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记忆 | 因局而兴——沪上名镇高昌庙
原标题:申城记忆 | 因局而兴——沪上名镇高昌庙
原创 朱少伟 上海城建档案
沪南高昌庙
因局而兴旺
斗转星移去
往事点滴藏
沪南的高昌庙镇,历史悠久,曾声名远扬。唐代天宝年间,建立华亭县时即有高昌乡。元初,高昌乡隶属新设的上海县。及至明代,在黄浦江边设高昌渡。上海县城南面高昌乡的原野,很早就出现称作为“高昌庙”的乡庙。到晚清,这里凭借多种有利条件,终于跃为名镇。
高昌庙镇在近代崛起,与一座大型企业密切相关。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于1865年购下美商在上海虹口创办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两个洋炮局并入,组建江南制造局;1867年,迁至上海县城南面黄浦江边。江南制造局是近代中国最早新式机器制造工厂,在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艘蒸汽军舰、第一门钢炮……与此同时,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处)则成为一块文化高地,在翻译引进大量科技书籍的同时,也出版了众多政治、法律、军事方面的社科书籍,对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翻译馆(处)
江南制造局的落户,有力地促进了高昌庙镇的发展,周围很快形成大型聚落,居民多达两千余户。1897年,上海绅商集资在此开办自来水厂。1906年,李平书等在此发起成立电灯公司。沿黄浦江至日晖港口则相继出现开平煤栈、三北轮船公司码头等,周边还陆续开设了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等一大批各类工厂,乡村风貌逐渐被城镇风光所取代。
由于高昌庙镇具有独特的地位,道路建设起步很早:1891年,开辟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从南市斜桥通往江南制造局。接着,修建龙华路(今龙华东路),从江南制造局通往龙华。1908年,铺成江边路,从高昌庙镇街市通往高昌渡。后来,又筑了高昌庙路(今高雄路)、局门路、瞿真人路(今瞿溪路)、康衢路(今中山南一路)等干道,形成以高昌庙镇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1908年3月,坐落于高昌庙镇的上海南火车站正式启用,更使这里成为申城南大门。南火车站坐落于今瞿溪路、中山南路之间,东起普育东路、沪军营路,西至西藏南路,占地约二百七十亩,站屋高三层,系沪杭线头等车站建筑,颇为壮观。南火车站运营初期,除了开行正常的客车,还采取灵活方式招徕更多乘客,如逢春季庙会,为方便去龙华的游人、香客,加开龙华专车;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为方便大家看“海宁潮”,加开观潮专车;在旅游旺季,为方便市民前往杭州观光,加开旅游专车。
民国时报纸上对于高昌庙的介绍
至1916年12月,沪杭线、沪宁线接轨,上海的乘客可任意从南火车站或北火车站上车,两站开出的客车在新龙华衔接,然后驶向杭州;杭州过来的乘客,北火车站下的坐在前面,南火车站下的坐在后面,到新龙华拆成两列,分别驶抵两站。到抗战前,南火车站不仅客流量猛增,而且也是上海地区沪杭甬方向货运量最大的车站。
作为清末以降沪南的繁华之地,“到高昌庙去白相”曾是上海市民嘴里的一句时髦话。这里的街市规模很大,“店肆不下数百”,银号、酒楼、酱园、布庄、南货店、照相馆等鳞次栉比,各地客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因而附近还先后出现了不少行业协会性质的会馆公所,如三山会馆、湖北会馆、常州会馆、四明公所南厂等;其中旅沪福建水果商于1909年筹建的三山会馆,占地数亩,由殿堂、东西看台、戏台等构成,迄今依然保存完好,其在1927年时还成为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南市指挥部。
三山会馆旧照
1918年,高昌庙镇旁的半淞园正式开放。半淞园占地逾四公顷,一半为水面,不仅蕴涵中国园林传统特点,也糅入了西洋园林的元素。当年,半淞园常被作为文人雅集之所,如1918年8月,茅盾与郭沫若在这里初次碰面。1919年7月,田汉与朋友们在这里小聚。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与萧三、彭璜、李思安等十二位新民学会会员相聚于此,以游园形式举行会议,欢送六位将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讨论新民学会工作,“中午在雨中拍照。近览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讨论会延至天晚,继之以灯。但各人还觉得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1920年5月8日,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半淞园合影
1928年3月12日,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此日被定为植树节,就是在这里举行首届仪式。总之,许多名人、名事都曾在半淞园留下佳话,使之成为申城的一座名园。
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高昌庙镇接连遭到日军重点轰炸,半淞园、南火车站也都毁于一旦。据《申报》报道,仅8月25日下午的一次轰炸,就“炸毁焚毁居民房屋三千余间”。
上海沦陷不久,由于日军拆除了南火车站附近的铁轨,因此南火车站被夷为平地后未再重建,遗址逐渐建起居民住宅、厂房等,最终无迹可寻,只留下一些相关的路名,如车站支路、车站后路、南车站路、半淞园路等,成为高昌庙往事与回忆的点滴印迹。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