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捐款超百亿港元 中国遍布逸夫楼
1970年,有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给电影大亨邵逸夫写信,希望他随缘行善。结果邵逸夫只寄来一张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不满意,邵的做法也贻笑大方。
普通市民喜欢打听顶级富豪的“八卦”,对于他们投身慈善的动机也很好奇。有媒体报道说,邵逸夫从“吝啬”走向“豪捐”,源于那次捐款500元招来的嘲笑,也有人说他是在胞兄去世后“顿悟”,感觉人活一世,与其没完没了地拼命赚钱,不如在生命健全时积德行善。邵逸夫有一句名言:“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故事归故事,众所皆知的是,这位大亨投身慈善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功成名就。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设立“邵逸夫基金会”,并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
邵氏大规模的捐赠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1986年,香港媒体排出当地十大财团,邵逸夫以33亿港元的资产名列第十位。
1987年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捐款。这一年他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
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遍布各地的“逸夫楼”,成为多少内地学子的集体回忆。据新华社消息,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
内地 捐47.5亿港元、建6013个项目
南都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
赠款项目,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方式,遍及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校覆盖大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及师范学校等,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等。
近年来,为配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邵逸夫基金重点支持了西部的大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建设。
“每当内地一些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时,邵逸夫先生都及时地向灾区慷慨捐赠,用于灾区中小学校舍的重建工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据新华社,邵逸夫还热心捐助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大地震灾民;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1990年,中国政府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2008年,邵逸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为了推动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颁奖礼于2004年举行,选出全世界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此后每年颁奖一次。
在2012年的“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25年庆祝活动”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香港 邵氏巨资捐给港中大
1987年,80岁的邵逸夫送给了自己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1月12日,香江冬日的阳光依旧灿烂,邵逸夫亲自来到身后仍是山包的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工地上,手持和泥工具,带着开怀的笑容,为自己亲自捐资并筹划了2年多的逸夫书院“添砖加瓦”。这一抹泥土和一堵砖墙虽然不大,但却让邵逸夫与港中大在时间的风化下,凝固了无比坚固的情缘。
此前,1985年5月,他捐款1.1亿港元并亲自担任港中大逸夫书院创办人。1987年1月12日,逸夫书院在校园建筑工地举行奠基礼,作为主礼嘉宾的书院创办人邵逸夫与时任署理港督钟逸杰爵士一起出席了典礼。
翻开邵逸夫这位慈善大家的履历,动辄上亿元的捐赠“四处开花”,但有一个领域,最为邵老所重视,那就是教育;有一个地方,留下来他深深的感情,那就是港中大。。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终身校董,及逸夫书院创办人,邵逸夫可谓和香港中文大学渊源颇深。与港中大结缘超过40载的他,早于1967年就出任港中大联合书院校董,其后任联合书院校董会主席及大学校董多年,并于1991年获委为联合书院名誉主席及永久校董,及于1992年获委为大学终身校董。
昨日在得知邵逸夫逝世的消息后,港中大校长沈祖尧也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赞扬邵博士对教研的支持及学子的关爱。沈祖尧说,“邵博士的辞世令香港失去了一位慈善家,但他的成就及对社会发展的不朽贡献,除鼓励了年轻一代外,也为大众树立回馈社会的榜样”。
而去年刚刚在深圳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也同样得到了邵逸夫的扶持及关注。2012年底,邵逸夫通过其基金会捐巨资匡助港中大于深圳的发展。其发言人向南都记者表示,这笔捐款是大学接获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首笔私人捐款,对港中大意义殊深。
邵逸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邵逸夫基金。早于20世纪80年代,他就投身于香港的慈善教育事业,从最初捐出1 .1亿港元为香港中文大学兴建逸夫书院开始至今,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当地高校内都有他资助的教育建筑。
广州 中大、暨大、华工都有逸夫楼
邵逸夫去世,也牵动着广东省内不少高校师生的心。许多学生表示,这位曾在省内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捐建有多所大楼的著名慈善家,其“人去楼还在”,并以“逸夫楼”永存在省内学子们的心中。
“从小就爱看T V B,没想到你还是一个大慈善家,你是伟大的。”“曾经在图中逸夫楼避过雨的人,(为您)点支蜡烛。”“给国内大学捐了不少楼,也是善事”。昨日,中山大学新浪官方微博配发了由邵逸夫捐资400多万港元参建的中大逸夫文化艺术中心的图片,以向邵逸夫致敬,这也引来了中大校内近千名学子的转发和悼念,不少学子纷纷发表评论,祈愿“六叔,一路走好”。
广州的另一高校暨南大学,校内也有一所由邵逸夫捐资1000万港元建设的邵逸夫体育馆。记者获悉,该馆于1989年10月奠基,1991年5月竣工,入口正门上方“邵逸夫体育馆”六个金色大字系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
昨日上午9时22分,暨南大学官方微博发出悼念邵逸夫先生的信息,暨大学生们纷纷表示默哀,“感谢你的逸夫馆”,有学生回忆,邵逸夫体育馆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考场,“曾经在这里参加过期中、期末考试的同学们,对这个大场面一定是记忆犹新。也从心里怀念着邵先生!”
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由邵逸夫出资近2000万港元捐建的大楼共有四座,分别是逸夫科学馆、逸夫工程馆、逸夫人文馆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逸夫楼。
邵逸夫与华工的缘分不止于此。记者从华工校方了解到,邵逸夫在生前曾多次派人到访华工,并多次捐资兴学,另外较少为世人所知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还曾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艺员培训中心,并将培训艺人输送到香港无线电视(T V B )工作,以帮助培养和吸收内地人才,培养出邵兵、张延、何美钿、黄小燕、蒋文瑞、卓凡、郑国霖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慈善捐款编年 捐款遍全球 主打大中华
19 7 0年:早年“吝啬”被嘲笑 捐赠一家养老院500港元,养老院随即退还给邵逸夫,邵逸夫因此被嘲笑。
1973年:首次郑重其事的捐赠 在香港设立邵氏基金会
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邵逸夫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
1983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 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
1985年:开始大举捐赠第一年
1985年1月(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捐赠1000万港元给中国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工程。
1986年:再次捐出1.2亿港元 其中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1000万港元给香港浸会大学,1000万港元给仁济医院。
1987年:开始集中向内地捐款 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
截至2012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有趣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他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而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全字。
1994年:捐资成立中国研究所 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镑,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1999年:向台湾捐2500万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灾民
2002年:创立“东方诺贝尔奖”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目前基金总额高达50亿港元。该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
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向汶川捐款1亿港元 5月15日,汶川大地震三天之后,捐款1亿港元
2009年:向台湾捐款1亿新台币 水灾关爱行动(台风莫拉克),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
2011年:捐出公司2 .59%的股权 邵逸夫退休之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
2013年:向雅安捐款1亿港元 4月22日,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他慈善为怀,身体力行了他自己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风尚中国、凤凰卫视、新华网、人民网)
延伸阅读 在香港,从富豪到平民慈善捐款是种文化
提起邵逸夫,内地许多高校学子的第一联想就是“逸夫楼”,而对于广州中山大学的学生来说,“英东体育馆”则与“逸夫楼”齐名。“英东体育馆”由爱国商人霍英东在上世纪80年代捐资3700万港元建成,现今是中山大学南校区学生的主要运动场地。
事实上,这只是霍英东慈善事业的一小部分。1984年,他宣布出资10亿港元,成立“霍英东基金会”。有报道称,霍英东在数十年里,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
更为人所熟识的,是华人首富李嘉诚于1980年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李超人”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并将个人1/3财富投入其中。李嘉诚基金会30周年时,已捐款超过百亿港元。当时李嘉诚说,未来十年基金会的捐款会多于前30年的总和。
2009年,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在北京发布“影响中华公益的60位慈善家”人物名单。霍英东、邵逸夫、李嘉诚等香港大亨榜上有名。
除了他们,靠地产建筑和酒店起家的香港商人余彭年,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14大慈善家”之一。2006年至2010年,他更是连续五次蝉联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几年来累计捐款62亿元,被誉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数年前,88岁的余彭年宣布将其名下剩余的所有资产,共计32亿元,全部放入“余彭年慈善基金会”。余彭年慈善基金会的资产价值达到82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超10亿美金的民间慈善基金会。
此外,还有香港烟草有限公司创办人何英杰,他在1983年创办“良友慈善基金会”,1994年成立何英杰基金会有限公司,捐出金额数以亿元计。1991年华东水灾,他曾捐款1亿港元予灾民。更多的香港富豪或实业家,比如李兆基、曾宪梓、庄世平,以慈善家的身份名扬海内外。
至于香港富豪捐助的方向,则主要是医疗、教育和赈灾。李嘉诚曾说过:“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30多年来,他独力支撑建立汕头大学,到2012年,李嘉诚基金会已向汕大实现捐款约42亿港元。
也有人认为,香港富豪的好善乐施,与香港慈善传统与氛围有关。香港的慈善团体有着悠久的历史。香港红十字会、东华三院和香港赛马会是三大慈善机构。其中最久远的东华三院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慈善机构已成为继特区政府、市场以外,第三股维持社会安定繁荣的强大力量。
此外,香港市民被誉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从香港街边的卖旗活动便可见一斑。”深圳慈善会秘书长房涛表示,每到周六香港的街道上,便可以见到一群年轻的义工,甚至是儿童向途人筹款。她说,香港去年人均慈善捐款超过700港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当高的水平。
统筹:南都记者庄树雄 采写:南都记者何薇 陈紫嫣 庄树雄 王睦广 葛倩 郑焕坚 高远 金可镂
通讯员孙宏志 卢庆雷 黄爱成 彭梅蕾 发自香港 北京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