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上市周年记丨藏在老物件、老照片的初心故事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新和成

上市周年记

——————

藏在老物件、老照片里的初心故事

2004-2024 

二十年前

伴随着洪亮的钟声

作为中小板第一股

新和成(002001)正式登录资本市场

开启了乘风破浪的新征程

在市场的浪潮中

一代又一代新和成人

创新竞成、破浪前行

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也看到了美丽的风景

回望过去,那些曾经奋斗过的日子

仿佛就在眼前

珍藏光阴的“老照片”岁月留痕的“老物件” 变迁故事的“纪念品”

叩开记忆的大门

让我们通过一些老物件和老照片

回溯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奋斗的故事

感受那份始终如一的企业文化精神

从“新”出发

照片说明:2004年公司上市敲钟

投 稿 人 :徐晓俏 山东控股副总经理兼产业政策部经理

2004年4月,我加入了新和成,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幸运的是,那时正值公司挂牌上市,我与公司共同开启了新的篇章。不久,我收到了公司赠予的1000元上市红包,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公司对我这个新人的美好祝愿与期待。

身为中小板第一股的一员,我深感自豪。这份荣誉坚定了我与公司携手共进的决心,也激发了我为公司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这份动力如种子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激励我不断前行。

成长的果实

物品说明:2015年第一期股权证书

投 稿 人 :李海丽 人类营养品经营事业部副总经理助理兼人类国际销售总监

这是我手中新和成的第一期股权激励凭证,尽管经济价值已兑现,但我仍视若珍宝。这是公司对我们的肯定,也是“以贡献者为本”理念的具象化。

今年是公司上市20年,也是我加入公司的20年。20年来,我从外贸销售服务部跟单员起步,历经外贸跟单科科长、动物营养国际区负责人等职位。回首亚太区动物营养品市场开拓的那些日子,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过程,组建团队,和同事们一起,足迹遍布亚太区各个国家,最终将亚太区销售额从最初2亿多做到15亿多人民币。当我转战人类营养品市场时,亚太区团队成员的不舍与认可,让我深感归属感,也体会到了工作的价值。

如今的我,已经蜕变为人类营养品国际销售区独当一面的负责人。这一路的成长,犹如在浩瀚的海洋中,公司为我提供了坚实的航船与明亮的灯塔。新和成的文化,就像温暖的港湾,包容了我所有的梦想与勇气,滋养了我前行的每一步。

“红楼”趣事

照片说明:山东基地最初的员工宿舍“红楼”

投 稿 人 :闫乃林 山东药业综合办副主任

“红楼”是公司山东基地建设初期最早的员工宿舍。在一天的忙碌过后,“红楼”就成了大家最温馨的港湾。那时候,一个房间住了七八个人,除了床没有能落脚的地方,洗漱间是公用的,洗头洗澡要轮班洗……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某天深夜,一声惊叫划破寂静:“啊!你是谁?别抓我!”只见一个黑影紧抓一人的脚踝使劲摇晃。惊醒的老师们紧张防范,疑有“不速之客”。几经搜寻无果,众人锁好门窗,惴惴不安地重新入睡......事后查证,原是冯**老师晚上梦游了。2009年,是药业一期项目建设、试车、投产的关键一年,各部门、车间的工作量都特别大,冯老师因连续工作和高压力,在梦中误摇同事的腿,以为是调试中的管道。

这个故事,虽版本众多,真伪难辨,但其中蕴含的忘我与奉献精神,却令人动容。正是这种精神,让新和成从浙江新昌出发,无畏前行,在山东潍坊盐碱地、黑龙江绥化黑土地上扎根生长。这种精神,不仅是新和成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规范高效也是竞争力

物品说明:氨基酸一期项目建设纪念银币

投 稿 人 :陈富场 山东氨基酸副总经理兼生产部经理

2014年,蛋氨酸项目入驻山东基地,王正江老师带领项目团队,同步推进厂房装置建设和模拟试车工作,尽管当时的项目团队没有一个人有大化工建设和生产管理的经验,且面临着严峻的环保压力。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蛋氨酸项目肩负着“再造一个新和成”的艰巨使命,容不得半点差池。

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团队都有一个共识:蛋氨酸项目不仅要高效推进,而且每一步都要规范稳健。我们严谨查找规范与标杆,外引援助、内强实力,从设计到试生产,各环节都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至最终落地,一路摸索前行。

记得甲硫醇装置投料试车前,小胡老师亲临指导,强调对气味控制资源上要无条件支持!公司对环保规范问题的绝对重视,也驱使我们重新审视装置原理,及时改造问题设备。最终,团队齐心努力,甲硫醇投料成功,气味控制超乎预期,实现现场零气味!

蛋氨酸项目的成功,不仅让我和团队“战友”获得了历练和成长,也为新和成摸索出了一套可复制传承的大化工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了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蛋氨酸生产线。产品突破了国外卡脖子技术,对提升民族品牌竞争力及下游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有志者事“竞成”

照片说明:挖机在夕阳中“晃水”

投 稿 人 :张永松 山东产业园工程部经理助理兼工程二科科长

2017年4月,山东产业园营养品项目开始盐田吹填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周边没有成型的路,没有办公和吃饭的地方,甚至连个遮风躲雨的地方也难以找到。员工们每天在盐田埂上劳作,累了只能在草席上稍歇,用餐需要到2公里外的板面摊吃面……坚持了三个月后,在公司领导的努力协调下,我们有了工程车“366”(车牌号鲁G366CL),有了办公房“四合院”(盐田用房),有了就餐点“光大厅”(附近光大国际员工餐厅)。

转眼8月份,盐田吹填工作顺利完成,但新的挑战随即而来。10月要举行奠基仪式,但连续的汛期使得吹填地块遍布泥水,工人和机械进场屡次陷坑不能自拔,强夯工程一度停滞。“你们这相当于在水里建设工厂。”绿色化工园的领导孙庆德主任说。面对千余亩无法强夯的工地和仅剩的两个月工期,我们倍感压力、一筹莫展,许丽华老师鼓励我们“方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便迎难而上到处找资源、寻方法,最后我们按照“沉土排水固化”的方法试行,效果明显可靠,但挖机施工效率太低,我们又摸索出挖机“晃水”、宽履带推土机配合“碾水”的新方案,大大提高了效率,保障了项目进度。

回首往事,苦尽甘来。面对挑战,无论是个人进步还是企业壮大,只要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并持之以恒,目标一定会实现。后来366数字也成了我的幸运数字,成了我每次买彩票必买的3D号,借此寄托对公司和个人的美好祝愿。

向先进学习,从而成为先进

物品说明:2019年东洋纺赠送的日本富士山图

投 稿 人 :陈青军 新材料事业部副总经理

2019年10月10日,在总部一楼会议室,日本东洋纺跟公司签署了PPS纤维制造技术合作协议。会后,日方田保本部长向公司赠送了一幅富士山图,寓意着双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愿景。每次看到这幅图,我就会想起公司提倡的开放学习的理念——要敢于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合作方式,向先进学习,跟先进合作,从而成为先进。

东洋纺是日本领先的纺织品制造商,自1882年成立以来,已积累了35年以上的PPS纤维生产经验,精通多种技术规格,其Procon品牌更是享誉全球。相较之下,新和成在PPS纤维领域起步较晚,面临品牌知名度低、产品规格单一和技术瓶颈等问题。为求突破,公司经营层提出与东洋纺在PPS纤维上展开合作。东洋纺多年的纺织经验,能够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产品品质。而新和成稳定、高品质的PPS树脂原料,也能助力东洋纺纺丝纤维产业的壮大。

2018年我刚加入新材料团队,在周贵阳老师的带领下,有幸参与了与东洋纺的洽谈合作。历时一年半的交流磋商,有把酒言欢的畅快时刻,也有面红耳赤的争论,最终双方达成了合作共识,实现了优势互补、双赢共利。自合作以来,我公司在PPS纤维生产上取得显著进步,现已成为全球PPS纤维的主要生产商之一,品牌也逐渐获得全球客户的认可。

团结,“疫”往无前

照片说明:2020年疫情期间车间睡铺

投 稿 人 :赵海侠 黑龙江基地党群科科长

每当我看见这些照片时,抗击新冠疫情那段时光就如同电影般在眼前一幕幕放映,测核酸、量体温、搬物资、打地铺、转运隔离…...历历在目、刻骨铭心。这些照片,是对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着很多我们在抗击疫情期间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瞬间。

疫情期间,绥化市政府曾四度“封城”,最长一次近30天。在“封闭式管理”期间,经公司与多方政府沟通,班车最终获准在规定时段通行。大家连续40多天起早贪黑,尽可能保障正常生产。最艰难时,大家吃住都在公司,用拖板铺床,在储物间打地铺。我们还自发组成志愿队,负责核酸检测、物资搬运……

在严峻的疫情挑战下,正是这份坚不可摧的团结与韧性,支撑我们平稳渡过了疫情的重重难关,确保了企业的稳定生产。这份精神不仅是对新和成30多年来坚韧不拔优良传统的继承,更预示着未来我们将凭借这份团结与斗志,继续奋勇前行,不惧任何挑战。

时光里的老物件,

让光阴的故事有了回响,

让流失的时光有了刻度。

这些老物件见证了我们的飞速发展,承载着职工的记忆与情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站在新的起点,新和成人将继续秉承这份文化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书写新和成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