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调查显示美室温超导研究人员学术造假

新快报
据新华社电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日前发文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一份长达124页的调查报告,详细披露了该校室温超导材料研究人员兰加·迪亚斯存在数据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迪亚斯因其团队声称研发出室温超导材料而备受科学界关注,但该团队发表的论文数次被《自然》等科学刊物撤稿。
罗切斯特大学计划解雇迪亚斯
今年3月,《自然》杂志网站就曾报道过迪亚斯团队室温超导论文数据造假等问题。而最新披露的这份详细调查报告是由于迪亚斯去年12月针对罗切斯特大学提起的一起诉讼而曝光的。
文章介绍,罗切斯特大学委托独立专家组进行了10个月的调查,调查已于今年2月结束。专家组调查了针对迪亚斯的16项指控,得出的结论是在每项指控中迪亚斯都很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罗切斯特大学计划在与迪亚斯的合同到期前解雇他。
文章说,这份罗切斯特大学向法院提交的调查报告,系统阐述了迪亚斯如何故意误导其论文合著者、期刊编辑和科学界。例如,就数据来源问题,他对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合作伙伴和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两头骗”,谎称测量是在对方大学进行的。报告指出,迪亚斯多次承诺提供原始数据,但从未兑现。
文章还说,罗切斯特大学发言人称该调查过程“公平彻底”,得出了正确结论。迪亚斯没有回应《自然》的置评请求,其律师建议《自然》参考迪亚斯在相关诉讼中提交的文件。迪亚斯在其中一份文件中表示:“必须在批评和指责声中重申我们工作的基础完整性和科学有效性。”
从轰动全球到不能验证
2023年,在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上,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副教授迪亚斯亮出“室温超导”这个题目,参会人员蜂拥而至,火爆程度让保安不得不将许多科学家拦在会议室外。3月8日,迪亚斯团队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网站上。论文称研发出一种含镥、氢、氮的材料,在约20.6摄氏度的室温和10千(约相当于1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表现出超导性能。11月,英国《自然》杂志撤稿。
2023年4月,美国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有关其科研不端行为的报道,迪亚斯不仅在室温超导领域有论文撤稿记录,多年前的博士论文也涉嫌剽窃。
2023年5月,中国科研人员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表示无法验证迪亚斯宣称的实验结果。论文作者闻海虎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外也有其他研究组从不同角度论证,没有任何实验结果支持迪亚斯。”
早在2020年10月,迪亚斯等人就曾在《自然》杂志发布报告,声称制造了一种含碳、硫、氢的化合物,在15摄氏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能,成为电阻为零的超导体。两年后这一论文因实验数据遭质疑被撤。此外,迪亚斯团队还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和英国《化学通讯》杂志上发表过研究论文,也分别被撤稿。
链接
超导现象
1911年,科学界首次发现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电阻为零的超导现象,但长期以来只能在很低的温度下实现超导。科学界常说的“高温超导”是相对于约零下273摄氏度(绝对零度)而言的“高温”,零下233摄氏度就可算“高温”。在室温下实现超导可能在电力传输、医疗、轨道交通、国防和量子计算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影响,是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