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一文读懂苹果 Vision Pro:最好最贵的头显,重新定义下一代计算

市场资讯

关注

从交互、硬件、操作系统到生态,苹果重新定义 VR 和 AR 的标准。

作者 | 郑玥

来源 |  极客公园

北京时间 6 月 6 日凌晨 2 点,研发七年的苹果头戴显示器设备 Vision Pro,在 WWDC 2023 正式亮相。

库克称,Vison Pro 开创了一类新的计算设备,能将数字世界融入真实世界,从而实现增强现实(AR)。这款设备兼容 iOS 和 iPadOS 的各种软件,可以办公、娱乐,拍摄空间视频,并且只需要手、眼和语音就能交互。苹果称这种新的计算范式为‘空间计算’。

美中不足的是,Vision Pro 的最终售价高达 34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4860 元)——这个价格超出了此前媒体和研究机构的爆料(3000 美元),且要等到明年初才正式发售。苹果股价甚至因此跳水,不到半小时里市值跌去 700 多亿美元。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过去所有的 VR/AR 平台相比,Vision Pro 的出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从人机交互,到硬件规格,再到操作系统、生态,以及数据隐私,苹果重新定义了头戴式设备的标准。

尽管受限于价格,受限于内容供给,短时间内 Vision Pro 很难在消费级市场普及。但在 Oculus Quest 销售增长乏力,旧的范式已经开始看到天花板时,Vision Pro 带来的新标准,意味着行业有了打破瓶颈的可能性。

01

新的范式:

手眼语音交互+Eyesight

Vision Pro 是一款 AR 与 VR 融合的混合现实设备,用户既可以全沉浸式的玩游戏、看电影、办公,体验 VR 的功能;也可以利用头显表面的传感器,将外部世界的人和物投射入虚拟世界,从而实现 AR 功能。

每一代苹果设备都有自己独特的交互上的创新,比如 Mac 有鼠标,iPod 有 Click Wheel,iPhone 有多点触控,而 Vision Pro 的交互创新,在于开发出一个完全无需接触控制器和额外硬件的交互方式。

交互上不需要手柄,只需要眼和手配合,眼睛的移动来选择想要交互的模块,比如一个想要打开的 App,配合手部微小的动作就能完成操作。

也可以通过语音呼叫 Siri,打开和关闭 App。

绝大多数 iOS 和 iPadOS 的应用程序都可以在 Vision Pro 中使用,比如 Safari 浏览器、Keynote 等。苹果还表示,将专门为 Vision Pro 创建一个新的特殊版本的 App Store,这将是下载新的 AR 和 VR 软件的主要途径。

此外,为了不使用户和周围的人隔绝,苹果还开发了一个名为 Eyesight 的功能,这也是 Vision Pro 的另一个基础交互设计。当有人在附近时,Vision Pro 的黑色外壳可以变得透明,让周围的人看到用户的眼睛,并让周围的人意识到用户正在关注什么事情。

比如在看 App,周围人能知道你可以看到他们。

但在完全沉浸时,面罩变得一片模糊,周围人就知道你看不见他们了。

包括在用 Vision Pro 拍摄照片和视频时,通过这个功能让人们看到你在拍照。

值得一提的是,Vision Pro 是苹果首次搭载 3D 相机的个人设备,可以拍全景照片和全景视频,并在设备内播放。

这款设备还可以在办公场景使用,比如在虚拟空间中打开多个显示器办公,或者与同事远程会议。

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飞机上看电影,享受私人影院。

值得一提的是,头显上方有一个类似 Apple Watch 侧边旋钮的顶部旋钮,可以用来调节虚拟空间的大小。这样即使身处狭小的空间,也能仿佛置身广阔的天地。

03

Vision Pro,

什么样的头显卖 3499 美元

对于第一代空间计算平台,苹果开发了很多‘异想天开’的功能设计,为了实现这些设计,苹果在硬件设备上下了血本,也让 Vision Pro 的制造成本和售价居高不下。

整体外观上,Vision Pro 看起来像一副滑雪镜,该头显有一整块玻璃前面板和一个铝合金框架,包含传感器、摄像头、里面搭载有两块 2300 万像素显示器,以及一台冷却风扇,配有外置电池和新的磁力充电器。

面罩和表带采用布衬和模块化设计,苹果表示它们可以弯曲以适应各种脸型和头型。带螺纹的头带可以更换不同尺寸和款式。

由于人体工学设计贴合面部,Vision Pro 没法直接佩戴眼镜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和蔡司达成合作,开发了定制镜片,可以磁吸于镜头使用。

顶部设有旋钮‘数字表冠(Digital Crown)’,供用户控制在 VR 或 AR 中的深度,类似于使用 AirPods Max 上表冠控制音量。

可提供 2 小时续航的外部电池,通过一根‘柔软的编织电缆’连接,使用时可以放入口袋。

显示方面,苹果称其显示屏将前所未有地清晰。Vision Pro 配备了 12 颗摄像头,配备 Micro OLED 屏幕,拥有 2300 万像素,每只眼睛分配到的像素超越 4K 电视,可以实现 100 英寸屏幕的观看,支持 3D 视频观看,具有影院级视频观看体验。

当然还有标配空间音频,Vision Pro 搭载了最先进的空间音频系统,耳朵两侧各有一组双驱动单元,声音环绕立体,还会分析所在空间的情况,匹配最佳音频效果。

双芯片设计:Vision Pro 采用双芯片设计,包括一枚 Mac 级别的 M2 芯片,同时配置实时传感器处理芯片 R1。R1 芯片主要负责传感器的信号传输、处理,官方称传输数据 12 毫秒就可以触达,比眨眼的速度还快,几乎消灭延时。

04

visionOS

Vision Pro 的全新 visionOS 操作系统会让人感觉熟悉又陌生,它建基于 macOS、iOS、iPadOS 数十年的工程创新之上。

Vision Pro 与 Microsoft 应用程序兼容,iOS 和 iPadOS 应用程序在 visionOS 和 Apple Vision Pro 中都可以使用。但不一样的是,这些图标来到了空间里。

演示画面里,设备内部的界面设计看起来就像真实在自己所处的房间中。用户可以在空间里进行多个不同界面的切换,可以将任意屏幕放置在自己眼前,并在视距范围内自由调整。

Vision Pro 没有配备手柄,而是通过语音、眼球追踪以及手势来操作。用户通过注视来浏览应用图标,手部轻点选择,轻扫滚动,或者发出语音指令,还可以使用虚拟键盘输入文字。

此外,用户可以通过蓝牙连接 Mac,并在虚拟空间中扩展其显示。也就是说,visionOS 中,没有了显示器边界的限制,眼前的空间就是显示器,外接键盘鼠标把 Mac 镜像化后,甚至能直接在空间里剪视频。

用户还可以将 3D 物体投影到真实空间中,包括从消息线程中把物体拉出来放到真实世界中。

解决视频时使用者形象问题的方案,是提前做好一个 3D 面孔,叫做 Persona 功能。Vision Pro 上的 FaceTime 可以在视频通话时显示真人大小的人物,提前录入使用者的 3D 面孔数据,生产出一个 3D 建模渲染的自己。

visionOS 是第一个为空间计算从头开始设计的操作系统,visionOS 添加了许多新功能来支持空间计算的低延迟要求。

例如一个新的实时执行引擎,它可以保证性能关键的工作负载。

比如引入动态注视点渲染,可以将最大的画质精确地传递到你的眼睛正在注视的每一帧,

还有首个多应用程序 3D 引擎,它允许不同的应用程序在同一个模拟中同时运行。

05

内容生态

除了好的硬件和好的操作系统,想要让更多消费者为‘空间计算’买单,苹果还需要建立一个足够好的内容生态。

会上,迪士尼 CEO Bob Iger 亮相,称迪士尼+服务将在发售日登陆 Vision Pro,并称这只是双方合作中的一部分,接下来数月还将分享更多的内容。

苹果此前已经把 Vision Pro 提供给一些开发者,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些令人惊叹的内容。

Complete HeartX 创造的互动式的 3D 心脏。

JigSpace 让设计师能可视化的审阅自己的草稿,比如 F1 赛车。

企业经营者可以用 PTC 的 Stages,在正式投产前审阅产线。

DJay 的应用可以拿来混编音乐。

SkyGuide 可以把用户领入私人天文馆,眺望星空。

还有微软的 Office 办公软件,以及 Zoom 等视频会议软件也被接入,可以直接使用。

苹果还宣布与 Unity 合作,让开发者可以把 3D 内容带到 Vision Pro 平台。

Vision Pro 将拥有独立的 App Store,用户可以探索和下载专为 visionOS 打造的 app。

06

隐私与安全:Optic ID

最后,苹果还谈到了下一代计算平台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在 Vision Pro 中,用户的登陆和认证将不再使用 PC 时代的密码登陆或者智能手机时代的指纹、人脸识别,而采用 Optic ID。

Optic ID 的验证使用虹膜识别,人眼虹膜识别具有唯一性,是一种比人脸、指纹安全系数更高的验证方式。

Optic 可以用于 Apple Pay 或者 Apple Store 下载应用,数据经加密且不离开设备,只有设备内的安全验证程序可以访问。

此外,苹果还将多种隐私保护措施与植入 Vision Pro,比如人眼的注视点数据,所处空间的视频数据,都会涉及个人隐私,这些数据都会被隔离,并单独在设备后台进行处理。

作为 Tim Cook 的苹果时代最具有意义的一台硬件产品,Vision Pro 在硬件和工程层面上,设立了一个新标杆。软件和交互层面上,苹果的巧思也发挥了作用。

但是这款设备是否能成为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平台,可能最终还是要看内容和生态是否能真正建立起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