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研制高集成度微型超级电容器储能模块

中国科学报

关注

本报讯(见习记者孙丹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该所研究员陆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微结构物理学研究所教授冯新亮等合作,发展了图案化黏附性基底诱导电解质定向沉积的新策略,实现了在大面积、高集成度、超小型化微电极阵列上的电解质高效、快速、精确添加,研制出高集成度和高性能一致性的小型化单片集成微型超级电容器储能模块。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为适应小型化、可穿戴、可植入微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急需发展具有小体积、高集成度、高性能和高兼容度的微型储能器件。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同时具有可靠的电化学性能和易于调控的连接方式,在微电子领域有发展潜力。然而,由于缺少可靠的高精度微电极阵列制备和高效的电解液精确沉积技术,大规模制备高集成度、高性能、可定制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储能模块具有挑战性。

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普适、可控的电解质定位自组装新策略,实现了在高面数密度的大规模微电极阵列上电解质微液滴的精确快速定位添加,并结合高精度的光刻和自动喷涂技术,研制出具有高面积数密度、高输出电压、性能稳定的集成化微型超级电容器模块。

团队首先采用高精度光刻加工技术和高稳定性自动喷涂技术,制备出超小型集成化微型超级电容器电极阵列。随后,利用光刻和表面改性技术在集成模块的表面设计构建出图案化黏附性,实现了极小区域内电解质的精确、快速均匀添加,5秒钟就完成了集成模块1万个微器件单元电解质的限域,同时保障相邻单元微器件之间形成良好的电化学隔离。此外,该微型超级电容器模块在190V的极端工作电压下,循环9000次后,仍保持将近100%的初始容量。

利用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灵活多样的连接方式,团队还研制出一种由无线充电线圈和微型超级电容模块组成的无缝集成超紧凑型微系统,无线充电仅2秒即可为显示屏供电30分钟。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7216-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