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帏:政府对行业的过度保护干预是重大错误
新浪财经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周年院庆活动于3月12日至4月27日举行。“思想·引领”系列学术论坛之《激荡年代的产业变局与战略创新》于27日展开。图为清华经管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张帏在论坛做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帏:非常感谢陈劲老师为我做的引子。我今天的题目是全球创新战略与本地生态体系,今天在改PPT后变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探索与反思。
李克强总理刚刚去欧盟访问,实际上是对光伏双反的谈判,我从2009年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也是撞到了比较好的机遇。过去十几年中国光伏产业有三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一,中国光伏产业以前从来没有想像过是中国的贸易新兴产业,没有想到中国光伏产业会比较快的异军突起,并且抓住了德国2004年的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这是让大家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并且和原有的几个光伏产业强的国家比,我们在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另外一个现象,中国光伏产业出现了过度的投入与产能过剩,当然这就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也带来了双反的问题,以及本身企业内部的问题。
光伏产业从最早的原材料到多晶硅,单晶硅,硅片,最后到应用。这是电池产量在全球的比重,2000年我们几乎没有,红色的是中国的,2002年上了比较规模化的生产线,到2007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全世界第一,在全球比重有22.5%,到2008年增长到52%。创新创业战略系,用我们的理论想想,如果2000年前后,你是企业家,你会进入这个领域吗?当时什么情况呢?
第一,本国市场非常小,即使有这样的小市场也被当时主要的国有企业来占据。
第二,在全球市场基本被大型跨国企业占有,而且他们有很好的优势。
第三,中国本土非常缺乏光伏企业,原材料,生产设备的供应。光伏产业核心的东西是电磁,这需要很大的投资,再往前硅片,多晶硅的生产投资更大。但是组建非常容易。
还有一个是中国对光伏产业的商业化支持很小,尽管当时有光伏产业支持西部地区,希望给它提供电源。但是政府支持的很小。
我认为如果是你的话当时是不会进入这个领域的。光伏的需求占全球需求比重,2001年占0.3%,在2009年占到2.2%。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很早的,60年代就开始了,有2家硅材料生产商。80-90年的时候进口了7条生产线,到了2003年,其中四个国有光伏企业有2家基本上破产了,还有两家举步维艰。在2004年德国有一个光伏法修正案。在2004年有两个企业,一个是尚德一个是英利投资两家公司,解决了债务融资问题。
中国之前也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但是和国外相差很大。2004年是一个分解点,2004年之后市场比较明确以后,后来就是怎么挣钱,比如说一些人原来不做光伏,是做汽车的电池,还有做贴牌。
尚德尽管倒闭了,他有他成功的地方,有值得我们吸取经验的地方。尚德最初是通过全球创业公司得以创业,他的设备是进口拼凑的,而且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平。随着企业发展,它非常敏锐的判断到光伏产业在全世界来看,产能达到4亿多也会影响其它产业。随着市场慢慢起来,带这个过程中,它有非常大的动力推动本地化的运营。尚德2002年的收入基本上来自于国内的市场,2005年12月上市,创始人在2006年成为中国首富。
尚德成为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典范,生产方面,大规模,注重成本,灵活,中国本地制造。第二个方面是国际化,如何供应全球市场,后面有很多的国有企业也是通过它认证后向它学习的,而且它改进了生产设备。它是最早拿到海外VC投资,并在海外上市。它的很多人才成为新成立很多企业的共同创始人或创始人。由于尚德成功,以及德国市场的变化,最后看到PE开始快速进入,2004年之后有一个非常大的增加。中国2004年十大销售企业都在海外。先进入的引进人才很困难,后进的就可以很容易的引入有经验的人才。关于原材料,如果说2004年的时候,多晶硅产量几乎为零,到2007年,2008年的时候我们有明显的增长,尽管和世界上大企业相比还不多。
早期进入者和后进入者,后进入者更快更短的时间实现增长。我们的研究也对比了早期进入者和后期进入者的发展阶段的差别,早期的制度修改完善,后期更多的是技术完善。
我们也进一步对比了早期进入者和后期进入者创业者的特点,关键人才的招聘,初始市场的定位,生产技术的发展,2007-2008年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黄金时间。
在2010-2012年,美国有一个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有一个报告,他们成了中国光伏电池和美国光伏电池比有18%-30%的成本优势,这个优势并不包括工艺生产,物流等其它环节,可见中国在光伏领域的生产有成本的优势。中国光伏产业取得比较大得成功很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成本,一个是速度。成本很容易理解,速度方面,当时很多企业都是跨国公司,BP,这样大公司里有很多层级,反映比较慢,中国是创业企业,所以放映比较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本地的体系,快速反映市场,及时调整生产线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里我们也有工艺上的创新,在光伏产业中国有大量的创新,硅价格从2003年到2008年快速上涨,2003年每公斤3美元,到2008年是500美元,这个时候中国企业做大量的创新,这是有很多的微创新。
在这样的过程中,整个光伏成本大幅下降,应该说对终端客户来说是非常好的,当时中国企业高到欧盟双反的时候欧盟企业说不能对他们双反,这样会不利。后来金融危机以后欧盟和美国受不了了,他们的很多企业开始倒闭,所以有了后来的双反。
上面这个线是中国光伏,下面的是德国的。中国的光伏的增加量比德国的比较大,而且增速明显快。我们保持在快速的扩张,从快速成功一下子跌到深渊,很多企业停产停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支持,很多外煤说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是由于政府的支持。新兴产业非常常见的潮涌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一开始起来速度非常快。产能过剩里有几个层面,一个是企业的层面,还有产业层面的因素,比如光伏产品和一般的产品不一样,它的进入门槛相对比较低。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光伏产业基本上是都是2008年之后停业,很多是在2011年,2012年,政府这种干预,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很重大的错误,把新能源列为战略新兴产业,导致各方拼命投入。
政府为什么在产业出现危机的时候要去保护企业,比如说给财政补贴,我们认真分析了中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和其它国家的对比,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对比,我们也从多个角度,甚至包括文化的思路方面比较了两个阶段的分析。
政府行为和市场力量的关系,如果两者是互补的,在繁盛的时候有可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有活力的产业。如果是矛盾的时候对繁盛是一个阻碍,在衰退的时候是有力的竞争,但是不可持续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政府有很多行为,比如说离网的发电以及经济性及可靠性,制造方面从服务式的商业模式。从最初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光伏产业为什么没起来,为什么会在全世界里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俄罗斯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还处于过渡投资和严重产能过剩的阶段。
第一,中国光伏产业起来是主要是探索的结果。
第二,中国光伏产业或者企业通过全球创业和推动,实现了快速捕捉光伏产业增长的机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光伏产业产业极度过剩,根本的内在因素,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金融危机出现后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同时叠加了企业的战略研判,表现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海外市场的调整,本来有更长期的补贴,把产品补贴提前结束,所以很多企业拼命在补贴,增加安装,所以产生了短期的供不应求,这是对国外市场,国外政策环境不了解的结果。我们今天看到要更加充分的了解国外市场和国外政策的变化,避免战略性误判。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以下为提问环节:
提问:您是研究这个行业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觉得这个行业里有什么企业做的好的。
张帏:我是以光伏产业作为研究的,研究创业行动与速度环境互动演化。要说哪个有挣钱机会,咱们私下再交流。
提问:张老师,您估计未来3-5年内光伏的成本会下降到什么水平,我想对于刚才的问题有相关。
张帏:大家也非常关注,中国光伏产业里有很多研发机构,他们技术都不一样的,现在欧盟的技术已经有新的变化,去年参加研讨会的时候,从德国回来一个教授,他说为什么对中国光伏进行双反,现在中国的光伏成本太低了,使得他们的新技术还没有机会进入就死掉,所以要给他们的新技术腾出空间来。所以短期内还不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