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信达生物(1801.HK):二代IO潜在领军者 PD-1/IL2双抗疗效优异

中信建投证券

关注

核心观点

信达生物公布IBI363 最新实体瘤数据。整体看,产品在实体瘤患者中展现出了优异的初步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在≥0.1mg/kg 剂量范围内,sqNSCLC 受试者中,ORR 达到35.1%,DCR 为75.7%,mPFS为5.5 个月。安全性方面,3mg/kg Q3W 剂量组的38 例受试者中,仅13.2%的患者发生了三级或以上TRAE,且无患者因AE 停止治疗。

整体看,IBI363 展现出突出疗效和安全性,有望成为二代IO 领军药物。

事件

2024 年6 月14 日,信达生物在2024 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六月全体大会上口头报告全球首创(First-in-class)PD-1/IL-2α-bias 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 治疗多种晚期实体瘤的临床数据(研究登记号:NCT05460767)。

点评

IBI363 实体瘤数据疗效出色,未来可期

入组肺癌及黑色素瘤患者大部分免疫经治,入组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疗法不敏感。截至2024 年4 月16 日,共347 例晚期实体瘤受试者接受了不同剂量(0.2 μg/kg QW~3mg/kg Q3W)的IBI363 单药治疗。其中包括100 例非小细胞肺癌、89 例黑色素瘤、102 例结直肠癌及56 例其他肿瘤的受试者。81.8%的受试者既往接受过2 线或以上的系统性治疗。在除结直肠癌以外的245 例受试者中,84.1%的受试者入组前接受过免疫治疗。

单药即展现出优异的初步疗效。在≥0.1mg/kg 剂量范围内,300例患者出现3 例完全缓解(CR)和49 例部分缓解(PR),ORR 为17.3%,DCR 为56.3%,截止数据截止日,mDoR 为8.1 个月【4.2,NR】,整体mDoR 还未成熟。在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204 例受试者中,ORR 达到17.6%。在3mg/kg 剂量组,共15 例受试者接受了至少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其中ORR 达到46.7%, DCR 80.0%。

IBI363 单药在驱动基因阴性的鳞状非小细胞肺(sqNSCLC)癌患者中展现突出疗效。70 例NSCLC(仅1 例此前未接受PD-1 治疗,但接受TCE 治疗)接受了≥0.3mg/kg IBI363 治疗后,总体ORR 为27.1%,DCR 为72.9%。在37 例接受≥0.3mg/kg IBI363 的sqNSCLC-wild type 受试者中,ORR 达到35.1%,DCR 为75.7%。截止日期时,sqNSCLC 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 个月,中位PFS 为5.5 个月(95% CI, 3.2-6.9),13 例PR 患者中有11 例仍处于缓解状态,预计将有较长DoR。在9 例接受3mg/kg 的NSCLC 患者中,6 例sqNSCLC 患者的ORR 为100%,3 例adNSCLC 患者的ORR 为33.3%,DCR 为100%,sqNSCLC 疗效惊艳,adNSCLC 患者目前入组患者数较少,预计将进一步入组评估。考虑到:①sqNSCLC 约占NSCLC 患者的35%~40%,其中70%-80%患者驱动基因阴性,因此是NSCLC 重要人群;②目前免疫经治的sqNSCLC 患者治疗存较大未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IBI363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IBI363 单药在黑色素瘤患者中展现出优异疗效,未来可期。37 例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接受了1mg/kg IBI363 治疗,ORR 和DCR 分别为29.7%和73.0%。8 例既往未经过免疫治疗的黏膜型黑色素瘤受试者中,总体ORR 达到75.0%,DCR 为100%。整体看,IBI363 在IO 经治患者以及IO“冷肿瘤”患者中均展现出优异的初步疗效,产品效果出色,有望成为二代IO 的领军药物。

IBI363 安全性出色,展现联用潜力

在全部患者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是关节痛、贫血和甲状腺功能异常。三级或以上TRAE的总体发生率为23.9%,三级或以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总体发生率为10.4%,全部患者因副作用停止治疗的比例为3.2%。在3mg/kg Q3W 剂量组中,13.2%的患者发生了三级或以上TRAE,无受试者因副作用停药或死亡。整体看,IBI363 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产品目前已经开展不同机制药物联用临床试验,未来联用潜力可期。

全新机制,突破IL2 安全性限制,IBI363 展现突出临床效果IL2 的受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IL-2Rα(IL2RA 编码,CD25)、IL-2Rβ(IL2RB 编码,CD122)和IL-2Rγ(IL2RG 编码,CD132)。传统的IL2 类药物设计集中于天然型IL2 以及偏向βγ 的IL2 类设计,但整体看因产品在血液内会激活淋巴细胞从而导致强毒性问题,从而无法让产品剂量达到理想目标。IBI363 的药物设计基于信达生物对IL2 亚基生物学功能的全新理解和阐释(相关文章发表于顶级期刊Nature Cancer),所设计的PD-1/IL-2 采用创新的IL-2α-biased 形式,主因肿瘤内部的特异性T 细胞(TST)高表达CD25,从而药物可在肿瘤内结合于TST 并进一步促进TST 的增殖分化,从而进一步杀伤肿瘤。在肿瘤外部,IBI363 更倾向于结合Treg细胞,因此在保证了疗效的同时整体安全性可控。在人体临床中看,IBI363 展现出了良好安全性数据,临床剂量高达其他IL-2 药物的40-200 倍,同时也在肿瘤中展现出突出疗效,整体优异。

IBI343(CLDN18.2 ADC)在胰腺癌患者中展现突出疗效,后续多人群数据值得期待IBI343 为公司自研的创新性CLDN18.2 ADC 药物,在胰腺癌患者中展现了突出疗效:在10 名后线CLDN18.2表达≥60%(1+/2+/3+)的患者中,整体ORR 高达40%,疗效突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产品在巧妙的设计后避免了ADCC 介导的消化道毒性,患者整体发生恶心和呕吐的概率均为25.7%,胃肠道安全性良好。同时,仅有2.9%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安全性可控。整体看,公司的IBI343 在胰腺癌中展现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后续公司还将在ESMO GI 会议上更新更多数据,值得期待。

公司核心管线持续推进,明年上半年之前有望迎来多项催化非肿瘤管线中:①玛仕度肽 6mg 规格的减重适应症有望获批。②玛仕度肽糖尿病适应症有望递交上市申请。

③IBI-112 中重度银屑病适应症有望递交上市申请。肿瘤产品管线中:①IBI-343(CLDN 18.2 ADC)在胃癌等适应症上的更多数据有望6 月读出。②IBI-363(PD-1/IL-2)在实体瘤患者中的更多POC 数据有望6 月持续披露。

我们认为,基于信达生物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肿瘤与非肿瘤管线临床进度的高效率推进,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催化剂事件将层出不穷,公司价值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公司在肿瘤赛道的广泛布局已初具规模,高价值的临床产品有望将公司肿瘤赛道的收入进一步提升并让边际成本持续下降;非肿瘤赛道中,公司已在代谢、自免和眼科领域进行广泛布局,已上市与在研产品兼具竞争力强和进度领先。我们预计信达生物2024-2026 年收入为77.0 亿元、116.5 亿元和153.1 亿元,采用 DCF 估值,公司合理市值为 1081 亿港元,维持目标价至66.58 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新药研发不确定性风险。新药研发作为技术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成功率低的特点,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获批上市,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每一环节都有可能面临失败风险。现有产品或治疗方式也有被新疗法和新技术替代的风险。

商业化风险。医保控费超预期,导致创新药定价不达预期;尽管公司有独家品种处于放量阶段,但 PD1 及生物类似药市场竞争激烈,可能导致销售份额不及预期或销售费用率高于预期的风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