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走,去欧洲淘金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氨基观察

作者 | 武月

药企出海是大趋势,背后的时代命题同样在与时俱进。

新变革下,如何重新审视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出海淘金地?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市场规模和政策法规,如何审视市场利弊,制定更契合的出海战略打法?一切亟需产业界回答。

眼下,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药企不再像过往只盯着美国市场这一块“肥肉”,欧洲等国家地区正在愈发受到重视。

在屡受FDA打击后,越来越多PD-1转战欧洲并获批上市。今年以来,包括复宏汉霖、齐鲁制药、基石药业、亿帆医药控股子公司亿一生物、科兴制药、君实生物等国内药企,都有产品在欧盟获批上市。

显然,欧洲对国产创新药大门敞开。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创新药市场,欧洲的药品审评审批还是相对FDA要宽松些。

从近期的审批结果来看,小适应症可以通过中国的临床数据申报上市;包括肺癌等大适应症,在临床对照组为非标准疗法的情况下,也有获批的可能性。关于后者,在美国,几乎毫无可能。

这也为药企带来新的淘金机会。无论如何,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创新药市场,国内企业不能错过这一机会。

/ 01 /

更宽松的审批环境

欧盟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全球创新药物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市场非常成熟,拥有如拜耳、罗氏、阿斯利康等一众知名跨国大药企,且对新型生物技术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

德勤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20年,biotech推出的新产品在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平均每年占EMA批准药物总数的33%。

换言之,欧洲是biotech推出新药的重要市场,即使是美国的biotech、biopharma,也都将寻求在欧洲市场的扩张作为它们的重要任务。而在已扩张至欧洲的Biotech中,约52%来自美国,其次是日本或加拿大。

中国药企,正在快速加入这一阵营,尤其是在国产PD-1在美上市遇阻之后。因为,比起美国FDA愈发严格的审核趋势,欧洲展现出不同的态度。

9月24日,君实生物宣布,PD-1单抗特瑞普利近日获得了欧盟委员会批准的两项鼻咽癌适应症。

特瑞普利单抗并不是第一个在欧盟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在它之前,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和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均已获得批准。

同时,特瑞普利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欧盟获批的国产PD-1单抗。9月20日,复宏汉霖宣布,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已发布推荐斯鲁利单抗获得上市许可的积极意见,建议批准其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适应症。

看起来,欧洲相比美国要宽松不少。一方面,像特瑞普利单抗这样申报的鼻咽癌小适应症,可以通过中国的临床数据申报上市;另一方面,包括肺癌等大适应症,在临床对照组为非标准疗法的情况下,也有获批的可能性。

斯鲁利单抗申报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支持性研究是Astrum-005,其对照组是化疗,最终,斯鲁利单抗在总生存率上击败了单独化疗(中位数15.4对10.9个月,HR=0.63,p<0.001)。

不过,欧洲目前一线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Imfinzi加化疗或Tecentriq加化疗。目前,CHMP给出积极意见,斯鲁利单抗获批在即,意味着EMA并没有要求斯鲁利重新开展头对头临床试验。

这也表明欧盟监管机构的态度,比美国FDA更开放。按照FDA的严苛要求,如果之前已经有一个药物获批上市,之后再上市的同类新药,没有头对头的数据,别说是跟其他产品竞争了,连获批上市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对于出海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毕竟在海外开展头对头临床试验,不仅费时费钱,风险也很高。

当然,监管相对宽松并不足以驱动药企踏上这场出海的探索之旅。更重要的还在于,欧洲市场足够宽广。

/ 02 /

全球第二大市场

市场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整个医药创新药行业,只有3个世界,美国、欧洲和其他。

这足以表明,欧洲的医药市场规模不容小觑。

根据IQVIA数据,2022年,世界药品(处方药)市场按出厂价估计价值1222.921亿欧元(1287.736亿美元)。北美市场(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份额为52.3%,远远领先于欧洲、中国和日本。

而欧洲则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占比达到22.4%。

尽管欧洲各国,以把控药价而闻名。不同于美国的自由定价,自9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一直是通过各种手段、政策,控制药物定价。比如德国,是最早采取药物参考定价的国家,并通过多种机制控制药价、降低药价。

德国之后,欧洲各国政府开始效仿,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控制药价,比如价格冻结、固定定价、利润控制和参考定价。

最近几年,由于俄乌冲突、通货膨胀、新冠疫情对各国医保的大量消耗,欧洲对于创新药定价控制还在逐渐趋严。此前,不少企业也在欧洲扩张的尝试中,由于药物定价压力接连败北。典型如蓝鸟生物,在与德国等国家就在欧洲推出其首个基因治疗药物Zynteglo的谈判失败后,公司决定将业务重点放在美国。

严格的控价,伤害了欧洲制药业的发展。但这其实并不影响国内药企淘金,毕竟,这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创新药大市场。

仅从药价层面出发,你也无法在找到一个可媲美美国的市场。据BCG分析,以目前全球最畅销的25个药品为例,如果以美国药价为100%的话,欧洲13国的药价在20%上下,其中药价最贵的德国也只有美国的26%。除了阿联酋(为美国的26%)和日本(为美国的22%),其他国家的药价都低于美国的1/5。

我国的药价更低,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欧洲13国的40%~66%。对比下来,欧洲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好药,就应该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与此同时,欧洲市场也在做出改变。对于高临床价值创新药,探索符合其国情的价格保护政策。

比如,最为严格控制药价的法国,为了推动创新、促进投资和出口,几年前也对部分药价管控条款进行了大幅修改。比如,在满足公共健康需求的同时,推动某些改良型药品(ASMR 4级)接轨欧盟价格;由于生产费用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供应问题,允许某个治疗领域整体或部分药品可以维持较高价格;在ASMR5级药品上市的前三年中,固定其价格等等。

/ 03 /

商业化挑战

无论是对于创新药的监管环境,还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及正在逐步改善的创新药定价环境,都表明,欧洲是一个值得淘金的市场。

“试水者”也变得越来越多,不过,这并非一路坦途。

简单来说,尽管更加包容,但欧洲各国对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内药企出海需要经历适应的过程。

欧洲各国单一市场并不大,既复杂又分散,涵盖了英国和瑞士在内的31个细分市场,生物制药产品上市需要获得EMA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监管机构(MHRA)的监管批准,一些国家(如意大利)需要得到本国地方或地区监管当局的批准。换句话说,药企不能像在美国市场一样,通过复制统一模式就实现药品在欧盟上市与全域覆盖。

即使药企获得EMA的批准上市,还要面临各国药品定价、市场开拓等复杂关卡。

每个市场都有不同的医疗系统、独立的医疗技术评估和报销流程。比如英国政府对药品的利润率水平有严格的控制,瑞士除了正常的社保,还有追加医疗保险,在这个追加医疗保险上,有的药物是可以支付的。

从欧盟各成员国来看,每个国家的医保支付政策都是不一样的,零售和批发的市场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意味着,药企出海欧盟的真正难点,还在于商业化挑战。当然,对大部分创新药企来说,很难如百济神州一般在欧美自建商业化团队,因此,找到合适的商业化模式,也是必备的技能。

这种情况下,借船出海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借助合作伙伴海外临床、注册或商业化能力,做得更好。前提则是,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必须过硬。

总的来说,尽管欧洲市场复杂而充满挑战,但这个市场提供了一个抓住巨大商业潜力的机会,同时也为创新药企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提供新疗法来改善患者的疗效。

对于中国创新药来说,每一个志在全球市场的企业,都在探索更好、更适合的方式途径。有惊喜亦有风险,重点在于始终在路上。

(转自:氨基观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