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聚光灯:让观点有抵达之处 让思想能照见未来

晶报

关注

王京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

南兆旭 深圳自然人文学者 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陈永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教育) 作曲家及指挥,香港太平绅士

宗城 青年作家

辜晓进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新闻学科带头人

罗怡 策展人 美术馆顾问

徐扬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袁长庚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助理教授

钟刚 艺术自媒体“打边炉ARTDBL”主编

重木 青年作家

李跃 晶报评论员

郑永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刘晓都 坪山美术馆馆长

王诺诺 科幻作家

刘洋 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叶克飞 作家、旅行者

张馨月 英国注册建筑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拓展中心设计助理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首任院长

张田田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

刘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蔡东 小说家 大学教师

陈伟 体育评论员 自由撰稿人

“聚光灯”是一种声音、是态度,甚至是“偏见”,这里的“偏见”要加上引号,因为观点是有立场的,无论是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附议或建议,立场都需要专业知识与独到见解加持,都需要远见卓识。这就是晶报的“聚光灯”。

作为晶报转型大文化推出的全媒体观点产品,“聚光灯”承载了文化专论的重磅力量,它紧跟城市文化建设步伐输出有影响力的观点,也在艺术、科技、医学、环保、元宇宙等领域发出重要的声音。“聚光灯”汇聚了全城、乃至全国重要城市的专家、学者撰稿,从专业视角解读文化发展,从知识与思想出发,建言文化发展。

“聚光灯”一周五期,每期2000字起,不算多,但分量足。与报纸版面同步的,还有“聚光灯”1分钟短视频,以观点打造可视化观点,频频登上热搜。接下来,“聚光灯”还将开展直播,在线上线下与诸多文化大咖对话,让观点有抵达之处,让思想能照见未来。

专家点评

有趣有气象 深刻又可读

很喜欢读晶报转型后的“聚光灯”栏目,不拼盘,一版一篇大文章,形式上叫人惊喜。编辑提前策划充分沟通,精心做内容。这个栏目有趣有气象,既深刻又可读。

——小说家、大学教师 蔡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