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信托

通道业务的前半生

新浪综合

关注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信托百佬汇

如果没做过几单通道业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资管业务,那种被委托方逼疯的感觉是何等酸爽。通道业务就是流水线作业,一想到每天放款奔波在多个部门之间,就逐渐丧失了存在感,会幻想有一天公司会不会买个机器人把我替代了,机器人也不用缴五险一金。眼看它起,眼看它落,对于委外如此,对于同业业务如此,对于场外配资如何,对于通道业务也会是如此。

一、我们是谁?做通道的!

最近有个刚入行的小朋友问我,他一直在通道业务做事,最近很迷茫,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未来在哪里?我开解他,通道业务就是这样,劳动力密集型资管业务,整个辛苦钱,但是没有风险,最后为公司做规模,每当看到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过万亿的公司,那些通道业务部门的人一定会很骄傲的说,那基本都是他做出来的。也不是谁都能将通道业务做好,最近某朋友有个通道业务需求,点名让我引荐某公司,我开玩笑说我应该把这个机会留给我司,他说贵公司做通道业务不专业,我们要找行业通道业务第一品牌。好吧,这真是品牌的力量。还有个哥们发微信,说他们公司今年开始大力营销通道业务,费率低、速度快,我都觉得纳闷,现在不是严格监管通道业务吗?他说新来的老板要做大规模。三个关于通道业务的小故事,却从供求方面反映了公司和个人对于通道业务的不同理解,总之一句话,想说爱通道也不容易,不挣钱,却有金融机构最关注的规模效应。

没有做过通道业务,那算不算白来资管行业走一遭?初步估算,通道业务至少占了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50%以上,实际这些年说资管业务大繁荣,说到底是通道业务大泛滥,花样更多、嵌套更多、监管更难。扫描这一圈会发现,没有哪个金融机构没有做过通道业务,最多就是谁做的多、谁做的少的问题,谁更依赖通道业务、谁不指望通道出菜的问题,保险资管做银行协议存款的通道、信托公司做银行理财投资的通道、基金子公司做银行非标的通道、公募基金专户做私募的通道、券商资管做信托的通道,银行委外贷款其实一种通道。不过总体来说,在通道业务市场上,银行是最主要的通道业务需求方,其他金融机构部门都是通道业务竞争部门。

前不久,一部《我的前半生》刷爆了朋友圈,我特地去网上下载了一本同名书要看看,结果发现主角是末代皇帝溥仪,而非罗子君,好吧,这年头取个好名字真不容易。后来,有人又总结了债券版、同业版《我的前半生》语录,对于通道业务也非常合适,列为请看:

《我的前半生》:“我们不是天使,我们唯一应该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钱包”;

通道业务:“我们不是天使,我们唯一应该兴趣的,就是我们的规模”;

《我的前半生》:“唯一的要求,就是高效地把事情做好”;

通道业务:“唯一的要求,就是高效地把业务做好”。

《我的前半生》:“结婚是什么?不就是人生不易,要找一个队友,同舟共济吗?”;

通道业务:“通道业务是什么?不就是监管太严,要找一个皮囊,偷梁换柱吗?”。

《我的前半生》:“越难解决的问题,越是病入膏肓,就越是要在最开始的时候,破釜沉舟下狠手”;

通道业务:“越是难搞定的客户,越是大规模业务,就越是要最开始的时候,赔本赚吆喝跪舔”。

《我的前半生》:“从我离婚到现在,我学会了一样东西,面子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放下的,却又是最没用的东西。关键在这里,咱们自己怎么想,而不是活在别人眼光里。”;

通道业务:“从我做通道到现在,我学会了一样东西,规模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放下的,却又是最没用的东西,关键在这里,咱们知道自己怎么做,而不是活在别人眼光里。”。

溥仪的前半生经历了从人中之龙到平凡,罗子君的前半生从从全职太太到经历情感纠葛后再次收获幸福,而通道业务从默默无闻到你争我抢的香饽饽到最后可能逐步归于落寞,这是命中注定的吗? 

二、通道业务背后的故事多精彩

回顾过去固然重要,然而明确认知现在的发展阶段更为关键,因为这是走向未来的起点。对于信托业目前发展阶段,可以有两个判断,第

其实,如果自己能做,何必用通道?所谓通道业务其实就是自己想做又做不了,或者自己想做又不是亲自做的事情,以及利用通道完善交易结构,再加上通道业务多为表外业务,监管对于表外监管力度偏弱,更何况不是面对公众的集合理财资管,因此更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因此,通道业务相比主动管理业务故事多,模式更难以捉摸,嵌套更多,穿透难度更高。总结下通道业务背后的故事,大概可以概括如下:

规避监管是通道业务的最主要动因。由于监管对于银行信贷规模、MPA考核以及理财业务限制,导致银行为满足自身业务发展以及利润追求,通常会借助通道,达到逃脱监管的目的。银行为规避信贷规模监管通道会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等形式为客户发放贷款;银行为了满足MPA考核,可能有资产出表需求,可以通过通道业务达到代持或者出表目的;监管部门对于资金池业务有较高要求,银行或者其他机构可能会将资金池业务转移到通道业务中,以此规避监管。

监管套利是通道业务的重要目的。我国自2012年全面开放资管行业以后,各自管机构资产配置范围基本相当,不过由于分业监管下,各监管对于不同资管业务的要求不同,这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进行监管套利。期货资管是无法做非标业务的,而通过嵌套信托或基金资管计划就可以实现做非标业务;再比如信托计划无法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而通过开立基金专户就可以参与定增;再比如资管机构等没有放贷资格,就需要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或者信托贷款参与到信贷市场。诸如信托计划不能进行正回购,而通过嵌套证券资管计划就可以达到进行正回购的目的;再入通过保险资管进行协议存款,达到不计入准备金计提要求的目的。

通道业务也可能成为一种服务外包手段,有时候通道业务可能附带为委托人提供部分服务,实现了该业务的增加值,诸如阳光私募就是适应了私募基金阳光化,同时为其提供估值、信息披露、资金募集等相关外包服务。

通过通道业务达到一种掩护委托人的目的,部分业务情况下,委托人不方便直接出面,则可能通道业务,由受托人出面为其执行某类事务。过往股市举牌较多,很多都是资管计划参与其中,部分情况是实际控制人没有直接出面,而是由受托人进行操作,达到掩护委托人的目的。还有部分金融机构的股权中,存在资管计划的情况,为委托人或者受益人并不清楚,这也进一步隐藏了实际控制人。

当然很多人以为通道业务就是单一信托或者定向资管计划,然而很多也存在于集合资管计划中,这种形式的通道业务如果出现问题就可能更加具有风险性,一方面集合类资管计划受到严格的监管,还有牵扯委托人或受益人过多容易引发群体行为。过往很多案例说明,有些通道业务在出现风险后最后扯不清彼此责任,受托人本以为通过通道业务挣个无风险的收入,结果可能闹得满城风雨、甚至对簿公堂,也是得不偿失。

三、通道业务轮回中的宿命

通道业务市场在监管政策、市场需求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下,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信托到资管再回到信托的过程,而监管因素是关键。总体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以前,委托贷款独占鳌头。2007年以前,受《贷款通则》规范,只有银行能够发放贷款,而企业信贷关系必须有疏通的举措,2000年央行全面放开委托贷款业务,也就是银行接受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只收取手续费,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这一阶段通道业务主要是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存在,截至2017年7月末,委托贷款存量规模达到13.81万亿元,委托贷款费率在0.2%到1%区间,由于受到流动性紧张的缘故,2017年以来企业融资难度上升,委托贷款增速显著下降。

第二阶段是2008年至2011年,信托崛起。这一阶段,信托公司完成了重新登记,信托通道业务功能发现并充分发挥,由于受到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后,货币政策收紧,银行信贷规模吃紧,一方面通过信托通道向外部腾挪信贷空间,另一方面也通过信托通道规避监管对于信贷规模的。虽然银信合作监管不断升级,但是这其中的通道业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由于信托业务更灵活,时间短、要求少、后续实质监管少,通道业务尤其是信贷通道业务基本向信托行业聚集,期初参与的信托公司不多,费率也较高,在1%左右,后续随着信托公司间竞争加剧,通道业务费率持续走低,目前维持在0.2%。

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2015年,战国时代。2012年,资管行业全面开放,大资管时代到来,主要表现为各机构资管计划的资产投资范围更为接近,各类资管计划同质性更强,尤其是基金子公司作为后发优势以及缺乏主动能力,基本以通道业务作为业务发力点,而且吸引了很多信托行业人员,增强了与信托公司的竞争底气,由于证监系机构通道业务受银监会监管更少以及费率更低,这一时期显然是券商资管以及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大发展时期,信托式微,这也证明了通道业务并不需要太多核心竞争力,只要有无底线的费率以及高效的放款速度,则天下无敌。券商以及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在2017年一季度末都到阶段性最高点,分别为16.1万亿元和4.3万亿元。

第四阶段是2016年以来,剩者为王。2016年以来,监管严格度提升,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后,针对资管行业明确提出了质增量减,尤其是券商以及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监管升级,基金子公司实施净资本要求后,发展通道业务的动力性下降,这一阶段通道业务逐步回流信托行业,而且通道业务形式主要体现在事务管理型信托、财产权信托等统计科目下,而传统的单一信托模式并不十分突出。当然,这一阶段并不是信托做的有多突出,还在于其他通道业务渠道所能够承载的业务量下降,通道业务需求逐步转移至信托,可以说这就是通道业务的三十年的河东和三十年的河西。

四、监管施压下的通道业务走过繁荣

监管层对于通道业务的态度也几经转变,从最初的银信合作请规范,到泛资管时代的放纵,再到后来的不断收紧,目前则是逐步打压、压缩通道业务规模,保监会率先要求保险机构清理了与银行的通道业务,证监会更是要求被监管机构逐步压缩通道业务,而央行近年以来的表态也是抑制通道业务,考虑到央行未来在资管监管领域的协调以及话语权,未来通道业务势必将有更严厉的监管制度。

第一,通道业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道业务是在资管业务混业发展、分业监管现实下发展的产物,通道业务成为很多机构做大规模、逃避监管的重要工具,由于过度膨胀发展已经蕴含了很大的风险,而且很难实施穿透,监管层对于相关业务的具体风险监管基本形同虚设,有必要逐步向通道业务施压。相信随着金融行业的监管协调程度的上升以及金融机构由粗放向集约的发展过程中,通道业务也会逐步消减,相信通道业务已基本走过了最高峰,拐点已来。

第二,通道业务并不是一无是处。通道业务部分情况下承担了服务外包、特定交易结构的需要,因此并不会消亡,这也是金融市场交易特定的,在成熟金融市场也是如此,因此,现有的监管制度并不是强调消除通道业务,而是抑制通道业务,意在降低更多存在风险或者逃避监管的通道业务,而且通过其他制度安排或者形式来疏导部分通道业务需求

第三,通道业务监管需要采取疏堵并举的策略。监管通道业务的现实性需求,未来监管必须针对性疏与堵,部分确实必要的通道业务,就像资产证券化必须有SPV一样、银行委托贷款等,以制度形式规范;而很多通道业务都在于资管监管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实施统一标准减少通道业务实现监管套利的必要性。第三,分业监管环境下,要尽量禁止跨不同监管体系的业务往来,降低混业经营可能产生的监管漏洞。

第四,依靠通道业务做大的资管面临压力。未来,通道业务可能面临服务供给大于服务需求的市场结构,规模效应和通过增加附加值提升盈利性成为养活通道业务的必要选择。未来通道业务必将逐步压缩,依赖通道业务做大规模的机构必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诸如部分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等,而且有必要对于银行系资管机构的关联交易加强更大监管,这也是通道业务主要聚居地,从根本上迫使资管机构摒弃通道业务依赖症,主动管理能力对于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更为凸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