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腾讯竞逐血友病药物背后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氨基观察

比起前几年在互联网医疗赛道的频频出手,近年来,腾讯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的出手愈发谨慎。

最新的动作是,入股了一家研发血友病新药的公司——晟斯生物。后者研发的长效重组凝血八因子正在处于上市审批阶段,除此之外,还有超长效重组凝血八因子、九因子项目在研。

腾讯的入局,再次将“血友病”推至聚光灯下。

作为全球罕见病的第一大病种,血友病的市场逻辑,无疑是值得市场关注的。

血友病的治疗经过了无药可治、输血浆制品时期,现在正处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阶段。过去囿于诊断、支付能力、进口垄断等因素,使得国内凝血因子治疗渗透率低,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

如今,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医保以及国内药企的多方努力,按需治疗需求正在加速释放。2023年,神州细胞因推出首个国产重组凝血因子VIII产品安佳因,营收大涨84.46%;今年一季度延续高增长的同时,更是扭亏为盈。

这只是开始。随着血友病治疗理念的跃迁,治疗目标正在从减轻严重出血保命、减少出血减缓残疾,逐渐向零出血无残疾转变,预防治疗的市场空间巨大。

除此之外,临床上对更长效、更高效、更安全的药物需求也未被满足。

当然,促成治疗理念的终极跃迁,需要依靠多种因素,医学技术、市场规模、支付能力……

这是一场未完待续的赛事。而当腾讯这样的产业投资方出现在赛场上,或许意味着,越来越多人看到了罕见病患者的需求。

/ 01 /

治疗需求加速释放

每个正常人都有正常完备的凝血功能,以保证在损伤部位能够有效止血,不至于因过度失血而危及生命。凝血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血液中多种凝血因子高效、有序激活。

血友病就是因为相关基因突变,引起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患者出现无明显外伤后,发生与损伤程度不相符的严重出血。

按照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血友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缺乏凝血因子FVIII(八因子)的为血友病A,缺乏凝血因子FIX(九因子)的为血友病B。

根据《中国血友病诊治报告2023》,中国血友病患病率在(2.73-3.09)/10万。其中,血友病A占比在八成以上,如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正如前文所说,血友病的治疗经过了无药可治、输血浆制品时期,现在正处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阶段。其中,替代治疗是血友病A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血友病是基因导致的遗传性疾病,所以患者需要终身注射凝血因子。

而与美欧国家相比,国内对于罕见病的治疗仍相对落后。在美国,血友病的治疗渗透率能达到53.7%,而中国的渗透率为25%。囿于诊断、支付能力等因素,国内人均因子用量较低,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

对于血友病A患者来说,2021年以前基本依赖血源产品和进口重组产品。血源产品供给有限,并且存在相应的感染风险;进口的重组八因子,价格相对昂贵。

直至2021年7月神州细胞的安佳因作为国产第一款重组凝血Ⅷ因子获批上市,打破了进口垄断,其加速商业化推广,并通过慈善援助项目进一步减轻部分贫困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之后,正大天晴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也相继提交了上市申请。

加之,自2018年血友病被国家列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以来,血友病的诊疗取得了较大进步,以及医保为罕见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用药保障,使得血友病的按需治疗需求,加速释放。

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产替代,正在血友病领域上演。这可以从神州细胞的业绩表现窥得一二。2022年、2023年,神州细胞的营收分别为10.23亿元、18.87亿元,今年一季度延续高增长的同时,更是扭亏为盈。

/ 02 /

预防市场有待释放

这还只是开始。

有一句古话“上工治未病”,意指最高明的医生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仅仅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这一理念在血友病的防治层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数据显示,国内血友病的致残率高达70%,三分之二的患者成年后,都会有关节肌肉致残,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如果说血友病1.0时代的治疗目标,是避免严重出血死亡,维持生命;2.0 时代的目标,则是减少出血减缓残疾,治疗方案以按需治疗为主,辅以低剂量预防治疗;而3.0 时代则追求零出血,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当中国血友病患者还在解决“救命”问题的时候,欧美发达国家早已经实现了血友病患者像正常人一样外出,参加户外活动:2015年,英国血友病患者亚历克斯-多塞特,一小时骑行52.937公里,成为世界一小时骑行最快的人。

在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接受预防治疗的总体重症儿童患者占比已经达到90%以上,血友病治疗市场非常成熟。而中国接受预防治疗的重度患者比例,相比人均GDP不及中国的巴西也仍有较大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世界血友病联合会统计预测,目前我国血友病患者人数达到14万人,由于人凝血因子VIII供不应求且价格昂贵,我国血友病患者多为按需治疗,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患者仅占病人总数的2-3%。

眼下,国内仍处于1.0时代与2.0时代的交替阶段,血友病治疗需求加速释放。

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虽然预防性治疗费用较高,但能明显减少出血、致残、住院手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比按需治疗更具性价比的治疗方案。

随着多方共付体系的形成与完成,以及治疗理念的跃迁,越来越多患者从按需治疗转向更高疗效的较高剂量预防及个体化的预防治疗,将为血友病药物市场规模带来进一步的扩张。

/ 03 /

未来的新赛点

综合来看,尽管血友病是罕见病,但其商业价值不可小觑。

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中国血友病用药市场预计2023年将达到55.2亿元人民币,2030年将达到141亿元人民币,期间年化增长率为22.5%。

这是属于所有入局者的机会。短期来说,药企需要加强商业推广、患者教育,加速血友病治疗理念的转变,并通过产业化布局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进而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

着眼未来,这场未完的竞赛还有两个新赛点。

其一,满足临床对于更长效、更安全的药物需求。

在市场眼中,替代治疗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血友病患者的症状,因此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现有治疗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如凝血因子在体内的代谢时间较短,大约在12小时至20多小时间,因此患者一般需要每周输注2-3次凝血因子来防止出血。

输注频率高、治疗依从性差,导致无法保证持续足量预防治疗而残疾率高等问题。而相比海外市场,国内尚无自主研发的长效血友病药物。

未来,谁能通过技术研发,抢占国内长效重组凝血因子市场,也将在血友病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进军海外。这或许正是腾讯投资晟斯生物的逻辑,毕竟,其产品若顺利获批上市,将可能成为中国首个长效重组凝血八因子产品。

其二,关注血友病的“终极”之解。

血友病本质是一种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理论上基因治疗或许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通过输注正确的基因,使其在体内表达凝血因子,理论上可以使患者通过一次性的治疗实现凝血因子的永久表达,从而达到一次输注、终身治愈的目标。

目前,已经获批上市的相关基因疗法达三种。

其中,辉瑞的Beqvez今年1月在加拿大获批上市,4月份在美国获批上市。根据研究者公开信息,最早接受基因治疗的一例血友病B患者已经达到接近十年的长期表达,目前基因治疗血友病至少能够保持凝血因子表达5-10年以上,但距离终生表达的期望还存在差距。

而相比预期差距,基因疗法最大的bug在于,价格过于昂贵。BioMarin的全球首个获批的血友病A基因疗法,定价约300万美元,合2000多万人民币一针,去年一年只卖了3个患者。去年一年在欧美找到3个患者接受治疗,公司正在考虑剥离该药物。

这本质上反映了血友病患者,对天价一针治愈的需求没有药企想象中那么强。毕竟,血友病不是无药可医,八因子虽然有频繁打针的缺点,但总体上还是相比于基因治疗更有性价比的治疗选择。

尽管困难重重,但全球药企对血友病的基因疗法保持较高的研发热情,除已上市药物,目前针对血友病基因疗法的管线超15条,其中国内药企天泽云泰、至善唯新的管线处于临床II期。

当然,考虑到现实问题,这场竞赛真正的赛点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药企研发更便捷有效的治疗药物、政府不断完善患者保障制度、社会提升对血友病的认知等,共同推进血友病治疗真正走向3.0时代。

文/武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