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一刀夺去三条命,做手术只图快?大家可能误解了这位外科医生

新浪科技综合

关注

来源: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在外科医学史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一名医生为患者截肢,但由于刀速度过快,不仅切开了患者的大腿,还顺走了助手的两根手指,最后又划伤了一位旁观者的外套。结果,旁观者因过度惊吓命丧当场,患者和助手都因感染而死。

据说,这是已知唯一一场300%的死亡率的截肢手术。

实施这场手术的,是19世纪的外科医生罗伯特·利斯顿(Robert Liston)

罗伯特·利斯顿画像,Samuel John Stump绘制丨Wikimedia Commons, Art UK / Public domain

提到利斯顿,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这段“一刀三命”的黑历史,但要问起利斯顿对外科所做的贡献,可能就鲜有人知了。

为手术而生

利斯顿于1794年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富贵家庭,母亲很早去世,父亲是牧师兼发明家,曾发明过新式管风琴和耕作工具,还参与过《爱丁堡百科全书》的编写。

在父亲的熏陶下,利斯顿从小就胆大心细爱钻研,14岁就进入爱丁堡大学研习,16岁被爱丁堡著名解剖学家约翰·巴克莱(John Barclay)聘为助理和解剖教员,18岁担任皇家医院的外科助理,后来又去伦敦医院学习,孜孜不倦地积累手术经验。

1818年,24岁的利斯顿被爱丁堡外科医学院聘为教员,讲授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同时他还加入爱丁堡和伦敦的皇家外科医师学会,成为当时入会年龄最小的成员。

年轻时的罗伯特·利斯顿丨Wikimedia Commons, Welcome collocation /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利斯顿在解剖和外科领域越来越得心应手,超越了身边的同行甚至师长。但很快他就失意于职场。这是因为利斯顿非常看不惯那些医术拙劣的同行,常常对他们口吐芬芳,还为学术问题当众狂怼上级领导,让医院的人都看他不爽。结果没过几年,皇家医院就解雇了利斯顿。

离开了体制的利斯顿,对外科医学的热情未减分毫。作为一个为手术而生的人,没有什么能把他和手术台拆开

没有手术室,利斯顿就临时给患者租房搭诊室,或者直接去患者家里上门服务;助手不够,他就请患者的亲友来帮忙;其他外科医生不敢治或者治残了的病人,只要抬到他这里,统统来者不拒,不管对方是富家子弟还是街头乞丐,都一视同仁。

很快,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对患者的仁爱,利斯顿的名字传遍了大街小巷,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那时候,一个外科医生能这么受百姓欢迎是非常罕见的事。要知道,19世纪初的医学界基本就是群魔乱舞,遍地都是“三无手术”(无消毒无止血无麻醉),即便是当时欧洲著名的圣巴塞洛缪医院,平均每四台手术就能治死一个大活人。以至于“外科医生”这个词在当时听起来约等于半个屠夫,若非万不得已,许多人宁愿病死也不愿去找外科医生。

1823年,就有患者因为害怕去医院,让睾丸肿瘤在他身上整整生长了12年!从两腿之间一直垂到膝盖以下,周长1米,重20公斤,那场面令人过目不忘。

利斯顿记录的超大阴囊肿瘤病例 | Practical Surgery

终于,他鼓足勇气找到利斯顿,艺高人胆大的利斯顿当然也接纳了这位可怜的患者。他拿起手术刀,屏息凝神三下五除二就让这个大瘤子滚蛋了。患者原本抱着赴死之心来看病,不料想做完手术不到三周就痊愈出院了,从此过上了健康快乐的生活。

毫无疑问,这台手术的成功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类似的病例不计其数,利斯顿在完成手术之会整理成论文,发表在《柳叶刀》等医学杂志上供同行们学习参考,可谓临床学术两不误。

速度不是唯一追求

利斯顿的个人影响越来越大,让皇家医院都无法坐视不管了。1827年,医院领导迫于外界舆论压力,不得不把利斯顿又给请了回来。于是,离职5年的利斯顿再次担任起全职的外科医生,他的创造潜能和手术技能充分释放出来。

有一次,爱丁堡临床外科教授安德鲁·罗素 (Andrew Russell)正在给一位患者截肢,结果断骨处的一条动脉流血不止,教授使尽浑身解数都无能为力。眼看患者就要休克了,站在一旁的利斯顿一把抄起截肢刀,从手术台的木板上切下一块木条,歘歘两下削成圆锥形,对准血管口精准一塞,立刻就止住了血。患者得救了,众人也被这种原地变出医疗器械的“魔法”惊呆了。

利斯顿根据自己的经验改进了很多陈旧的手术方法,他还发明了长腿板夹、骨钳、“利斯顿手术刀”等外科手术器械,被沿用多年。

利斯顿设计的长腿板夹 | Practical Surgery

不过,利斯顿的目标还不止于此。他始终有一个执念,就是竭尽所能去减少手术造成的疼痛。他曾经说过:“让病人受太多痛苦,是一个外科医生的耻辱。”

但那时麻醉剂还没有问世,止疼的最高配置就是烈酒一口+闷棍上头,根本不靠谱。所以,加快手术速度成了最优解(还能有效防止病人死于失血过多或在手术过程中逃走)。

但只图速度显然还是不行的。拿截肢手术来说,一砍刀剁下去固然最麻利,但是会留下一个难以愈合巨大的创口,大部分患者都因感染而死

利斯顿经过自己的摸索,在提升速度的同时开创了更先进的手术方式:在截肢部位预留出“皮瓣”,然后锯骨头、扎血管、切肌肉,最后将皮瓣卷起来裹住整个创面做缝合。虽然耗时久一点,但却能利用患者自己的皮肤封闭伤口,减少失血和感染几率。类似的手术方式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高能预警:19世纪皮瓣截肢手术示意|《手术剧场》

今天一台腿部截肢手术大约要用1~2个小时,但对于身高一米九,浑身腱子肉,一双大巧手的利斯顿来说,几分钟就能完成。他能用一只手按住患者腿部动脉,另一只手迅速完成手术,出血量比别人用止血带更少。

利斯顿还非常关注患者的预后情况。截肢手术完成之后,利斯顿还会帮助截肢患者设计义肢,改善他们术后的生活质量。甚至术后多年还不忘对病人做回访,询问他们的身心状况。

尽管利斯顿的业绩无人能及,无奈他多年来直言不讳口吐芬芳的个性让他结下太多梁子,1833年,他再度职场失意,在申请教授职位时败给了昔日的助手詹姆斯•赛姆(James Syme)。这一回,他选择离开生活多年的爱丁堡。

1834年,利斯顿接受了伦敦大学学院的邀请,去新成立的学院医院担任外科医生。临走之前,爱丁堡人民依依不舍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

“第一快刀”的过与功

利斯顿到了伦敦,便迎来了他事业的巅峰,喜提“伦敦第一快刀医生”称号。他的候诊室里经常挤满了远道而来的病人,每台手术都有人年轻医生前来实习围观(19世纪的手术室如同一个小剧场,手术台四周有很多“观众席”对外开放)。

19世纪的“剧场”手术台 | Wikimedia Commons,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 Public domain

为了增加气氛,利斯顿在每场手术前后还会与台下的观众们互动,经典开场白就是:“计时,先生们,请给我计时!” 只见他拆胳膊卸腿行云流水,切锯扎缝一气呵成,娴熟的动作,强大的气场,让众人叹为观止。

不过,手术做得多,也难免会翻车。利斯顿也曾在手术中也出现过重大失误,成为“槽点”。

比如,他曾无视家庭医生的建议,将一位患有颈部动脉瘤的男孩误诊成“脓肿”,断言“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得动脉瘤!”然后就切开“脓肿”做检查。结果,男孩由于动脉瘤破裂当场失血过多而亡。

利斯顿流传最广的手术事故,就是开头讲到的那场死亡率300% 的手术。因为这次事故,利斯顿常常被描述成为了刷手速不考虑病人死活的疯狂医生。

然而,也有人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首先这一说法的出处大多引用自一本讲述手术事故的畅销书,书中不乏记录不实之处。而且从统计数据来看,利斯顿的外科手术平均死亡率约10%,而同时期外科手术的平均死亡率是50%,不难看出,利斯顿在保障患者生存这件事上甩其他医生好几条大街

另外与很多人直觉中的不同,利斯顿虽然精通手术,却不滥用手术。他对当时流行的放血疗法和过度治疗非常抵触,他坚信许多疾病不需要医疗干预就能“自愈”,手术是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同时代的大多数医生都比较激进,病人有个头疼脑的,能截肢就不放血,能放血就不开药。

利斯顿会极力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节选自For Fearof Pain

不仅如此,他还拥有一些当时非常超前的治疗理念。虽然那时还没有微生物和消毒的概念,但利斯顿已经意识到保持“清洁”的重要,批判其他医院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敷料和花里胡哨的操作才是造成化脓感染的元凶。

所以,他在做手术前他会仔细洗手和换上干净的围布(当时绝大多数医生都对洗手和清洁工作不屑一顾,认为衣服上满是血污才能代表经验丰富),并且禁止给病人使用敷料,他曾骄傲地说过:“我医院里的医生已经忘了怎么配敷料”。他强调手术中使用的纱布需要仔细清洗,并要求在截肢前给患者刮净体毛,这个步骤在今天临床上是常见的术前准备,被称为“备皮”。

当时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对这些习惯的坚持也是利斯顿手术生存率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为后来消毒理念的诞生带来了启发。

陨落在黎明之前

1846年,在利斯顿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时,他再度创造了英国医学界的新历史,走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峰。

那一年,大洋彼岸的波士顿,一位名叫莫顿的医生发现了一种能让病人陷入昏睡的药剂,没错,它就是掀起医学界新革命的初代麻醉剂——乙醚。而利斯顿,正是首位成功在英国实施麻醉手术的医生

这名全欧洲第一个全程体验无痛手术的幸运患者,名叫丘吉尔(Frederick Churchill),他的右腿需要截肢。手术当天,利斯顿走进手术室,没有第一时间让观众计时,而是拿出了一个玻璃容器。“先生们,我要用这个罐子把他迷晕。”

只见助手把一根橡皮管放在丘吉尔的嘴边,让他吸入乙醚,丘吉尔很快陷入昏迷。接下来,利斯顿风驰电掣一般做完了手术,耗时仅用28秒,是利斯顿平生做得最快的一场截肢手术。这一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罗伯特·利斯顿给麻醉后的患者做截肢手术 | Wikimedia Commons, Welcome collocation /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刀光闪过之时,锯声已到耳边”,大家啥都没看清,丘吉尔的腿就已经没了。过了几分钟,丘吉尔醒了过来,他大声抱怨:“手术怎么还没开始啊?”,在场观众为此轰然雷动。

也许是心愿已了,也许是预见自己使命将尽,利斯顿在完成这场载入史册的手术后,第二年就因为动脉瘤破裂而离开人世。他的突然离去,让整个医学界都为之哀恸,超过500名他的学生、友人都前来参加他的葬礼。

利斯顿犹如一颗火流星,在黑夜中闪过最耀眼的一瞬,又永远熄灭在凡间。而在他陨落之后,黎明已经到来,疼痛,这个笼罩在手术台上无形的巨大壁垒已被击碎。

19世纪乙醚麻醉手术室用的玻璃容器 | Wikimedia Commons, Welcome collocation /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利斯顿逝世的100年后,《自然》杂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利斯顿没有动听的口才,没有精妙的文采,对医学理论也贡献甚微。但作为外科医生,他挥刀使锯如电光石火,其精湛的医术令当时所有同行嫉羡不已、望尘莫及。”

今天,在英国的外科博物馆里,陈列着三把利斯顿用过的手术刀。刀刃之上已不见一丝血迹,却依旧无比锋利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200年前那个野蛮至暗时代里,一个外科先驱不可复刻的奇迹。

利斯顿发明的手术刀 | Wikimedia Commons, Welcome collocation /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参考文献

[1]Coltart D J 。 Surgery between Hunter and Lister as exemplified by the life and works of Robert Liston (1794-1847)。[J]。 Proc R Soc Med, 1972, 65(6):556-560。

[2]金乐帆, 谷晓阳。 外科医生利斯顿:300%死亡率的背后[J]。 中国医学人文, 2019, 005(011):P.58-61

[3]Peter Stanley, For Fear of Pain, British Surgery, 1790-1850

[4]Robert Liston, Practical Surgery, 1837

[5]obert Liston (1794–1847)[J]。 Nature

作者:莜柒

编辑:酥鱼

排版:洗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