层信息:一是,对美国经济和通胀韧性保持观望;二是,不追求绝对通胀率快速回到2%,当通胀略高于2%时仍会考虑降息;三是,对“降息”的判断更为保守(预计2024年降息幅度更小),与当前市场浓厚的降息预期形成鲜明对比。

鲍威尔讲话:信贷紧缩与货币紧缩同向,“软着陆”信心似乎下降。首先,其解释了本次经济预测和去年12月相似,主要考虑到两方面因素相互抵消:一方面是近期数据强劲,紧缩必要性提升,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银行事件后信贷紧缩的影响。其次,其多次强调信贷紧缩和货币紧缩的作用是同向的(work in the same direction)。再次,倾向于认为硅谷银行事件是“独立事件”,不认为美国银行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最后,其承认未来信贷紧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较大不确定性,所以对经济和利率预测的信心略显不足,对“软着陆”的信心似乎也在下降。政策逻辑:抗通胀仍属主旋律。美联储本次选择加息25BP是权衡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的体现。后续美联储或将根据信贷紧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相机决定加息的高度和持续时间。本轮银行危机似乎并未过多影响美联储抗击通胀的“主旋律”,市场不宜过度押注年内大幅降息的可能性。未来一段时间内:1)10年美债收益率波动中枢下移至3.5%,再破4%难度较大;2)美国银行业危机对美股的情绪影响告一段落,美股多空依然因素并存;3)美元指数波动区间或保持在100-105左右。

兰香

长期跟踪研究金融和财富管理领域

某种程度上来说,想当“沃尔克2.0”的鲍威尔有点生不逢时。如果放到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来看,从1990年代美联储提出2%的通胀目标一直到前两年,恰好是全球化高速推进、廉价劳动力和消费品都几乎无限供应的时代,这才是美联储2%通胀目标能够持续30年成立的核心原因。网友们有句话很有道理:1991-2020年这30年是时代的美联储,而不是美联储的时代。而近些年来逆全球化高速推进,同时很多国家都面临人口问题,这已经动摇了美国继续维持低通胀的根基。再加上美联储前两年的大放水,无疑为美国的通胀形势火上浇油。鲍威尔在2020和2021年都多次说“通胀是暂时的”,只能说相当短视,而2022年美联储的暴力加息现在看来更像是前期过于短视后的应激反应,到了2023年这种暴力操作的破坏式效应才真正显现。由此来看,硅谷银行的爆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银行的经营管理也有重大的缺陷,但美联储的监管不力也显而易见,而鲍威尔对此并没有任何反思,这也让人很难相信鲍威尔未来可以打赢银行业风险管理这一仗。

03 银行业危机没那么简单

苏牧野

资深媒体人

美联储这次不得不加息,如果不加,就会给外界发送一个信号:银行危机严重到了要打断加息进程的地步,这只会加剧市场恐慌。所以这个时间点上,硬着头皮也要加。

不过,与此同时,美联储又暗示紧缩周期就快结束了,因为公报中拿掉了一个惯常警告:还在进行中的加息是为了将通胀讲到可控范围。相反,它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一些适度紧缩”可能还是需要的。

与加息相比,今早读到的一篇关于美国前众议员Barney Frank的报道更有意思。它显示出,美国政界与商界之间的“旋转玻璃门”如何加速了最近这场银行危机的到来。

Barney Frank就是美国著名的监管银行业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中的那个弗兰克。2007-08金融危机后,作为民主党众议员的他推动立法,誓言要严格监管大银行。2010年时,把他写进名称的多德—弗兰克法案通过,凡资产规模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就被列为“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SIFI),将受到严格的资本约束。

有意思的是,两年后他从众议院退休,过了一阵就加入Signature银行成为独立董事,而这时他也开始背离自己之前对银行的严格监管立场,公开表示500亿美元这个门槛太低了,应该被调高。到了特朗普任内,2018年,一向厌恶这个法案的共和党人终于通过修订,将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认定标准从资产规模500亿美元一下子拉高至了2500亿美元。

而这次深陷危机的两家美国银行——硅谷银行和Signature银行,都是在2018年之后规模迅速膨胀起来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Barney Frank这位当年的监管干将,在改变立场后,促成了最新一轮银行危机的爆发。而他改变立场,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件“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在媒体最近几天对他的一次采访中,他对自己加入Signature银行的原因毫不讳言:因为需要钱。他说,别忘了我可是哈佛法学院毕业,但干了一辈子公职,退休后的收入和当年的同学相比太少了。所以说,这场银行风暴的酝酿,背后有诸多因素,既包括利率这类宏观政策,又有硅谷科创产业氛围的变化,还有一些个人私欲。加起来,它们共同促成了一场perfect storm。

文洁

19年从业经验,专注财富管理服务

昨晚,美联储公布加息0.25%,这是美联储最纠结的一次加息。

左边,是银行业的暴雷,如果不加息,市场可能会解读成是不是危机有扩大的可能,美联储知道了市场不知道的什么风险?好消息反而变成坏消息。右边,是不算低的核心通胀数据。但如果这个时候还要加息,对风险资产当然是利空。

鲍威尔还是比较有风骨,硬着头皮加,而且今年不降息,誓将通胀抗争到底。宁做铮臣,不做弄臣。现在的海外市场,依然处于交易欧美银行业危机的恐慌中,风高浪急,小心为上。

付伟

资深财富管理从业者

半夏李蓓的文章又成了爆款,《美国银行危机远未结束》传遍全网。跳出热点,这个文章依然值得金融从业者深思。

李蓓提到“我是一周前才听人说美国银行90%以上的按揭贷款都是固定利率的,当时我的感受是震惊的,我无法相信,这种极其不专业和不严谨的行为,竟然发生在美国整个银行业。银行管理层竟然如此愚蠢迟钝,美国监管竟然如此毫无作为,事先没有任何风险警示和监管干预。”

对这段话相信有同感的并不只是我。达尔文的进化论深深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在我们朴素的认知里,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世界就是比我们先进的、高级的!但硅谷银行血淋淋的事实却戳穿了皇帝的新衣,那个闪烁着光芒的地方,其实是十足的豆腐渣工程。

在惊叹之余,我更好奇,为什么美国银行会发生这种荒谬的事情?明明已经研究生毕业,却跪倒在一张小学生试卷上?

另外,今天看了一个视频号,作者从阴谋论的角度去认为是美联储搞垮了瑞士信贷!

别逗了!在美联储这轮加息前,瑞士信贷自己就昏招频出把自己搞得奄奄一息了。2022年初,受到中概股暴跌的影响,韩裔Bill Hwang和他的投资公司Archegos Capital倒闭,直接导致该行损失约55亿美元。虽然55亿美元的损失对于瑞士信贷的体量来说并不算惨重,但问题是一家本应该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借钱给投资公司通过杠杆投资中概股?!这是什么?按照中国金融的官方话语叫“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看了下瑞士信贷2022年的年报,39.4亿的股本,每股净资产11.5美元,440亿左右美元的净资本,你一口气贷款给一个投资公司55亿?而且这样的操作不只有Archegos Capital的孤案,2021年就爆出的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破产,给瑞士信贷带来了30亿美元的损失。

家大业大,经不住不肖子孙的“花式败家”,瑞士信贷堕入此局,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跳出瑞士信贷高管们那些狗血剧,我也不禁有李蓓一样的感慨,“欧洲银行怎么会如此愚蠢迟钝!”同时,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的惨剧,无法让我们有任何开心的成分,因为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让任何一个大型金融市场都无法在全球震荡中独善其身。

但我们却要警醒的是,如果未来几十年的中国金融市场卷不动了,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躺平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躲过这些愚蠢而低级的错误?许多人会觉得中国的金融还有几十年路要走,但万一,万一我们在几年后就触碰到金融的天花板?万一金融国企化的趋势迅速蔓延,万一金融民工降薪导致创新不足,万一投资者都开始接受买指数基金也不择时了?我们能不能比此刻的欧美银行更多几分理智和清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