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标肯定是要开遍全球。”2018年,海底捞登陆港交所,创始人张勇在媒体镜头前毫不避讳地展露了自己的野心。彼时,中国境外,海底捞仅在新加坡、韩国、日本和美国四个国家开设了餐厅,即便算上中国台湾和香港,总门店数也只有24家,离张勇“开遍全球”的梦想相去甚远。眨眼四年时光飞逝,海底捞已经将其版图扩张至亚洲、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11个国家,共计97家餐厅,成为了国际市场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源自中国的最大中式餐饮品牌。但这一速度仍然比较保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海外业务进一步做大前,海底捞却将其海外业务分拆到了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下称“特海国际”),并于7月13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由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担任联系保荐人。特海国际递交上市申请书要知道海底捞已经出海近十年,也就近几年才加大了拓店步伐。但海外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一直没超过10%,在庞大的国内业务面前不值一提。特海国际选择此时上市,显然不是最佳时机。且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海底捞产生了41.6亿元的亏损;同期,特海国际亏损1.5亿美元,亏损率达48.3%。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特海国际还是以“介绍方式”上市,背后原因引发众人猜测。“国际版”海底捞为何另辟蹊径?上市底气在哪?又有多大投资价值?挂牌不融资特海国际递交上市申请前两天(7月11日),海底捞发布了一则疑问重重的公告——这则公告严格遵循了“新闻越短事越大”的原则,只透露出海底捞计划分拆海外业务赴香港上市的消息,对分拆的具体细节、选择介绍上市的原因、上市公司主体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只字未提。外界只能从三言两语中确定是“实物分派”+“介绍上市”。据富途投研团队负责人李明(化名)介绍,“实物分派”是与“现金分派”相对的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将公司的实物派发给股东,这种“实物”可能是公司产品,也可能是公司持有的股票等;“介绍上市”是与“公开发售”相对的概念,简单讲就是只挂牌不融资,将原有股份装进新公司,再放到二级市场上交易。除此之外,“介绍上市”与“公开发售”的规则也存在一定差异:前者仅有保荐人、无承销商,上市后6个月可再融资,上市后控股股东锁定期6个月;后者既要保荐人、也需承销商,根据公司发展情况决定是否再融资,上市后有为期6个月的禁售名单。“介绍上市最大的优势就是快。港股企业公开发售股票,从递交招股书到挂牌上市,通常前后需要6个月时间;介绍上市完全不需要寻找投资人,没有公开募股环节,所以能够快速上市。”熟悉港股交易的业内人士向全天候科技表示。究竟能“快”到什么程度呢?虽然目前海底捞没有透露上市相关节奏,但“介绍上市”在港股市场并不罕见,从过往案例也能窥探一二。今年3月10日,“造车新势力”蔚来就通过介绍方式成功登陆了港交所。而从该公司通过聆讯到正式挂牌,仅仅花了10天时间;今年4月11日,“中文问答社区和原创内容平台”知乎也向港交所递交了介绍上市申请,并于4月22日挂牌上市,前后用时12天。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特海国际顺利的话或于本月底前亮相港交所。根据申请书介绍,特海国际是2022年5月6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获豁免有限公司。海底捞通过全资附属公司Newpai持有特海国际90%股份,剩下10%股份由ESOP平台(海底捞为管理及执行股份奖励计划而委任的委托人)持有。本次分拆及上市后,特海国际将通过2020年12月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Singapore Super Hi掌控海外业务,其与海底捞公司则会剥离股权关系,改由海底捞现有股东直接持有。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