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天风宏观:细数当前经济中的7大错觉与真相

市场资讯
原标题:天风·宏观 | 经济中的几大错觉
来源:天风研究

错觉一:居民消费意愿不足。错觉二:居民收入修复缓慢。错觉三:居民有超额储蓄不花错觉四:制造业外流,中国出口份额持续回落。错觉五:美国经济与中国出口脱钩错觉六:中国经济是二次探底,急需出台刺激性政策。错觉七:地产决定经济,两者相互作用会出现螺旋式下跌。

错觉一:居民消费意愿不足
真相:居民消费意愿稳步修复
收入端的企稳、线下消费场景修复驱动居民消费意愿快速回升。比如居民出行意愿持续位于高位,8 月旅客周转量达到了 3165.8 亿人公里,大幅超过过去三年同期水平。同时,以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居民消费倾向——2 季度该项指标已经回升至 68%,与疫情前(2015-2019 年)的差距从 1 季度 4.5 个百分点收敛至 2.8 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意愿并不弱。


错觉二:居民收入修复缓慢
真相:收入增速超过了 GDP 增长
年初以来,受益于劳动参与率回升、居民失业率下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回升。上半年
农村外出务工人数 1.87 亿人,超过 2019 年同期水平,调查失业率也从年初的 5.5%震荡回落至 8 月的 5.2%。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6.5%,高于 5.4%的 GDP增速。




错觉三:居民有超额储蓄不花
真相:大多数居民或没有超额储蓄
存款高是居民不买房、不投资的结果。但存款高不意味着储蓄高,从储蓄角度来看,超额储蓄或主要集中于高收入群体,而中低收入居民因收入回落,支出刚性,可能不仅没有持有超额储蓄,反而超额消耗了一部分储蓄。(详见《超额储蓄能否转化成超额消费?》,2022.12.31)这也是造成今年居民部门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错觉四:制造业外流,中国出口份额持续回落
真相:企业走出去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出口结构变了,份额维持韧性
近年来市场一直担忧疫情期间中国出口份额的提高不可持续,出口份额会随着海外生产能力的修复、海外供应链体系重塑重新回落。但实际上,上半年中国出口份额继续维持韧性,企业走出去拉动了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



错觉五:美国经济与中国出口脱钩
真相:美国依旧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
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的比重从去年的 16.6%下滑至今年 1-7 月的 13.5%。但美国需求与中国出口之间依然存在正相关性。考虑直接和间接的出口份额后,美国仍然是中国出口最主要的拉动者。




错觉六:中国经济是二次探底,急需出台刺激性政策
真相:经济“N 形”复苏,内生动能被低估
二季度经济受地产中长期需求回落、一季度透支效应、主动信用收缩、企业加速去库等因素影响,GDP 两年复合增速明显回落。将长期问题短期化、短期问题长期化也引发了市场对经济落入衰退区间的担忧。

错觉七:地产决定经济,两者相互作用会出现螺旋式下跌
真相:经济决定地产,经济是因,地产是果,地产在寻找新的中枢
目前投资者对经济螺旋下跌的担忧核心来自地产。在房地产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后,虽然各项地产限制性政策在逐步放开,但政策实际效果一般,这进一步加重了投资者对中长期经济的担忧。国内地产并不是螺旋断崖下跌,而是向新稳态靠拢。按照我们此前的测算,在综合考虑了刚需、改善需求、更新需求、保障房供给、二手房供给等因素后,到 2025 年中国住宅的潜在需求中枢或在 10 亿平方米左右(详见《地产下行的尽头:多少亿平是终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需求测算》,2022.10.22)。2022 年中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回落 26.8 个百分点至 11.5 亿平方米,2023 年 1-8 月同比继续下滑 5.5%。我们预计 2023 年全年住宅销售面积或在 10.5 亿平方米左右。


地产风险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较低。从数据上看,或超过 90%的中国居民购房首付比例在 20%以上。今年虽然各地房价有所回落,但并未导致房地产成为“负资产”,所以居民的选择依旧是提前还贷,而不是断贷。同时,地产相关金融衍生品规模较小。

经济正在逐步“去地产化”,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在放缓。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出口修复不及预期,中长期地产中枢测算基于理论假设,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经济中的几大错觉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