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动态血糖仪到底准不准?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三诺Sinocare

我们知道,一旦患上尿病,定期进行监测血糖是必不可少的。指尖血糖监测是大多数糖友熟知且常用的血糖管理手段。但是!这扎下去的可是十指连心的手指呀,带来感染风险不说,糖友们还需每天按时手动去监测血糖。

三诺爱看动态血糖仪由葡萄糖传感器、信号发射器、“爱看健康”APP3个部分组成,可实时监测人体血糖数据,从而解决了“不扎手指+持续监测血糖”这个“两难全”的问题。

又有人开始说了,道理我都懂,动态血糖仪到底准不准呢?

想必这才是糖友们最大的担忧吧?好啦,秉承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求知精神,诺诺今天继续为大家答疑解惑~

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或可更好反映人体血糖控制情况

指尖血糖测的是手指上毛细血管的葡萄糖水平,与之不同的是,三诺爱看动态血糖仪通过一条植入皮下5毫米的无菌、纤细柔软的纤维传感器,来持续监测人体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水平

组织间液为人体细胞外液中除血浆之外的体液部分,约占成年人体重的15%。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组织间液能迅速和毛细血管血液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血液中葡萄糖通过浓度差易化扩散进入组织间液,并与大多数细胞内进行代谢,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可再返回到血浆中。

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当人体血糖相对较平稳时,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与血液葡萄糖浓度较为接近。但如果在血糖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与血液葡萄糖浓度的平衡会被打破,两者间再次平衡需要一定时间一般来说,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会滞后血液葡萄糖浓度4~10 min。

也有研究认为在一些状态下,如低血糖时,组织间液变化先于血液变化[1]。因此,在低血糖发生时,比起液葡萄糖,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可更为及时地发现低血糖事件;而在低血糖恢复时,血糖已经升高,但组织细胞所处环境仍为低糖状态。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可避免因低估低血糖所造成的损害[2]

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组织细胞摄取及利用葡萄糖障碍或异常葡萄糖输出,造成组织间液内葡萄糖积聚,进而促使血糖升高。这样看来,组织间液可以说是机体利用葡萄糖以及异常血糖对组织细胞造成损害的“第一现场”,所以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更能反映细胞的糖代谢情况因此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监测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具临床指导意义[3]三诺爱看动态血糖仪的葡萄糖感器含有对葡萄糖非常敏感的试剂,可持续检测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从而更精准地监测糖代谢的变化以及血糖波动情况。

MARD值为8.71%,误差小、准确性高!

三诺爱看动态血糖仪经过了多中心临床试验,其准确性结果可以先看下面这张图

图中专业数据先不用看,重点关注MARD值!

MARD值是用来衡量动态血糖仪测量的血糖值与实际血糖值之间的误差大小的。MARD越小,说明动态血糖仪测量的误差越小,准确性越高。一般来说,MARD值<10%的动态血糖仪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4]三诺iCan动态血糖仪的MARD值为8.71%,符合体系标准,准确性高。

第三代传感器技术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能

三诺iCan动态血糖仪的第三代传感器技术依靠植入到皮下的传感器通过酶的电化学反应,将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转化成可以检测的电信号。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发射器的算法处理,将电信号转化为葡萄糖浓度,通过蓝牙传输并显示在“康”APP中,形成葡萄糖监测图谱。

相较于前两代依赖氧化还原剂作为电子传递介质的传感器,三诺iCan动态血糖仪是个无需氧化还原介体、直接实现电子转移的动态血糖仪产品,其第三代传感器主要通过修饰葡萄糖氧化酶直接传递,不易受外界杂质以及氧气干扰,稳定性和准确性也会更高。

三诺iCan动态血糖仪的第三代传感技术

国内外多项指南共识表明,动态血糖监测能使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前不久落幕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了2023年版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5](以下称“诊疗标准”)。最新版的诊疗标准将动态血糖监测首次纳入以糖尿病患者为中心的血糖管理决策环。换句话说,在血糖管理中,动态血糖监测的地位和糖友们日常所用的指尖血糖监测是一样的,动态血糖监测可作为有效的血糖管理手段。

美国内分泌临床医师协会(AACE)与美国内分泌学院(ACE)联合发布的《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6],也明确指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以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我国最新发布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 》[7],也肯定了动态血糖监测的作用:可以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检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能更好地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趋势和特点,有助于血糖控制。

参考文献:

[1]SternbergF,MeyerhoffC,MennelFJ, et al. Does fall in tissue glucose precede fall in blood glucose?[J]. Diabetologia, 1996, 39(5):609-612.

[2]唐峻岭, 董璐, 王煜非. 持续与无创葡萄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 (11): 914-9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9.11.004

[3]戴冬君, 周健. 组织间液葡萄糖监测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J] . 中华医学杂志,2018,98 (40): 3296-3298.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40.017.

[4]Heinemann L,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20 Jan;14(1):135-150.

[5]ADA.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 1): S5-S291.

[6]Blevins TC, Bode BW, Garg SK, Grunberger G, Hirsch IB, Jovanovič L, Nardacci E, Orzeck EA, Roberts VL, Tamborlane WV; AAC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ask Force; Rothermel C.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Consensus Panel on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Endocr Pract. 2010 Sep-Oct;16(5):730-45. doi: 10.4158/EP.16.5.730.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10) : 936-948.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10810-0043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