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科创板成色遭遇坊间三连击 美股中概股科创成色如何?

新浪财经

关注

科创板“成色”遭遇坊间三连击!美股中概股科创成色如何?4个意想不到

来源:券商中国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鲍勃·迪伦

关于科创板申报企业的“科创成色”,坊间有代表性的三连击:

第一击:美股培育了苹果、亚马逊、脸书、谷歌、网飞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公司。

第二击: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本土高科技公司,远走海外市场。

第三击:你看现在科创板的申报公司,听都没听说过。

没搞科创板时,只看到美股好,中企跑;搞科创板时,只看到明星企业少。

从而得出结论:科创板申报企业“科创成色”少。

作为科创板“杠精”,科创板研讨组拉出了近5年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数据,不为别的,就看看美股中概股的“科创成色”高不高。

特别说明:选择中概股的原因有两点:

1.与科创板申报企业一样,都是本土企业,土壤就是这片土壤。

2.美股审核经验丰富,市场约束强,想必相应中概股都是“科创成色”较高的。

观感1:美股中概“科创成色”也不怎么样

股市应该刻画实体经济,包容性不够会导致这种刻画不准确,所以,普遍认为对实体经济科技特征的刻画,美股中概股要强于本土市场。从早期的新浪网易搜狐,到后来的阿里京东,也确实体现了这个过程。

同时,实体的“科创成色”也决定上市公司的“科创成色”。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科创企业正在爬坡迈坎关键期,跟跑和并跑的科创企业相对较多,领跑的科创企业相对较少。设立科创板就是为了支持科创企业爬坡迈坎,加速跟跑、并跑到领跑。所以科创板不是成功企业的“展示板”,而是基于现实的“赋能板”。

这一点,在美股中概股市场上也有充分体现。可见,不管在哪个市场上市,实体经济的“科创成色”才是决定因素,这一点,咱必须实事求是。

根据wind数据,近5年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共114家,其中“多元金融”37家占比最高,为32.46%;“软件与服务”22家占比19.30%;“消费者服务”15家占比13.16%;“零售业”10家占比8.77%;“生物医药”6家占比5.26%。

如果你觉得美股中概股并没有明显的“科创”标签的话,那么我们以普遍认为科创板对标的对象纳斯达克中概股为例,重新进行统计,结果也差球不多,软件与服务和生物医药占比只有微小提升:

而科创板呢?因为明确了“科创”定位,科创板申报企业的行业画风是这样的:

这一节稍微结论一下:

1.从面上看,美股中概股的“科创成色”并没有高于科创板,哪怕是科创板要对标的纳斯达克;

2.至于原因么,个人认为应该还是反映了中国经济、科创企业和创投热点的现实情况。以美股为例,“多元金融”占比最高,确实是过去几年金融科技创新(至于创新的真伪就不详细讨论了)和创投资金活跃于这个领域的体现;

3.如果行业特征是体现“科创成色”的角度之一,那么科创板反而更加聚焦——这一点你可能不同意,下面我们会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来说明。

观感2:美股中概“硬科技”也不怎么样

认为行业无法充分体现“科创成色”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

百世集团行业分类是“运输”,通常的认知中,这是一家快递公司。但只要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百世集团在美股的主要概念是“供应链”或“新零售”,意图通过大数据提高库存转化率,提高商品从企业到商超或消费者的分发效率——这让它增加了科技色彩。

随着科技发展和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传统的行业分类越来越无法体现“科创成色”了。这导致我们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认识,也在急速变化。

比如:优信二手车算不算科创企业?拼多多呢?

既然急速变化,就不要着急“统一认识”,就不要着急下结论,这是实践告诉我们的道理。

还有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是,既然“科技创新”不好定论,那么只要把握一个原则:“模式创新”不算真正的科创,“硬科技”才是真正的科创。

我们还用美股市场来检验一下,近5年有没有“硬科技”中概股的表现,随便问几个问题:

蔚来汽车算硬科技吗?那么同行业的小牛电动呢?

迅雷应该算血统较纯的科技企业吧,“硬科技”含量如何?那么同属于“软件与服务”行业的陌陌是“模式创新”还是“硬科技”?同行还有哔哩哔哩、虎牙直播,它们是“模式创新”还是“硬科技”?

腾讯音乐算“硬科技”吗?

这些问题我们都回答不了,这些思考我们都回避不了。

看着这个100多家企业的名单,我们觉得,它们都有科技含量(现代企业嘛),但是否属于“硬科技”,我们没把握确定,是否属于“模式创新”,倒大概率能确定。

结论一下吧:

1. 本土科创企业最喜欢去的美股市场,也找不到什么所谓的“硬科技”中概股公司,反而是“模式创新”居多。

2. 如果你紧盯着微软亚马逊苹果谷歌脸书思科辉瑞英特尔波音甲骨文奈飞PAYPAL,那你一定是没看到了其余4875家上市公司。

3. “硬科技”是大家都想要的,但金字塔尖站不了几个人。

观感3:美股中概也大多“泯然众人”

键盘党还有一个执念,就是以“听没听说过”,即知名度来检验申报企业质量。

这有一定道理,知名度是市场接受度的一个侧面,如果市场接受,一家企业就有长大变强的可能。

就拿纳斯达克近5年的中概股为样本,我们主观一把,看看听说过的有多少,没听说过的有多少:

听说过的:老虎证券、富途证券、360金融、云米科技、拼多多、优信、小牛电动、趣头条、爱奇艺、哔哩哔哩、陌陌、迅雷。

没听说过的:有70家。看起来名头很大的,“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这是哪家公司?“中国贷款”,这又是何方神圣?“团车”和“开心汽车”是干什么的?“爱点击”和“魔线”又是干什么的?

结论简单:

1. 美股中概股里,知名度较高的不少。因为“模式创新”多嘛,搞模式必然要求加大市场宣传,所以知名度高是正常现象。

2. 美股中概股里,泯然众人更多。考虑到“模式创新”多,这些“众人”如此不知名,就不太明白了。

3. 我们觉得原因在于自己孤陋寡闻。

观感4:美股中概市场表现分化

刨除没有上市以来涨幅数据的,近5年美股上市的103只中概股中,61只负收益,1只0收益,41只正收益。收益区间分布是这样的:

不好直接比较中美发行审核的宽松度,美股包容性高,但也有来自市场的严苛约束。可以看到,上市后跌幅超过50%的中概股占比高达31%,这个买者自负的市场是凶险的,这个自主决策的市场也是蕴含希望的,这是一体两面。

结论:

1.“路人股”常有而阿里腾讯不常有。正是千万“路人股”扎根,才成就了明星股向上生长。这是由经济规律和概率分布决定的。

2.可能性与风险是一对双胞胎,包容孕育希望,也蕴藏风险。

言而总之,作为本土科技股的活跃上市地,美股中概股板块反映出,脱离实体经济和科创企业现实,抽象地讨论“科创成色”,是非常奢侈的清谈。“硬科技”是个好东西,但它实在太过稀缺。FAANG和BATJ固然高高在上,但“月亮之下”却是千万“路人股”升腾的烟火气息;天地之间,委实是市场残酷的选择过程。

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2018年5月23日发表网志提及《如何迎接生物科技新秀》,提到“一个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资本市场不能仅是锦上添花,更应该考虑雪中送炭”,“监管的焦点只能体现在严格的信息披露上。这样一来,一定会有一些高风险公司过关入市,这是国际资本市场不可回避的发展道路”。

试想,如果拼多多选择在科创板发行上市(并非说拼多多风险高,只是说争议大),将会面对怎样的社会舆论?而在科创板和纳斯达克之间,又隔着多少个拼多多?

答案,我的朋友,还在风中飘荡。

现在,还是让我们认清现实、接受现实,勇敢地上路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