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股

宝马中国遭遇滑铁卢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据中国联合商报19日报道,今年以来,宝马集团不断推出新车型,但是市场低迷,消费者并不买账。数据显示,今年5月,宝马集团销量20.4万辆,同比下滑2.1%。

宝马集团表示,销量的下滑主要受中国下调进口车关税,X3生产调整以及德国禁止老款柴油车上路等因素的影响。

市场反应惨淡,营收下滑,消费者投诉不断,维权事件不断升级,进入中国24年的宝马是否遭遇发展瓶颈?

宝马中国5月同比下滑10%市场低迷凸显品牌危机

5月份宝马销量下滑,主要原因是在德国本土市场及该公司最大市场中国的两位数同比下降,宝马将中国销量下降归因于“进口关税变动”。

从品牌来看,宝马品牌和MINI在5月份的销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下滑。5月份,宝马品牌销量为17.3万辆,同比下滑1.8%;MINI品牌销量为29767辆,同比下滑4.4%。

汽车专家贾新光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的采访时表示,从车系来看,宝马3系和宝马5系的销量的下滑是比较大的。

从国家层面来看,今年5月较去年同期相比,销量下跌最严重的是德国市场,同比下滑13.6%。

宝马集团表示,德国5月份的几次法定假日导致该月的工作日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汉堡等城市开始禁止污染严重的老旧柴油车上路,大幅削减了德国对此类车型的需求。

中国市场(大陆),5月份达到了10.1%的同比骤降,共售出4.5万辆。

宝马表示,对中国工厂进行升级改造,准备实现X3的本土生产,导致该车供应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宣布从7月1日起将进口汽车关税从25%降低至15%之后,不少中国消费者纷纷推迟了订单。

贾新光表示,由于受我国发布降低汽车关税影响,五月份整个车市就是等待,未来受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宝马,而是整个进口车市场和高端汽车市场。

正是出于对销量的担心,中国的进口商减少了对宝马汽车的进口量。

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乘用车宝马品牌进口量为5.3万辆,同比去年6.0万辆,同比下滑12.4%。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主要还是源于宝马进口车的国产化。

从零售的情况来看,今年4月份,第一集团品牌竞争持续加剧,雷克萨斯跃居销量榜第一,奔驰位居第二,宝马坐到第三的位置。

据中国进口汽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从2012-2017年4月份进口汽车市场销量排名中,宝马一直稳居冠军的宝座,今年首次在4月份下滑到第三的位置。

崔东树表示,进口量出现下滑之后,对于未来能否反超还是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销量的下滑,宝马集团的营业收入也出现了小幅的回落。

根据宝马集团公布的财报数据,今年第一季度,虽然宝马集团汽车销量创下新高,但是由于受到汇率的不利影响,宝马集团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3%;集团息税前利润从去年第一季度的28.2亿欧元下滑至27.3亿欧元;集团总收入同比下跌5.1%至22.7亿美元。宝马集团指出,如果去除汇率的影响,集团收入同比跌幅仅为0.7%。

消费者投诉不断质量问题凸显信誉危机

作为全球第二大豪华车制造商,今年宝马集团展开了史上最强大的产品攻势,将推出20款新车型和改款车型。但新车型推出速度过快,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呢?销售数据的下滑,是否也在表明宝马品牌遭遇了品质的信任危机呢?

近日,我报社接到了很多消费者投诉,一致表示宝马3系、宝马5系列存在严重的漏油问题。

根据国内第三方权威汽车投诉平台——车质网上面显示的数据来看,宝马品牌里销量最多的3系和5系车型,都存在严重的有漏油现象。

业内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的记者表示,宝马车发动机漏油概率是100%,尤其是在发动机寿命到10万公里,最容易发生漏油。

而在众多二手车市场中也流传着“如果老宝马车发动机、变速箱不漏机油,那么没准是台假宝马”言论。

更令人惊讶的是,宝马的漏油问题竟然是有历史“传承”的,在车质网的数据中,反映出了2010款、2011款、2013款、2014款、2015款、2016款、2017款等众多宝马3系车型,均存在发动机漏油的情况。

据宝马车主赵先生反映,其购买的2014款宝马5系轿车,在行驶6万公里后发现,发动机气门室盖真空泵等几个地方漏油,需要更换气门室罩盖总成、真空泵总成等零部件。总体费用约为2万元。

车主江小姐表示,宝马新车入手才两个月,在首保时就发现发动机漏油现象。

“4S店虽然对车辆做出了检测,但一直没有给我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江小姐说。车主认为,此现象是质量缺陷使得车辆出现贬值,而消费者却无法得到任何解释,4S店经销商和厂家都没有保证车主们的权益。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宝马N20发动机的通病。装配这款发动机的所有车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不发生漏油事件的概率几乎为零。一旦超过保质期,厂家拒绝负责,高昂的修理费用只能由车主负担。

此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的原因在于,一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漏油是汽车上的常见病,不少其它车型上都存在;二是涉及的车辆数量太大,召回成本过大,且无法保证一次性解决。

对于文中的相关问题本报曾联系宝马集团、宝马中国、华晨宝马的公关部负责人,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收到任何回复,本报将持续关注。(记者 梁梦雅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