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中国再生元”的滑铁卢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氨基观察

谁会成为中国的再生元?

这可能是创新药领域,所有人都想知道的一个答案。十多年前,可能还没人敢做这样的梦,但4年前,在资本、创新浪潮下,卖老鼠的百奥赛图喊了这一目标。

随着PD-1带来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发热潮,百奥赛图的业务规模提升了一个档次,创始人沈月雷的野心也随之膨胀。

2020年初,沈月雷意识到需要让更多投资者直观地了解百奥赛图,否则:

许多人误以为他们只是"卖老鼠的"。

为了摆脱这一形象,沈月雷在2020年采取了两个重要举措。

首先,推出了"千鼠万抗"计划,旨在构建一个"抗体货架",让更多创新药企业能够快速获取分子并推进至临床阶段;

其次,百奥赛图通过并购沈月雷控制的祐和医药,正式进入创新药研发领域。

从CRO走向Biotech,从幕后走向台前。思考一番之后,沈月雷认为可能只有再生元与百奥赛图的情况较为相似。而当时,再生元的市值约为500亿美元,百奥赛图的估值还不到80亿元。

在资本市场的喧嚣时期,企业家野心逐渐膨胀,但随后遭遇泡沫破灭的打击,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降本增效……在中国生物科技产业,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很不幸,百奥赛图也成了其中之一。

再生元最新市值超过1100亿美元,不到4年时间翻倍。而百奥赛图由于膨胀的野心,赶上资本寒冬,公司资金迅速消耗,股价也跌跌不休。2022年上市后,其市值一度超过100亿港币,但如今已缩水至不足30亿港币。

在这巨大的市值落差背后,百奥赛图的"中国再生元"故事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展开,"千鼠万抗"共享平台的盈利之路也尚需时日。眼下,对于百奥赛图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公司渡过现金流“危机”,活下去。

/ 01 /

野心打造计划

随着企业成长,开始赚点钱了,创业者容易变得缩手缩脚。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斟酌和犹豫,终于不再想“得过且过、小富即安”。

2020年3月,感受到资本热情的沈月雷,宣布了第一个梦想——千鼠万抗计划。

在以往的抗体研发模式中,药企确定药物靶点后利用自身内部技术平台或选择其他 CRO 从头开始进行药物发现及早期开发,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数年之久方可获得针对该靶点的抗体分子序列以进行后续评估、验证。一般从开始研发靶点人源化小鼠到研发完成,需要近2年的时间。

而获得的药物分子仍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因无法达到理论的作用效果或无法通过内部成药性验证等原因无法推进后续研发,这对于追求研发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创新药企业来说,会造成较高的损失,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创新药企业,此类风险往往是它们难以承受的。

因此,沈月雷希望大力出奇迹,率先对1000 余个潜在抗体药物靶点的抗体药物进行规模化

的筛选、验证与开发,然后摆上“抗体货架”。

药企针对感兴趣的靶点,可直接从货架上筛选,节省更多时间;同时,“抗体货架”也使得药企可以同步比较多个靶点的优劣,通过将实验数据和MOA 相结合,更高效地筛选到最有潜力的靶点。

按照沈月雷的设想,千鼠万抗计划,能够让有产品先发优势的公司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份额。

在推出千鼠万抗计划之后,沈月雷又希望跟随部分CRO的步伐,从卖水人变成了挖金客

实际上,2016年沈月雷夫妇便成立了祐和医药,主营业务为药物临床开发。2020年9月,百奥赛图表示,为加强上下游业务协同、整合公司资源,收购祐和医药100%股权。

至此,百奥赛图的版图得到了显著扩充,不再只是卖老鼠,而是变成了三大业务:

CRO,至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服务领域;

抗体分子转让/授权,赚取首付款和里程碑款;

创新药,推动药物上市赚取相应的利润。

百奥赛图和沈月雷的野心,在此刻,无限放大,“中国再生元”的蓝图,也呼之欲出。

/ 02 /

“失意”海归的逆袭

沈月雷拥有成为“中国再生元”的梦想,或许并不会令人感到奇怪。

2008年,踏入职场的沈月雷,原计划是加入美国制药公司再生元。只是,恰逢全球金融危机,沈月雷并没有找到太好的工作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沈月雷做起了兜售转基因小鼠的生意。当然,这之后的沈月雷,也没有像爽剧的男主角一样就此开挂。正如上文所说,直到PD-1的风口降临,百奥赛图才在行业中崭露头角。

多年的压抑,沈月雷的逆袭梦想就此埋下。也正因此,在2020年,随着风口的出现,百奥赛图快速扩张。

“卖老鼠是一次性收入,而提供候选抗体药物分子,会是指数型增长”。随着野心版图的打造,沈月雷不断向外界传递,百奥赛图不是一家小鼠公司。

理想能否成为现实,百奥赛图还需要时间去证明。

不管是自主研发创新药,还是千鼠万抗模式,成立的核心都是技术平台拥有足够高的价值。

毕竟,尽管通过转基因/全人抗体小鼠进行药物开发已被证实是较为成熟的技术路径,但抗体药物是否能最终获批上市,与靶点本身的优劣、相关研究参数的选择、抗体改造后的成药性、后续临床试验设计的合理性等诸多因素相关。

千鼠万抗计划筛选出的抗体分子,某种程度上与AI制药一样,只是解决了部分筛选效率的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最核心的“成药性”的疑虑,因此面临未来可能无法成功实现商业化的风险。

这也导致,千鼠万抗要想创收,并不如想象中容易。今年以来,百奥赛图在公众号公布的“大合作”为5笔左右,在同类公司中数量并不突出。

并且,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百奥赛图达成合作的首付款等核心要素均未公布。医药行业向来报喜不报忧,首付款的隐匿通常代表一件事情:数额太小。

从这一点来看,百奥赛图千鼠万抗计划的含金量,是值得商榷的。与此同时,创新药创收也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

从目前来看,不管是对外BD还是自主研发,百奥赛图都未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绩,尚未实现自我造血。

/ 03 /

4年烧了20亿

资本热潮时,每一轮向公司注入的资金,是加速公司发展的燃料,也是悬在企业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为,当任何一家企业以“光速”扩张之时,风险也将成倍聚集。在资本市场繁荣阶段,种种隐患都会被掩盖,但资本市场注定难逃周期规律。谁都无法预料到,市场会在何时变脸,也无法知晓危机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疯狂投入的百奥赛图,遇上骤变的资本市场环境,也让其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不管是千鼠万抗计划,还是创新药研发,都是一件极度烧钱的事情。

如下图所示,千鼠万抗计划总投入大约在7亿元左右,截至2023年6月末,累计投入近5亿元;新药研发投入预计投入9.4亿元左右,最新投入也达到5.5亿元。

从亏损额数值来看,2020年-2023年,4年时间百奥赛图总亏损额达到了20亿元。

但正如上文所说,不管是千鼠万抗还是创新药,自我造血均需要时间。与之相对的,则是其急剧缩水的现金流。2020年至2023年,百奥赛图的经营性现金流累计净流出超过9亿元人民币。这导致截至2023年末,公司的账面资金仅剩4.18亿元;以及杳无音讯的科创板上市计划。

在这一背景下,百奥赛图不得不先解决,现金流“危机”。

/ 04 /

为走出低谷而战

没经历过周期的企业家,在热钱的助推下越来越兴奋,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扩张策略超过自身承受之重,最终,在突然变化的环境中一切都化为了乌有。

这样的故事在生物科技行业,并不少见。对于百奥赛图来说,相对乐观的是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一方面,其千鼠万抗计划已经进入尾声。这也意味着,其后续的投入将会显著减少;另外,其CRO业务也可以贡献现金流。

从目前来看,百奥赛图可以向现实低头,暂时放弃“中国再生元”梦想,苟过寒冬。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公司的继续努力。

毕竟,千鼠万抗价值的释放,需要让市场看到公司分子的价值,而CRO业务要想持续造血也需要走出内卷的局面。

从目前来看,行业内卷无可避免。例如,在今年,集萃药康强势入局,宣布旗下的NeoMab™全人抗体发现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抗体药物发现服务,商业合作模式包括NeoMab™小鼠使用授权,全人抗体开发服务以及潜在分子授权使用等。

可以说,集萃药康将与百奥赛图直接对垒,这也预示了该领域红海的趋势。之前包括三优生物、百英生物等大小CRO已经群雄逐鹿,后续包括南模生物等企业或许还会继续加入战场。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周期的起伏不仅是一个波动的故事,还是一个出清的故事。

那么,百奥赛图能够走出低谷吗?

文/郑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