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在武汉跑出+速度背后,东软谋求更多想象力

创事记

关注
听新闻

来源:锌财经

作者|陈   妍

编辑|大   风

中国又多了一座“软件名城”。

最近,武汉东软软件园正式开园且投入使用,这也是沈阳、大连之后,东软在国内建设的第三个软件园。据了解,该软件园建筑面积14多万平方米,只用了18个月就建成了,未来能容纳超过8000名的软件研发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园当天,东软和湖北移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芯擎科技等19家合作伙伴,完成8轮签约,引发行业期待。

这些年来,东软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顶着产业和环境快速变革的重重困难和压力,始终走在了创新、变革的前列。也正因如此,它见证了行业很多“从0到1”,“从1到10”的时刻。

更重要的是,东软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正如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刘积仁在开园仪式上说的:“我们成立东软的初心就是用我们的技术能够为这个社会的变革赋能,我们相信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软件,离不开数字技术。”

深耕市场30余载,东软试图让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落地武汉,智能化有了根据地

不得不说,武汉东软软件园有其自身战略价值所在。

今年以来,东软做的最重要的决断,就是顺应时代变化,all in智能化。这背后是,人工智能席卷市场,AI技术正在快速迭代,大数据进入爆发期,市场竞争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不布局,就出局。

早在3月,东软专门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全面开启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聚焦在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等核心领域。此番围绕“智能化”的战略转型,也被认为是东软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变革。

刘积仁宣布全面开启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

从理念到落地,武汉东软软件园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武汉这个地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遍地,人才资源丰富,每年能生产100多万的大学生,这在全世界都很少见。进入智能时代,数字生产力的价值提到了next level,那么配套高质量人才就成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之后武汉东软软件园起码需要8000多个软件研发人员,是一个很大的人才缺口,如果在武汉当地能完成人才输送,对东软来说自然是最优选择。

武汉东软软件园

在业务方面,医疗健康和智能汽车互联一直是东软非常擅长的领域,有30多年的经验,恰好这两块武汉都有对应的资源。

武汉有两家在全国排名前10的医院,一个是协和,一个是同济。东软已经有医疗领域的专用模型,跟协和、同济的医学能力、知识以及数据结合后,能够创造出更实际的医疗路径和解决方案。

之前东软和协和医院已经开展过一个CT医疗设备项目,用到了人工智能定位技术,能够自动寻找并定位病人,大大提高了效率。有些危急病症对时效性要求很高,拖上几个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现在设备一扫描,发现异常能立即启动急救程序,提高了救治成功的几率。

同时武汉本来也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地,近些年在政策扶持下成长迅速。比如说这次和东软签约的“独角兽”企业芯擎科技,就位于武汉经开区。

也就是说,可以把武汉东软软件园当作是东软一个重要的大本营,串联起集团的技术创新、业务推进以及战略安排等等。东软借助武汉当地资源,后续也能更好打造AI赋能的解决方案,完成自身的战略转型。

另外从战略布局的角度出发,东软发家于东北,先前两个软件园也都在北方,但这些年发展下来,东软长江以南的业务已经占到了50%。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人员来回流动,费时费力又费心,因此在南方地区找到新的根据地几乎是必选项。

现在武汉软件园的出现打破了南北界限,未来也可以跟沈阳、大连的园区形成业务融合和生态互动,加强彼此间的竞争力。东软作为行业巨头,反过来也能为武汉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双向奔赴,实现共赢。

东软布局武汉软件园背后,能看到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沈阳、大连到武汉,30年的稳扎稳打

回过头来看,东软每一次建立软件园,都对应到它在当时遇到的困难与时代机遇,都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突出的发展成果。

这些经历一步步推动东软走到今天,让它成为国内软件行业的佼佼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软在沈阳诞生了,但当时不少人认为沈阳根本没有做软件的基因。

那个时候,中国的软件行业刚刚起步,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考验。国内对软件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东软一个软件几千块,很多人嫌太贵,因此卖起来不容易,盗版也很猖獗。

虽然彼时东软自己也还在创业时期,但它却迈出了相当勇敢的一步——1995年,东软豪掷5个亿,在沈阳投资建设了国内第一个软件园。

沈阳东软软件园

东软之所以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它看到了未来的可能,坚信软件将会是一个有巨大商业和社会价值的行业,提前投资是想告诉世界:中国的软件产业将会崛起。这也是萌芽阶段的东软,所独有的浪漫与热情。

刘积仁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了:“第一个软件园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追求和信念的刚刚开始。”

后来,东软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软件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扩大国际业务。因为东软国际业务的利润率很好,在国际业务中赚到的钱,可以反过来滋养国内市场,用来支持中国软件事业的发展。

于是东软又以“拓荒者”的姿态驻扎大连,1999年,建立了大连软件园。大连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也成了东软沟通国际市场的桥梁。

大连东软软件园

可以看到,东软这30多年走得那么稳定,跟前两次的战略布局有很大关系,一来国际业务给东软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流,二来国内业务的逐步拓展,也让东软跟社保、医疗等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有深层联系。

也正是之前的稳扎稳打,才有了今天的东软和最新的武汉软件园。

走在时代前列,用技术变革社会

东软做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想推动起整个社会的向上变革。

事实上,30多年下来,东软不断创新、变革,挑战自我,在医疗、汽车等很多与社会息息相关的领域取得成就,始终走在了时代前列。

拿医疗健康行业来说,上世纪90年代,像CT机这种大型医疗设备,中国完全依赖国外进口,但中国人也渴望拥有自己的高端医疗设备。

当时东软自己收入有限,整个公司也只有200多人,芯片的核心技术还在被国外“卡脖子”。为了能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CT,东软顶着压力,利用软件的力量,将计算机的芯片代替CT芯片,解决了算力问题,终于让中国实现了高端医疗设备从0的突破。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东软一直自我迭代,持续深耕CT技术领域,创造出很多个“中国第一”:第一台单层、双层螺旋CT,第一台超导MRI扫描仪,第一台16层、64层、128层、256层和512层CT扫描仪等等。

东软CT机

从最初的探索到技术的破局,东软也逐渐形成了坚固的竞争壁垒。

又比如在汽车行业,软件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几乎成了汽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现在各大汽车品牌在智能化、互联化和舒适性这些由软件实现的功能上卷生卷死,为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脱颖而出。

东软在汽车软件领域已经有30多年的经验了。一开始,中国没有私家车,东软就帮宝马、奔驰、法拉利这些外国客户做软件开发。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来了,东软又和国内车厂合作,让它们的汽车走向全球,在全世界拥有本土化能力。

东软提供的软件技术和服务能力,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多家大型车厂的肯定。

1991年,东软集团从大学里走出来,带着理想与纯粹,敢为天下先,想要为中国软件行业书写历史;2024年,东软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软件企业,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技术与服务深入到城市的血脉当中,产生深远影响。

30多年过去了,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初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