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翻倍,已经进不了医疗涨幅榜前十

市场资讯
转自:氨基观察
作者 | 武月
春天终于来了。
2月份以来,从AI医疗主题,到政策催化,医药CXO及创新药板块强势大涨,带动整个板块情绪。
医疗板块上演着一场史诗级的估值修复大戏,医药生物指数持续跑赢大盘,从2024年的倒数第一,一路挤进行业涨幅前十。18A板块更是开启狂飙模式,TPO10中占据9席,涨幅中位数达到133.6%。
这意味着,股价不翻倍,都进不了医疗涨幅榜前十了。这在2024年,压根不敢想。
这背后,自然是情绪修复、估值回归与基本面预期反转的三重共振。
过去几年,医疗板块经历了政策调整、资本寒冬与市场预期的“三重绞杀”,估值跌至历史冰点。而2025年开年以来,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带动资金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被遗忘的角落。
尤其上周市场流传两则意见稿,从商保、研发、准入、定价、支付、丙类目录等全方面支持创新药发展,更是加速了情绪的明确逆转。
旧有压制逻辑的愈发削弱,和新生增量逻辑的持续支撑,处于超跌状态的医疗板块重新走入上升通道。
挑战依然存在,然而,属于医疗的至暗时刻已过,任何火花带来的都是光明。市场也开始用真金白银宣告:医疗板块的估值逻辑已从“生存焦虑”转向“成长叙事”。
/ 01 /
18A狂飙
医疗大牛股藏不住了。
年初以来,A股和H股医药均显著跑赢大盘,其中港股表现更为强势。事实上,自月初以来,18A便开启狂飙模式。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涨幅前十中,除了做体外试剂的华康生物医学,都是18A公司,涨幅中位数达到133.5%。

其中,德琪医药涨幅最高达284.6%,和铂医药为195.7%,创胜集团188.89%,最低也有82.4%。
这意味着,股价不翻倍,几乎都进不了医疗涨幅榜前十。这背后,自然是流动性周期、估值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共振,同时,也离不开情绪的修复。
年初以来,港股市场在经历前期调整后迎来显著反弹,流动性持续改善。中信建投指出,本轮回升的核心驱动力源于DeepSeek横空出世带来的AI产业预期革新。
这也直接带动AI+医疗板块的热度。在AI浪潮下,医疗有望释放新的成长逻辑,短期信心显著提升。当然,AI落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创新正在接力AI,成为向上突破的源动力。
这是因为,前期市场悲观预期打得较足,现在整个产业的持续向上以及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的创新药企,吸引了更多资金对医疗板块的关注。
最重要的是,政策端的压制因素愈发减弱。年初,医保局召开支持创新药发展企业座谈会,与部分医药企业交流创新药发展情况,听取对医保部门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意见建议。
上周市场流传两则意见稿,从商保、研发、准入、定价、支付、丙类目录等全方面支持创新药发展,尤其是这次的政策短期可落地性和可指导性明显增强。
在市场看来,这意味着国内创新药产业链的底层游戏规则或将迎来深度调整,医药新质生产力这盘大棋呼之欲出。这加速了情绪的明确逆转。
毕竟,过去4年,医疗板块调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策压制,而从全产业链条鼓励创新、到支持商保再到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说明旧有压制逻辑的愈发削弱。
价值重估,势在必行。
/ 02 /
价值回归
事实上,这轮行情启动,最先受益的就是超级头部公司,比如百济神州。
上周五,百济神州大涨8.21%,市值定格在3107亿元;恒瑞医药则上涨3.83%,市值停在3080亿元。
这也诞生了医药行业又一历史性时刻——百济神州A股市值首次超越“一哥”恒瑞医药。市值座次颠覆背后,并非简单的“新王登基”,而是两种创新药发展模式在时代浪潮中的不同走向,也再次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创新药企的终极成长逻辑:创新+国际化。
可以预期的是,在创新药企的价值回归之路上,这些头部药企会吸引诸多资金配置。而对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港股市场来说,注定了那些绩优股会备受青睐。
围绕业绩主线,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对业绩复苏公司的挖掘。这意味着,正在步入业绩兑现期的创新药企将迎来戴维斯双击时刻。这一点,和铂医药最为典型,其市值一度接近公司账上现金,而基于技术平台,过去几年公司达成了较多BD合作,带动公司业绩持续向上。
根据和铂医药公告,预计2024年盈利在730万元至2200万元之间。与此同时,2024年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到2.2亿元,这说明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越来越强。在这一逻辑之下,自去年12月其股价开始一路上涨。
当然,随着流动性持续改善,以及南向资金的流入,资金开始外溢,寻找更多价值洼地,博取更高收益。
这也让我们看到,尽管行情启动较晚,但是市场情绪的修复,在那些前期被极度低估、破净股身上,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那些小市值的公司,涨幅远超头部及第二梯队的创新药企。
2024年,港股18A板块中,市值跌破净资产甚至净现金的公司比比皆是。随着资金外溢,它们在最近两周开始暴力上涨模式。典型如德琪医药、创胜集团等。
前者股价自2月12日至今,涨幅超过200%,后者股价则在最近一周内,从0.79港元/股上涨至1.82港元,涨幅达152%。而经过这轮暴涨后,这两家公司的总市值不过16.99亿港元、7.9亿港元。
其中,德琪医药股价去年一度跌至0.5港元,总市值不过3.4亿港元,彼时,公司账上总现金便超过10亿元。
说白了,在情绪修复下,这场18A狂欢的本质,是市场对极端低估的纠偏。
/ 03 /
从“负预期”到超预期
当然,对于医疗板块来说,炒作行情终究会散去,基本面会成为长期的核心驱动因子。
相比于大部分行业,是由正常预期再到超预期的演绎,医药板块则是从“负预期”到正常预期,远未到“超预期”的阶段。
经过连续4年下跌,已呈现多重底信号,板块估值、持仓均处于近年来低位。
即使近期有所修复,但截至2025年2月21日,申万医药板块整体PE估值为31.76X,在申万一级分类中排第12,从PE绝对值来看,目前医药估值仍在历史相对较低位置。
与之相对的则是,产业端的不断崛起。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站在2015年,看好国产创新药是需要信仰的;但是,站在2025年,看好国产创新药,只需要“客观”二字即可。因为国产创新药崛起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既成事实。
不断攀升的BD规模,NEWCO浪潮的涌起,头部创新药企的盈利,在创新及商业层面,验证着国产创新药的实力。
尽管挑战依旧存在,但是2025年,整个产业已经具备多重积极发展因素。创新产业已呈规模,一批药企的创新布局迎来收获,传统pharma也正完成创新转型;出海能力持续提升,创新药械频频达成license out合作,国内市场已成为海外MNC非常重视的创新来源地。
而政策端向下压制的压力不断消失,加上市场本身的阿尔法所在,以及当前AI浪潮所释放新的增长潜力,医疗板块的前途愈发光明。
简而言之,政策周期与产业周期共振,出海进一步打开估值天花板,以及技术革命催生新供给,将带动医疗板块的估值不断走高。
而从负预期到超预期,被压抑了多年的情绪释放,爆发往往也会更加震撼。当然,情绪修复让板块脱离估值洼地,长期来看,未来必将属于那些基本面优秀的玩家。
(转自:氨基观察)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