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李大霄遭监管约谈 这并非首个因"金句"惹争议的首席

新浪财经

关注

来源: 券业观察

来源 |  券业观察

券商行业“明星”很多,然而名气盖过所在机构的屈指可数,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便是其中一个。因频频点评A股行情走势,且造出诸多市场神观点,爆红网络和资本市场。

近日,李大霄却因为自己在社交平台的一些市场点评遭到监管谈话。事实上,李大霄并非第一个因点评股市而惹出争议的券商首席,如去年的“镰刀论”……

1

李大霄被约谈

3月21日,网上流传出一份深圳证监局约谈李大霄的监管文件图片,瞬间引起舆论关注。

网传图片显示,经查,英大证券李大霄通过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公开发表的部分证券市场投资分析意见,未能提供研究报告依据,未能充分遵循客观、专业、审慎原则,以音频形式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未载明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说明、署名人员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等事项。上述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要求李大霄于2020年3月20日到深圳证监局接受监管谈话

尽管盖有红戳,但在证监会、深圳证监局官网并未找到相关监管文件,因此不少网友质疑网传信息的真实性。

券业观察也第一时间联系了李大霄,但截至今日发稿并未收到回复。李大霄朋友圈存在的最新一条动态仍停留在2016年11月,转发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章,并配有文字“路遥知马力……”。

不过,在随后财新网发布的一则报道中,标题直接称“李大霄被深圳证监局约谈”。

券商中国也发文表示,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网传文件截图内容属实,但并不知道是从何途径流出。根据业内不成文规定,证监系统在处理针对个人的处罚信息时,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并不一定都会在证监系统网站进行公开。

2

“成败”皆因金句

近来,几乎每个交易日收盘当天,李大霄都会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一条语音点评。而在3月20日(周五,也是被约谈当天),李大霄却少见的缺席了。次日上午才推送了对3月20日的股市点评。

此外,从3月18日开始,李大霄微信公号推文,音频下方还注明了自己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执业证书编号。在此前的推文中并没有注明执业编号。

这一点与网传监管文件中提到的“以音频形式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未载明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说明、署名人员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相呼应。

李大霄,可谓是券业最具话题性的首席之一,A股顶流网红,其在新浪微博上有577万粉丝,粉丝数量甚至碾压不少三线外的明星。有众多追随者,亦有不少质疑声,甚至辱骂声。在前不久的一次专访中,李大霄直言“每个被骂的人心都会滴血,但我依然唱多”。

公开资料显示,1980年前后,李大霄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电机学。虽然学历背景和股市相差较远,但李大霄因工作关系接触到证券行业,并成为A股早期投资者。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1997年,工科背景的李大霄进入东莞证券,曾任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东莞市证券研究会秘书长。2007年11月,上证指数创下6124点的历史新高。这个节骨眼上,李大霄在《中国证券报》发表《A股长期估值顶部可能已经形成》一文。几个月后,李大霄便从东莞证券离职,当时业内纷纷猜测是因为李大霄的“唱空”引起的。

告别东莞证券后,李大霄投入了英大证券的怀抱,成为英大证券的研究所所长(券商中国报道称现已不再担任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且很快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新高度。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股市遭到重创。2009年2月,A股徘徊在2000点。彼时,李大霄发布《A股市场融冰之旅已经启程》一文,认为“A股市场稳定的基础已经形成”,到了历史低位,并称“虽然在2008年股票曾经给投资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也许2009年,股票会带来希望”。

李大霄一战成名,被很多股民奉为“股神”。此后,便频频在点评股市时爆出金句和股市新概念,“炒股跟着国家走吃喝啥都有”、“做好人,买好股,得好报”、“婴儿底”、“儿童底”、“少年底”、“钻石底”、“地球顶”……只是不少金句、预测频频与A股走势相反,李大霄又一步步走下神坛。

今年2月份,李大霄多次在微博称A股将告别3000点。然而,2月27日当天就没有守住,第二天直接跳空低开。近来,随着其它国家疫情的爆发以及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全球股市受到冲击,对A股也造成不小影响。

3

社交平台言行会成为下一个监管重点吗

因社交平台言行惹出争议的券商分析师,李大霄并非首个。

大家还记得2019年科创板正值火热之时吗?国信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程某因在微信发表了一些关于科创板的点评,被国信证券予以通报批评,扣发一个季度绩效奖金。

今年1月份前后,方正证券(601901.SH)的分析师在客户微信群发布了一份未经公司合规审查的某上市公司研报被监管部门约谈。此外,方正证券也跟着吃了警示函。

资本市场某种程度也是一个信息场,不经意的一个信息可能影响的是千万级资金。作为业内知名专业人士,掌握一定的行业话语权,也被默认为具有权威性,在公开场合,尤其与资本市场有关时,确实应该谨言慎行。

券商从业人员社交平台言行会成为下一个监管重点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