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代厨”走红背后,需警惕定价差异、安全保障等隐患
采写/王雅迪
编辑/刘敏娟
出品人/杨慧
在“吃”这条路上,人类似乎有取之不尽的灵感。疫情虽然暂时延缓了我们寻找远方美食的步履,却抵挡不住味蕾对健康与美味的双重呼唤。
近日,“上门代厨”这一新风潮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许多网友发帖展示自己的拿手好菜和擅长菜系,表示能够提供上门代厨服务。目前看,这项服务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比较受欢迎。
蓝鲸财经记者观察多个平台发现,提供上门代厨服务的以年轻人居多,且厨艺水平参差不平,既有厨师背景的专业“老手”,也有以简单家常菜为主初来乍到的“新人”。从定价来看,各个地区存在差异,但三菜或四菜一汤的基本配置价格多在70元以内。
“真的有人会喜欢做饭吗”,带着网友的普遍疑问,记者与几位上门代厨的“小能手”进行了交流,从他们口中了解到该行业的消费需求及可能存在的乱象隐患。
沉浸式做饭是一种解压,享受美食被认可的感觉
在这一形式火起来之前,长沙的阿紫便在去年接触过该服务,平日为教育培训主业奔忙的她把“做饭”当作一种解压的方式。
“我把它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平时自己喜欢做完饭后给美食拍照”,阿紫表示,通过让别人品尝自己的厨艺,她也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很享受沉浸式做饭的过程。
阿紫笑称:“因为自己平时吃饭嘴巴很挑,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升自己的厨艺,看着客户吃得满意,自己心里也很开心”。在她看来,这一行业挣钱有限,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流享受。
与她有着类似看法的还有来自北京的80后宝妈吴竹(化名),她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想找些事情来填补自己的空闲时间。
“主要是为了缓解心情焦虑,在家有时闲着也难受”,据吴竹讲述,她基本每天做完早饭送孩子上学后,便在家收拾卫生、健身,虽然开设了一家服装实体店,但近两年生意不稳定,难免会有焦虑不安。
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偶然刷到上门代厨的服务,为她提供了消磨时间和与人接触的渠道。抱着尝试的心态在社交平台发布广告后,她便收到不少人的咨询,尽管刚开始不到两周时间,她已经接了十几笔订单。
不过,阿紫和吴竹都认为,上门代厨服务的收入并不高,很难当成主业长期坚持下去。
而与她们不同的是,也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试图通过这种形式寻求转型。
聚会场景为上门代厨带来更多可能,上热搜90后小伙梦想开店
25岁的杨一文从老家山西去到武汉,凭借着三年的厨师经验梦想在武汉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饭店。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上门代厨的“风起”让他看到新可能。
在他看来,许多人还是存在这种需求。首先,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他们没有时间自己做饭,长期吃外卖感觉不健康,会有吃热腾腾饭菜的期望。其次,部分人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做饭上,更愿意用这个时间去做别的事情,比如做更多项目以获得更多收益。再者,的确有一部分人群缺少做饭的天赋和技巧,但对食物的要求又不满足于外卖。
这主要是从个人层面来讲,而聚会的场景为这种服务形式带来更多可能。阿紫向记者表示,她之前便接过一些人数较多的家宴或聚会宴请,请朋友到家里吃饭难免需要操持,上门代厨提供了一定便利。
杨一文之前帮客户准备生日聚会时,还发生了令他难忘的暖心瞬间。他回忆道,在做完生日餐后,客户并没有彻底把他忘掉,而是邀请他一起参加聚会。在杨一文婉拒后,客户还暖心询问他回去吃什么,要不要打包一些食物带走。
他感慨道:“虽然我是拿了劳动报酬在做这件事,但身处他乡被人关心的感觉让人温暖。”
与佛系上门的兼职人员不同,杨一文对待上门代厨这项工作很认真。尤其不久前被报道上了热搜后,他的工作更加忙碌了,平均每周都有二十几笔订单,甚至有人找他寻求合作共同开发相关平台。
目前,他已经通过社交媒体组织了十几人的小群进行相互之间的客源介绍,但是否与人合作开发,他心中仍有疑虑。
“我还是想慢慢摸索过后,再考虑转型或创业的问题”,他表示,目前这个模式还不成熟,需要沉淀观察下再进行组织化发展。
杨一文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这一创新形式目前已经有了一丝火苗,但定价标准不统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隐私保护等问题都存在一定隐患。
初期存在定价差异、安全保障等隐患,对外卖冲击有限
吴竹刚接触这个行业的时间不长,在被问到如何定价时,她向记者指出,主要是参考网上别人发帖的定价,一般是70元起,大概三个菜,一个半小时内可以完成的。如果菜品复杂就需要再度沟通,或者按照50元一小时计算。
吴竹坦言,网上的定价的确没有统一标准,比较混乱,但实际上几十元的定价并不高,有时洗菜切菜这些准备工作就要耗费半小时,如果做面食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则更多。
身处武汉的杨一文定价则更低,据他讲述,三菜一汤只需要36元,五公里范围内则免交通费。当记者问到为何要如此定价时,他无奈地说道:“因为想长期去钻研这个行业,价格低一点可以多拉一些回头客。”
不过,他也感受到初期定价比较低,的确较难赚钱,这就好比外卖刚推出时也走的是低价策略,后期成型后价格慢慢提上来。
上门代厨的形式火了以后,网络上有部分声音指出,这会对外卖行业带来一定冲击。有意思的是,这几名受访者对类似说法都抱有怀疑态度,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上门代厨对外卖的冲击有限。
阿紫表示,从目前的观察看,年轻人需要上门代厨的人比较多,但他们大部分都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在公司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外卖在他们生活中依旧占有很大比例,上门代厨可能周末偶尔体验下。
杨一文也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双方是相互调剂的关系,消费者不可能每天都叫上门代厨的服务,也不可能每餐都叫外卖。
相比于这些问题,他对双方之间的信任建立过程则更加担忧。由于上门服务涉及到客户的家庭住址,服务内容又和入口的餐饮有关,信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杨一文之前从事过餐饮行业,对健康证这些基础证件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他人,会主动提供相关凭证,但这并未形成统一标准,部分人没有办理相关证件,或消费者也并未在意过相关细节。
同时,性别差异带来的信任壁垒是普遍存在的。杨一文感叹道:“有些客户会问的比较细,比如我多大了、有没有相关证件之类的。可能因为我是男生,对方警惕心会比较强。”
在感到不被信任的同时,他也存在矛盾心理,向记者坦言道:“现在这个行业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可能,社会上的确好人坏人都有。因为做的是上门服务,有人觉得会不会有危险,这也是男生比较难做该行的一个因素。”
阿紫和吴竹同样存在安全方面的担忧,吴竹一般不会接受单身男士和老人的订单,除考虑自身安全因素外,她也害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她表示,“万一老人不小心摔倒受伤,怕说不清楚。”
阿紫在回忆起第一次上门代厨时,则是怀着忐忑的心情让小伙伴陪同前往,为自身安全增加一道屏障。
“人间有味是清欢”,而食物带给人的欢乐往往能抵消生活的苦闷。当“吃”不断衍生出新生意时,既要看到它背后的需求,也要谨慎潜藏的隐患,让“吃”变得安全又“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