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更多人选择延期毕业,应届生身份可以淡化了
以延毕为前提取得的“应届生”身份毕竟是一种时间腾挪的游戏,尽管这种做法看上去并没有损害他人利益,但依然难以摆脱“甘蔗两头吃”的既视感
近日,话题#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冲上热搜。过往让学生避之不及、羞于面对的延期毕业,如何成为了一种主动选择?
延毕现象,近年来成为热门话题,且这个趋势似乎越发明显。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根据浙江大学医学院党政办副主任、讲师车淼洁等调研数据,某省城“双一流”高校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科生的延毕率甚至达到12.5%。有的研究生为了以应届生身份找到更好的工作选择延毕;有的本科生因准备考研选择延毕,甚至为此主动挂科。该调查提及,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延毕的首因,其次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不得不说,在当前就业背景下,暂缓“上市”求职,力保“应届生”身份,也是一种现实“优选”。
应届生受到的“优待”,具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例如,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2三季度中高端人才就业数据报告》 显示,2022年应届生秋季招聘,芯片等硬科技行业对毕业生的青睐度提升,对应届生人才的需求占比提升。知乎上,针对“为什么大企业喜欢招聘应届生”的问题,有答主直言,“稳定性”是企业的第一招聘要素,而应届生的热情和好奇心也为用人单位所看重。
这种答案也许不算“标准答案”,而且事实上应届生有时也会不慎陷入“试用期陷阱”,成为不良企业低成本用人的牺牲品,但总的来说,在竞争中应届生拥有比往届生更多的优势,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可以从时下很流行的“校招”热潮中发现某种端倪。此外,应届生也在诸如考公、考编、落户受到政策、机制方面的照拂。以上海为例,“高校应届博士直接落户”的含金量和诚意满满。此类照拂有其特定的氛围和现实意义,因而也在人心深处有着特别的印象。凡此种种,使得“延毕驱动”更为强烈。
曾几何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延毕生,是戴过有色眼镜的。但在新一轮的考量之下,延毕成为个体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选择,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说明,是时候淡化“应届生”的特殊光环了。
个体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暂时性的喘息和调整,可以理解,毕业生对于就业选择的恐忧心理,也可以受到关切和纾解。但延毕作为缓兵之计,并不是彻底解决人生难题的办法。在学校可以有“延毕”,但在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里,还有“延毕”吗?
在缺乏“弹性化学制”的前提下,以延毕为前提取得的“应届生”身份毕竟是一种时间腾挪的游戏,尽管这种做法看上去并没有损害他人利益,但依然难以摆脱“甘蔗两头吃”的既视感。这种换来的身份,也会对真正应届生和用人单位的利益、承受度产生影响。
但“解铃者”自然不是象牙塔中人。只要保持“应届生”身份的好处,要大于延毕的坏处,这种现象就很难消除。换句话说,只有从社会角度淡化对于“应届生”的特别期待,延毕现象才会逐渐减少。
而给于更多人同等待遇,这也是实现更广阔范围的公平的必选项。即便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妨循序渐进,从眼下着手,探索更多可能的缓解措施。比如,不局限于今年毕业的学生,将两到三年的往届毕业生也纳入考量,是否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特别是这几年,毕业生一年多过一年,一些往届生一时求职不利,陷入困境,也需要适当扶一把,如果仅仅因为不具有应届生身份就任其滑向边缘地带,也是一种可惜。
从更长远来说,逐步取消应届生“优待”,给往届生更多包容空间、争取更多机会,也符合“用人科学”。用人当用长处,而不是用应届生“符号”。无论是不是应届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正解。假以时日,“应届生”特殊光环消失了,特别照顾取消了,对每个人来说,这才是最好的就业环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