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大富科技高溢价并购 湘将鑫超亿元收入缺乏印证

证券市场红周刊

关注
日k线图

日k线图

红刊财经 景楚

2015年并购三卓韩一兵败滑铁卢,两年后,大富科技再次掀起了并购的序幕,本次并购标的为东莞的一家生产手机后壳的企业湘将鑫。

对于这次并购,大富科技出手可谓是相当的阔绰,账面净资产仅3.44亿元的湘将鑫被大富科技豪气云天地给出了25.40亿元的并购价格,使得湘将鑫净资产增值率高达638.69%。为什么大富科技能给出如此高的出价,是真的不差钱?还是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不管如何,对于本次并购草案中披露的湘将鑫的财务数据,在红刊财经记者深入研究后发现,其经营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从湘将鑫经营业绩来看,其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6月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6亿元、4.80亿元、3.34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1274万元、10183万元和7445万元。其中2016年营业收入增幅高达112.39%,已经相当得惊艳了,然而相较其净利润同比699.53%的增长表现,那是差的太多。对于湘将鑫业绩爆发式增长,用网友的话说,这简直是亮瞎钛合金狗眼了!问题在于,作为以手机后盖为主要产品的湘将鑫,即使收入增长明显,其毛利率也不应该有太大的变化,毕竟做为一个技术含量相对有限且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其毛利应该是大致维持在一定水平的,而实际结果却恰恰出人意料。

红刊财经记者仔细查询发现,公司2015年时毛利率尚且只有17.20%,可到了2016年突然飙升到了34.13%。由于大富科技披露的并购草案并没有披露湘将鑫的主营业务成本详细构成数据,甚至连湘将鑫的材料采购数据也没有披露,我们暂无法用成本法来验证其毛利率的真实性,但是记者从财务勾稽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湘将鑫营业收入是存在着很大疑点的。

以2016年湘将鑫的营业收入来看,当年实现收入高达4.48亿元,考虑湘将鑫的应税收入是按17%的税率计算销项税的,这意味着如算上增值税,则其含税收入合计高达5.62亿元之巨。

营业收入的实现一方面是来自于企业收到的现金,这些真金白银的收入,是企业维持生产的重要保障,企业后续投入、流动资金的来源都要靠它;而另一方面则是产品赊销给客户后,形成的客户欠款,一部分是以应收票据的方式存在,另一部分则形成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有企业和银行背书,风险相对较小,而应收账款则基本就靠企业的信誉了,最终能不能收回来尚且两说,风险相对较高。那么,湘将鑫这5个多亿的收入到底收回了多少现金呢?

从湘将鑫的现金流量表来看,2016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总计2.03亿元,这仅仅是湘将鑫当年含税收入的3成多,收回的现金实在是太少,以至于当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了5755.88万元的负值,要知道,2014年和2016年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仅为242.43万元和2125.11万元,也就是说合计计算的话,则自2015年以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并没有为公司带来现金流入,反而是有3000多万元的流出,这说明该公司的现金创造能力实在是相当有限。

现金收入少,那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就应该会很多。2016年湘将鑫形成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金额合计高达3.43亿元,金额实在不低,而其中面临的回收风险也就相当大了,相比2015年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两项合计金额1.29亿元要高出2.14亿元,这也就意味着湘将鑫2016年因销售形成的债权金额大抵与此金额相当。

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年含税营业收入合计金额高达5.62亿元,现金方式收回了2.03亿元(预收款项金额偏低,可以忽略不计),而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合计金额不过2.14亿元,相比之下,还有近1.45亿元的营业收入又去了哪里?既没有以现金方式收回,也没有形成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债权,就这么悄悄地消失了,这岂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同样,其2017年1~6月的营业收入也令人生疑。当期营业收入3.34亿元,算上17%的增值税则含税收入为3.91亿元。而当期反映现金流入情况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仅有2.94亿元,理论上其当期形成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金额合计应该新增金额9700多万元。然而实际上,当期湘将鑫的应收票据增加了将近4700万元,而应收账款则反而减少了将近5000万元,也就是说其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合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00余万。这样算来,2017年1~6月,就有将近1亿元的营业收入,得不到现金流和负债的支撑,那么这1亿元的收入又去了哪里呢?

红刊财经记者仔细阅读了大富科技的并购草案,其中对此内容并没有相关说明,此外,从报表给出的数据来看,湘将鑫业绩虽然收入暴增,但主要产品手机后壳的科技含量实在有限,产品主要应用于毛利率较低的中低端产品,因此业绩的持续性也很值得怀疑,而大富科技如此迫不及待地超高溢价去收购湘将鑫,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