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数CEO是独生子女,你信吗?

21世纪商业评论
这些天,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宣布开放,生育问题的讨论再次升温发酵。尽管政策还没落地生效,但不少单独夫妇们已经忙着构想育儿蓝图:生一还是生二?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就听见拥有一个4岁儿子的辣妈A无限羡慕起辣妈B可以名正言顺地抱“双孩”。抛开“单独二胎”的社会意义不说,仅就家庭而言,相比“独生”,似乎大多数中国夫妇都和辣妈A一样,更青睐于“二胎”。
最近,《南方都市报》和大粤网联合发起的一项生育意愿调查便显示:约3/4的网友想要生两个或以上的孩子,而不想生二胎的网友里,有八成是出于经济能力方面的考虑。与此同时,愿意生“二胎”的人群中,约3/4的网友认为“孩子一个人太孤单,将来兄弟姐妹可以互相照应”。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认知里,多子即是多福。但对现代人来说,希望生多一个孩子,往往是出于对孩子性格培养和成长环境塑造的考虑。说白了,就是人们普遍认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容易滋养自私、骄纵甚至孤僻的性情。多一个孩子,一来可分散父母的爱和注意力,二来能让小孩学会分享和彼此照顾,规避独生子女过于自我的“通病”。
然而,独生子女真有人们所说的那么糟糕吗?是否如“儿童心理学之父”施坦利·霍尔说的那样:“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生二胎是否就一定利于孩子的成长?
美国女记者劳伦·桑德勒(Lauren Sandler)显然就极不赞同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这种偏见和刻板印象。作为一名独生女,如今也是一位5岁女孩的妈妈,桑德勒笃信“独生子女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无论在领导力、成熟度、社交能力和受欢迎程度等多个方面,独生子女一样可以表现出色。
今年6月,桑德勒出版了新书《独一无二:独生子女的快乐与自由》。她花了三年时间搜集数据和案例,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试图为独生子女这一人群“辩白”。在书中,桑德勒畅谈独生子女的优势和好处。在她看来,独生子女其实不是人们描绘的那样:孤独、自私和难以适应社会。
桑德勒指出:独生子女并不比其他非独生子女孤僻或难以相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者曾对13000名年龄在11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人际交往中,独生子女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缺乏社交技能,他们同样会珍惜和培养友谊,甚至广结良友。在和同学、同事的相处中,独生子女学会了竞争和分享(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没有兄弟姐妹的空缺)。
此外,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表明,不论家庭经济水平如何,独生子女往往自尊心更强,其智商和取得成就也相对较高。社会学家朱迪斯·布莱克(Judith Blake)认为,这是由于独生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注和精神物质支持都相对较多。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近半数的CEO是独生子女或家中长子,而达芬奇、爱迪生、赖斯和泰格·伍兹等人则是独生子女能正常成长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有力佐证。
在看待独生子女的想法上,桑德勒和心理学家卡尔·皮特哈德特(Carl E. Pickhardt)可谓不谋而合。
皮特哈德特著有《独生子女的未来》一书,该书主要指导父母如何正确教育独生子女。在他看来,备受父母关注的独生子女其实更容易拥有积极的自我认知心态。“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他们不断地发展自我。”此外,由于经常和成人相处,他们的社交和口头表达等能力会更早地得到开发。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养育和期望以及实现自我,独生子女对成功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不过,在列举独生子女被忽略的诸多优势时,桑德勒也承认独生子女也有其难处。譬如,当面对年老的父母时,独生子女必须独当一面,这也是不少人想生二胎的重要原因之一。
桑德勒希望,她的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给那些只能生一个孩子或希望只要一个孩子的夫妇以信心——独生子女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糟,只要教育得当,他们一样可以自由、快乐,乃至收获成功。
那么,到底要不要生二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无对错或优劣之分。正如桑德勒所说,你应该“不被外界舆论牵着走,主动了解一些相关研究,但最重要的,还是聆听自己的内心,想想什么才是你真正渴望的自由、生活和家庭。”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