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医疗器械万亿市场:谁能扛起PK全球巨头大旗?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原标题:医疗器械万亿市场:谁能扛起PK全球巨头大旗? 来源:德林社

生命,就是一场时间与技术的赛跑。

在11月10日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美时医疗、医科达、欧姆龙云集上海,纷纷展示了自己先进的产品,从“人工胰腺”到全球首台婴儿专用磁共振系统、高场强磁共振放疗系统Elekta Unity、新款温热低频治疗仪等等。

全球医疗器械巨头在展示黑科技的同时,也在瞄准中国的巨大医疗器械市场。据测算,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超53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的年复合增速仍将超过15%,2024年将达到1.23万亿元规模。而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2.8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预计2024年将达到4.2万亿元,复合增速约为5.6%。

作为全球一哥,美敦力2018年营收已经达到2135亿元人民币,市值10241亿元人民币。对于全球投资者和中国投资者而言,不禁会有一个疑问,未来谁能扛起中国医疗器械的大旗,既在中国市场与全球巨头一较高下,将命运掌控自己手里面;又能借力中国市场而技术超越在全球市场上与巨头们一较高下,代表中国拯救世界?

是冀望“医疗界华为”迈瑞医疗的继续崛起?还是“医药一哥”恒瑞医药的跨界作战?抑或是有着“医疗界富士康”的药明康德突然杀出?

万亿国际PK赛:差距与空间

在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从来都不是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一开始就是一场国际化的PK赛。

观察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我们会发现医学影像、体外诊断、低值耗材、心血管设备植入物、骨科器械、医疗、急救ICU、肾内等七大类份额分别占据16%、14%、13%、6%、6%、5%、4%、4%的市场份额,累计占据68%的市场份额。

而中高端医疗器械中,CT机、超声波仪器、检测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中高档监视仪、高档生理记录仪等进口比例占据了80%-90%,处于基本进口状态。同时,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高端产品占比25%,中低端产品占比75%;而国际上这两项分别占比为55%和45%。这意味着,随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提升和延展,国际巨头占据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还将扩大。

如今,现在在医疗器械领域也仅有迈瑞医疗、鱼跃医疗等少数本土企业能参与竞争PK。

毫无疑问,全球范围来看,坐在嘉宾席的企业主要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坐在观众席的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2016年,全球前十大医疗器械公司占据37%的市场份额,前三十占据63%的市场份额。

无论是前十还是前三十,目前还没有中国企业的身影。庞大的中国市场,尤其是高端设备领域,能够上台演讲的依旧还是那些外资巨头,比如美敦力、强生、雅培、GPS组合(GE、飞利浦、西门子)等等。

短期来看,外资巨头在全球的统治力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10月份,国外权威的医疗器械第三方网站massdevice发布了《2019年全球医疗器械100强》,美敦力以305亿美元销售额居首,强生、飞利浦、GE医疗、费森尤斯医疗、西门子医疗、嘉德诺、丹纳赫、史赛克等12强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也许是刚在A股上市一年的缘故,迈瑞医疗并未纳入评价,但如果以营收来看,其将排入全球50强位列43名的行列。但可以想象,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与全球巨头的差距,抑或是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医疗器械这个万亿深海中,大船和小帆并行,谁能找到One Piece还不一定,就像美国有苹果、脸书,中国有华为、腾讯,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也可以说声“真香”。

河东河西的转变,或许都用不到三十年。

当然,外国投资者更懂得“药不能停”的道理,于是外资巨头们在二级市场上走出了茅台的味道。

大鱼吃小鱼:无并购,不巨头

中国有句老话: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这告诉我们找准赛道和善借东风的重要性。本土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借政策东风跑步前进,在更为熟悉的中国市场,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比外来和尚更会念经。

鼓励国产医疗器械的相关政策,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过去几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以20%的增速扩大。其中,2010年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2013年超过2000亿元,2019年的市场规模约为6450亿元。目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从全球来看,美国医疗器械市场占据40%的份额,以2100亿美元(14739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居首,未来几年的增长率约在5%。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数据,国内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为15-20%,在2021-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从增速上看,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远超全球平均和美国,从与药品市场规模(2017年)对比来看,发达国家达到1:1,全球平均水平0.7:1,国内市场为0.25:1,不难看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进口替代将成为医疗器械行业主旋律。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认为,国内医疗器械产业进入了“黄金十年”。

目前,国产医疗设备已有多项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了进口替代,比如植入性耗材中的心血管支架、心脏封堵器、人工脑膜、骨科植入物中的创伤类及脊柱类产品等;大中型医疗设备中的监护仪、DR等。

图片来源:兴证医药健康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研发,一个是并购。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前文也提到,科技实力是企业排行的硬指标。

打铁不仅需要自身硬,还需要烧一把红炉火!善用资本力量并购是快速抢占市场的最佳方式,同时,医疗器械行业产品业务延展性低,单一品类市场容量有限,部分细分领域更新周期较长,企业想要持续壮大,必须通过并购打开空间。

豪不夸张地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史,其实是一部研发并购史。

从研发角度,研发投入和企业发展呈现正相关。在2016年,国内医疗器械20强累计研发投入22.70亿元,占营收比例平均为4.51%。而当年,美敦力一家企业研发费用就有22亿美元,占营收比例7.7%。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从并购来看,行业巨头的发展和并购息息相关。比如2015年,美敦力499亿美元收购柯惠医疗,一跃成为世界第一。2017年,雅培250亿美元收购圣犹达,排名首次跃进世界前五。

回到国内市场,近年来,并购数量和金额都呈现增长态势。截至2018年,国内医疗器械企业1.7万家,其中90%以上是年营收三四千万的中小型企业。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6-2018年,国内并购案例数量由169起增加到205起,金额由76.78亿美元增加到108.93亿元。

图片来源:普华永道研报

综上,研发与并购是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壮大的必修课,谁能在这两个方面发挥优势,谁就可能成为国内市场最靓的仔,甚至成为全村的希望,挑战外资巨头。

医疗界华为:迈瑞的技术追赶与超越

如果要通过和外延式扩张来完成追赶的话,那意味着能与国际巨头PK的医疗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医疗资源和并购能力。

恒瑞医药被认为是“医药一哥”,创新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令其成为医药领域的茅台,市值超过4100亿元。但其并未显示出会将跨界作战进入医疗器械的信号的动作。

药明康德同在2018年上市,上市一年多股价一度飙涨,在经历一轮过山车之后创出新高,市值逾1600亿元。但药明康德争议颇大,在技术与代工上形成医药界“华为”与“富士康”的争议。当然,如果细看药明康德财报,居然未披露专利情况,而且即使是2018年研发费用也在4.37亿元,仅为迈瑞医疗的30%。

因此,与国际医疗巨头的PK赛只看坐看医疗器械垂直行业公司自身了。

目前,单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来看,马太效应凸显,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指的是营收百亿俱乐部的迈瑞医疗,多强指的是10亿俱乐部的新华医疗乐普医疗、润达医疗、鱼跃医疗、微创医疗等上市企业。

从业绩数据上,迈瑞在行业内是碾压般的存在。营收上,迈瑞医疗前三季度收入123.8亿元,几乎是第2-3名新华医疗、迪安诊断的总和,也是5-8名乐普医疗、鱼跃医疗等的总和。净利润方面,迈瑞医疗同样以36.71亿元居首,是2-5名乐普医疗、新华医疗等的总和。

图片来源:同花顺

突出的业绩数据离不开研发费用的投入。2015年至2017年,迈瑞研发支出都在10亿元左右,2018年更是高达14.2亿元,占营收比例超过10%,这一比例超越外资巨头平均值,更比国内同行高了一大截儿。

2018年,紧随迈瑞的新华医疗、乐普医疗、鱼跃医疗、蓝帆医疗研发费用分别是1.2亿元、3.8亿元、1.51亿元、1.3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是1.2%、6%、3.6%、4.9%。

研发费用的钱不白花,体现在专利成果上,截至上半年,迈瑞共申请专利4248件,授权超过2700件。根据发改委公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前50名名单,迈瑞是唯一一个上榜的医疗器械企业,一同上榜的还有华为、中石油、格力等。因此,迈瑞医疗也被誉为“医疗界华为”。

如果说专注研发让迈瑞快速壮大,那么并购就是让公司跑得更快。

2008-2014年,迈瑞在海内外通过并购控股Datascope、 Zonare等13家企业,帮助公司实现全球化布局与科研实力提升。比如并购的ZONARE,该公司属于高端放射领域致力于超声技术开发的领军企业,并购之后,公司进一步拓展美国市场,并在高品质影像产品领域全球领先。

在2018年报中,李西廷表示,未来迈瑞还将坚持内生增长与外延收购“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不变。对外投资收购的重点将优先包括先进技术、细分市场的高端布局、海外平台型能力建设等方面,与自主研发形成协同。

过去的事实告诉我们,迈瑞正紧跟外资巨头的成长脚步,并有同台竞技的能力。一方面,企业科研实力强,根基扎实,另一方面,具备极强的并购整合能力,招式灵活。不仅如此,在迈瑞的发展过程中,其平台型的特征正在慢慢显现。当一家企业能够赋能上下游,其价值和生命周期会更加长久。

目前,迈瑞的产品及解决方案覆盖中国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应用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一幕,中国医院里的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国产设备。

其中,迈瑞部分产品国内外建立领先优势,监护产品市场份额国内第一世界第三,除颤仪国内第一世界第四,麻醉机全球第三;在体外诊断工业领域,生化仪国内份额第三国产第一,血球分析国内第二国产第一。而迈瑞医疗不断通过技术迭代,将产品性能不逊色国际巨头之下,以巨头们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给患者带来福音。

未来十年,李西廷表示:希望迈瑞进入全球医疗器械供应商的前20名,用营收数据形容,大概是达到100亿美元。在2015年,标普旗下数据库列出的全球医疗器械百强排行中,迈瑞医疗位列世界医疗器械第43名,是前50名中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

大水养大鱼,未来的国内市场完全可以诞生一个比肩国际巨头的企业,这只大鱼是不是迈瑞?投资者早已给出了答案。截至11月14日,迈瑞股价报收198元,涨0.2%,总市值超2400亿元,继续稳坐“创业板市值一哥”宝座。

中国的万亿医疗器械“救命”大市场,需要迈瑞医疗这种科技创新企业扛起市场大旗,将中国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面,更需要技术超越与巨头们进行全球市场PK,将中国高端技术的高性价比带给世界。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