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流动性宽松能否托起创新药下一轮行情? | 投资观察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研发客

资本寒冬在延续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港交所成功摘“B”公司的投资希望。

四月以来,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依旧未能打破连续的沉闷,共完成了35起融资交易。尽管交易数量没有明显增长,但是与一季度相比,出现了更多C/D轮的融资。

“AI+biotech”一级市场受宠

跑在mRNA赛道上的斯微生物,最近获得了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除了加快肿瘤治疗疫苗及传染病疫苗管线的开发之外,这笔融资也将用于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设计优化等技术。

研发客留意到,斯微生物在AI应用于mRNA领域有所发力。公司与百度研究院开展合作,通过AI算法LinearDesign优化mRNA序列,以提高mRNA的稳定性和表达水平。

今年5月,斯微生物和百度合作发表Nature论文,题为Algorithm for Optimized mRNA Design Improves Stability and Immunogenicity。不难发现,斯微生物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和进展,赢得了投资机构此轮融资支持。

同样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创新药物研发的药物牧场,也在5月完成了2700万美元的C轮首批融资。由数字医疗产业基金YD Capital领投,嘉善国投和贝达基金跟投。

药物牧场利用IDInVivo平台,结合遗传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多个先天免疫新靶点,开发针对乙肝、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创新疗法。目前,药物牧场的管线中,针对乙肝和肝癌适应症的DF-006跑在最前面。

此外,利用AI+合成生物学的智峪生科也在近期完成了超亿元融资。可以说,AI与biotech的结合,已成为当下一级市场投资的新热点。

而处在C/D轮阶段的公司,距离IPO只剩临门一脚。眼下,正是港股至暗时刻,二级市场估值不太理想,确实不是上市的好时机。通过一级市场融资的支持,谋求下一个上市机会是更好的选择。

摘“B”后投资价值显现

今年以来,港股生物科技公司整体表现令人唏嘘。截至5月31日,恒生指数下跌9.49%,而中华香港生物科技指数跌幅达19.38%。当然,不少在港上市公司因为产品成功实现商业化而摘“B”,让仍在坚持投资创新药公司的投资者看到希望。

根据港交所规定,通过“18A”上市的药企在满足年收入大于5亿港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的条件后,可申请移除“B”标志。

在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两款产品实现商业化的助力之下,6月6日,荣昌生物宣布,已获得港交所批准,将于近日正式将“B”标记从股票代码中移除。

据荣昌生物近期发布的2023年一季报和2022年财报显示:2023Q1实现收入1.68 亿元;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72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17 亿元;2022 年研发费用9.82亿元、销售费用4.41亿元、管理费用2.66 亿元。

五月,诺诚健华和思路迪医药也先后摘“B”成功。

诺诚健华公布的2023年一季报显示,得益于奥布替尼纳入医保后顺利商业化落地的快速放量,公司实现收入1.89亿元,同比上涨58.99%,奥布替尼收入约1.51亿元上涨43.02%。而在稍早公布的2022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022年达到约6.25亿元,奥布替尼收入达到5.66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163.6%,公司现金和现金等价物2022年年底增至90.56亿元,同比上涨37.4%。

当然,摘“B”并不代表盈利,诺诚健华一季度净利润仍然亏损1240.65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亏损1747.44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01元。不过,根据奥布替尼收入增速预计,今年实现盈利将是大概率事件。

诺诚健华隐忧也一直存在:奥布替尼海外拓展并不顺利。研发客通过公司了解到,未来仍然会继续寻找奥布替尼新的合作伙伴,并且也正在推进奥布替尼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多个自免领域适应症的研发。

思路迪医药的摘“B”得益于首款产品恩维达的商业化。2022年的业绩数据显示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841.6%,达5.67亿元;毛利润同比大幅增长838.1%,达5.25亿元;毛利率为92.6%,销售及市场营销费用同比增长735%,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及摊余成本计量之金融资产9.42亿元。

除上述公司外,2023年以来,已有多家港股18A创新药公司从股票代码中摘除“B”标记。4月,博安生物基于两款产品的商业化贡献,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5.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5%,正式从其股票代码中移除“B”标记。3月,康方生物宣布,正式将“B”标记从股票代码中移除。该公司2022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全年产品销售总额创新高,达到11.04亿元,同比大增422%。

截至目前,共有12家港股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成功摘“B”。企业在收入、市值等方面达到港交所要求的更高标准,是对创新药公司产品研发管线、商业化能力等方面投资前景的认可。

对于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的未来表现,研发客最近采访了中欧基金港股基金经理罗佳明。他给出了积极的预期。

罗佳明表示,国内的一批生物创新药公司,在2018~2020年获得一级市场的PE 投资,又通过18A的特殊上市通道获得发展资金。到现在已经过去四五年,当年被给予厚望的新品研发管线已经逐渐转化成研发的成果,会在未来一到两年内陆续上市兑现商业化前景,这将是创新药企的基本面利好。与此同时,随着美元利率不再上行,美元流动性宽松,也将有利于前沿生物创新药领域投资融资景气度。

编辑 | 姚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