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短期规模将缩水 券商资管“突围”剑指精细化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关注

  规模料萎缩 券商资管“突围”剑指精细化

中国证券报

□本报实习记者 林婷婷

随着资管新规的相关细则持续落地,业内人士日前表示,2018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或将继续萎缩,未来券商资管若要“突出重围”,将更加依赖于投研能力和客户基础,同时克服资管机构发展中的同质化问题,明确机构自身特色,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差异化模式。

短期规模将缩水

此前资管新规已经明确从严规范通道业务,资金池和多层嵌套等业务亦有明确限制。日前监管机构又禁止了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参与委托贷款等贷款类业务。

“短期来看,最为直观的影响,莫过于整个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萎缩。”国海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团队负责人靳毅认为,这种趋势其实从2016年底就已经开始了,未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规模的收缩可能会使营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亦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6.96万亿元,较当年三季度末规模下降了4100亿元。从2017年一季度末的18.77万亿元到11月底的16.96万亿,券商资管规模连续下滑,在8个月的时间里减少了1.81万亿元。

西南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执行董事白一凡认为,2010年后资管市场形成了规模大幅增长的格局,从具体体量上看,券商相对比较大,但跟银行比还是“沧海一粟”,券商是资管大格局中的一个较小环节。对于券商资管来讲,它受到的影响相对银行和信托这两类机构更小一点。但总体上,此前券商靠通道业务快速扩张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长期来看,资管新规使得银行、信托机构的信贷职能和券商资管、私募机构的募集资金投资职能得到明确划分,市场的分工和有效性将进一步提升,改革“阵痛”有利于资管行业降低系统性风险,回归证券、股权投资本源,有利于行业长期稳定、有序发展。

资管市场料现优胜劣汰

“未来金融机构的格局将是强者恒强、弱者离场。”靳毅表示,这将在券商资管的细分业务条线体现得更为明显。资管业务的两头在外,使得这类业务在开展的难度上可能会更大一些。下一阶段的大方向上,券商资管应该会是淘汰一批,做精一批,做大一批,“大而全”和“小而美”并存。

靳毅认为,未来随着通道业务的逐步萎缩,券商资管在资产端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投资类业务,一类是融资类业务。投资类业务未来的趋势是基金化,核心是投研能力;融资类业务未来的趋势是投行化,核心则是企业客户基础。

同时,通道也不会完全消失。靳毅强调,比如MOM的通道,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业务模式,但这个模式需要专业的后台服务系统和人员团队,投入成本可能较大,而市场容量又相对有限,最后可能只有两三家机构能走出来。

“行业格局上,具备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券商继续领跑,行业集中度提升,业绩分化强者恒强。”陈雳表示。

转向精细化发展

对于券商资管业务来说,未来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仍然是严监管的一年,很可能会有更多的监管细则落地。白一凡认为,原来的券商资管是粗放型发展,现在要向精细化发展转移。

靳毅表示,券商资管突围的关键,首先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各家券商资管有各家的特点和专长,下一阶段的突围还是要基于自身的特点和专长,在此基础上做转型和突破,这样转型风险会相对小。其次,要加大对于渠道端的布局。因为券商资管是个两头在外的业务模式,资产端和负债端,缺一不可。关于业务布局也要分资产端的布局和负债端的布局两个方面。

“在非标业务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券商资管业务的突围方向回到了传统的标准化资产投资业务中。”陈雳认为,当前监管条件下,券商一方面要按照新的标准审核持有的标准化资产,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当前未被纳入非标认定资产的“转标”,在参照准入规则审核资产、进行权属登记、二级市场交易结算、信息披露、流动性安排、资产估值等方面严格按照新标参照执行,迅速积累转标经验并借机扩大合规业务规模。

陈雳强调,除了针对政策进行积极灵活的业务方向调整,在进行业务选择的时候还要审时度势,依照“金融回归本源,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的政策指导,积极布局实体企业相关领域的股权投资业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