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多项研究表明:并非如此!早年遭遇的逆境会扰乱人体多个系统,负面影响会伴随其一生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生物谷

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类“吃苦哲学”教导我们,就像珍贵的宝石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绽放光彩一样,我们追求的美好事物也往往诞生于艰辛与挑战之中。

但现如今,大家好像对这种规训并不怎么买账,更愿意相信“只要你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吃苦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那么,经历苦难、逆境,到底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呢?是否一定意味着成功与荣耀?答案或许没有那么简单。(欢迎评论区讨论~)

童年“吃苦”影响大脑发育

近期,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科学家们《自然》旗下的子刊《分子精神病学》上发表了一篇综述[1],题为“The impact of psychosocial adversity on brain and behaviour: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knowledg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系统梳理了逆境对大脑和行为的各种不良影响。研究指出:吃苦,特别是早年吃苦,后果很严重!

研究认为,大脑具备可塑性,因此能够在人的一生中不断改变,甚至重组其结构和功能。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个体所处的环境。环境中的不利事件,即逆境,可能对大脑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逆境包括童年时期受到虐待、同伴欺凌、被孤立、关怀缺失、家庭冲突、贫困和接触到环境中的毒素等各种情况。

当个体面临逆境时,生理调节系统,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自主神经系统(ANS)、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会发生反应。这些反应在短期内是适应性的,帮助个体应对压力情况。然而,长期处于逆境中,日积月累的压力会导致这些系统被改变,导致一种称为应激负荷的现象。在应激负荷之下,大脑不得不对压力激素或炎症做出反应,发生器质性的改变。

在逆境中,虽然一些人可能成功地适应并磨练出韧性,但另一些人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长期处于逆境中会使大脑变得脆弱。这在儿童中更为明显。儿童遭遇虐待会干扰大脑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儿童被虐待后,大脑中杏仁核、海马体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体积都显著萎缩,这很可能是因为儿童时期这些区域富含糖皮质激素受体,而且童年是神经通路发育的关键时期。此外,童年时经常被忽视也会产生类似的后果——海马体明显萎缩。我们知道杏仁核控制着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海马体参与了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内侧前额叶皮层则负责专注力、决策和判断等高级功能。这些区域受损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儿童认知和情感功能的正常发展。

童年的各种不幸遭遇对不同脑区的影响,图片来源自[1]

此外,逆境还可能影响前额叶-边缘系统通路,这一通路对调节情绪至关重要。早年经历苦难的人,其杏仁核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连接会加速,这会让人难以区分安全的刺激和有害的刺激,导致应激的泛化。

早期逆境极可能导致支离破碎的一生?

不只是神经系统,童年遭遇的逆境还会对免疫和遗传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早前在《心理学前沿》上的一篇题为“Immune and Epigenetic Pathways Linking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的综述文献总结了童年不幸怎样通过免疫和表观遗传上的改变来影响人的一生[2]。

研究发现,早年遭遇的生活压力会加剧炎症。正常情况下,炎症是身体抵抗感染的天然机制,但长期持续的压力却会导致系统性炎症的上升,进而与多种健康问题紧密相连。

这种早期的生活压力不仅使身体的应激反应变得更为敏感,还严重干扰了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它促使机体的平衡向交感神经系统倾斜,削弱了原本具有抗炎作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更严重的是,早年的压力还刺激产生了更多的皮质醇,这不仅导致了糖皮质激素的不敏感性,还引发了促炎细胞因子的失调。

通过深入探究其机制,研究人员发现童年的压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剧了持续一生的炎症反应。首先,它激活了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它们在免疫反应中过度活跃。其次,这些免疫细胞对皮质醇的抗炎作用产生了抑制,导致其抗炎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早期压力还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变化促进NF-κB(一种关键的促炎基因表达调控分子)的转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不仅如此,炎症反应还与抑郁症产生了关联。研究表明,与童年没有受到虐待的抑郁症患者相比,那些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抑郁症成年患者更常表现出CRP(C反应蛋白)和IL-6(白介素-6)水平的显著上升。同样,有童年逆境史的重度抑郁症(MDD)患者体内的IL-6浓度也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此外,抑郁症患者若伴随早期生活压力,其对应激源的炎症反应更为剧烈。

童年的遭遇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些不幸的人,他们长大之后还特别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研究明确指出,父母的精神健康状况不佳及家庭压力的增加,往往伴随着儿童更高的疾病发病率以及自然杀伤细胞活动的增强,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免疫防线。

此外,综述中还指出,小时候家里贫穷的人,成年之后更容易得感冒。不过幸运的是,父母之间的高质量关系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负面影响。但同样,消极的亲子互动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削弱儿童疫苗的效果,这进一步凸显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早期经受的压力还与染色体端粒缩短有关(端粒长度是生物衰老的一个标志)。研究发现,童年被虐待、遭遇逆境、身心的创伤以及贫穷会缩短端粒的长度。逆境持续的时间也对端粒长度产生影响——被收养的时间更长或遭受更多的暴力就意味着端粒更短(短的端粒会增加早逝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端粒与早期逆境之间的联系会贯穿该儿童的一生,并且与焦虑障碍相关。

表观遗传在背后起作用

早年逆境对人体的种种不良影响,可能是通过表观遗传来实现的[2]。表观遗传学揭示了环境因素如何独立于DNA序列,直接作用于基因表达,从而在生命早期阶段便悄然塑造着个体的生理机能。具体而言,早期逆境通过表观遗传学的微妙调控,扰乱了处于发育中的大脑的压力调节系统,为其后续的健康问题埋下了伏笔。

研究揭示了童年经历对生物体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例如,母亲关爱不足等不利因素,能够显著改变啮齿类动物后代的DNA甲基化模式和染色质结构,进而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正常功能,这是调节应激反应的关键系统。而在人类中,母亲所经历的逆境同样会在胎盘上留下表观遗传的印记,通过改变基因甲基化来影响胎儿的早期成长发育。

战胜童年逆境的干预措施

针对童年逆境影响,目前国外已经有多种干预措施[3],比如给寄养家庭的父母和一般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提供的治疗项目。有学者认为,基于依恋理论所设计的干预方法特别有效,特别是对那些遇到困难的青少年(比如被监禁的青少年),而且就算长大了也能继续用这些方法。

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出问题,会造成其在情感上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对其一生中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压力和处理亲密关系产生持久的影响。早期生活中的逆境可能通过个体的依恋倾向间接导致不良的健康结果。例如,在一项针对医院工作人员和急救人员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早期逆境通过依恋焦虑对身体症状产生了显著的间接影响。因此,经历过童年逆境(如虐待或忽视)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基于依恋理论设计的干预计划中,最著名的是依恋与生物行为追赶(Attachment and Biobehavioral Catch-up,简称ABC)计划,该计划将儿童随机分组,其结果显示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儿童的端粒长度更长。其他干预措施,如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预项目(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简称BEIP),则专注于被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其效果是能够改善身体发育的各项指标,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调节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小结

综上,诸多研究结论都在告诉我们,苦难本身并不是我们追求的财富,它更像是生活中不期而遇的挑战,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勇气去认真研究和积极应对。就像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我们不会认为它是好运的象征,而是会迅速找地方避雨,或者想办法安全回家。同样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克服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Vaidya, N., Marquand, A.F., Nees, F. et al. The impact of psychosocial adversity on brain and behaviour: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knowledg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Mol Psychiatry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4-02556-y

[2] Chen MA, LeRoy AS, Majd M, Chen JY, Brown RL, Christian LM, Fagundes CP. Immune and Epigenetic Pathways Linking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 Front Psychol. 2021 Nov 26;12:788351. doi: 10.3389/fpsyg.2021.788351 

[3] Purewal Boparai SK, Au V, Koita K, Oh DL, Briner S, Burke Harris N, Bucci M. Ameliorating the biological impacts of childhood adversity: A review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Child Abuse Negl. 2018 Jul;81:82-105. doi: 10.1016/j.chiabu.2018.04.0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