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蚊帐清朝的香

大众网-农村大众
清朝末年,驻法大使裕庚的女儿德菱进宫生活过一段日子。据她回忆说,每年立夏以后、秋分以前,紫禁城里的蚊子都是成群结队,到处咬人。旧社会卫生条件差,蚊子多不足为奇,奇怪的是,皇宫里居然不挂蚊帐,上至慈禧太后,下至宫女太监,大伙防蚊子的方法都一样:拉上门帘,钉上窗纱。门帘和窗纱虽然好使,却也不是百分百见效。慈禧老佛爷长得富态,血又多,理所当然成了蚊子的最爱,它们一有机会,就扑上去跟她亲热一番,恼得慈禧暴跳如雷。(参见《清宫二年记》卷下)
最初我以为,清朝人太笨,蚊帐在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出来,后来读到清代武侠小说《康熙侠义传》,里面描写某女侠的卧室:“顺前檐一张湘妃竹的床,上面支着蚊帐,靠着地下一张八仙桌,两边各有太师椅子。墙上挂着八条无双谱,一边有一幅对联。”才知道清朝是有蚊帐的,要不然,《康熙侠义传》不会这么写。
据传,网眼式的蚊帐是孙权夫人的发明。江东的夏天过于湿热,空气燥闷,孙权又爱流汗,常常夜里卷起紫绡帏帐以求进气透风。赵夫人为讨孙权欢心,苦思冥想后,将自己的发丝一根一根剖开,使发丝更细,再把发丝编结成网状,用一种“神胶”(据说是粘弓弩断弦用的胶,特有神效)把发网粘结起来,然后再裁剪成帷幔形状,做成了一顶网眼帏帐。
这种帷帐既通风又防蚊虫叮咬,孙权特别喜爱,睡觉的时候将帏帐放下,感觉清风习习凉爽无比。帏帐飘飘如烟气浮动,坐在帏帐之中看外面的景物若隐若现,犹如身临仙境一般。
此前的蚊帐都是用薄如纱的绡做成的,既不透风也不透气,睡在其中就像蒸笼一样闷热异常,有了赵夫人用发丝做的蚊帐,孙权便再也不用紫绡帐了。因此,孙权对赵夫人也情深意笃,非常宠爱,行军打仗也常将帏帐和赵夫人带在身边。时人称赵夫人的帏帐为“丝绝”。
至于清代皇宫为什么不用蚊帐,靠谱的解释有两种:第一,大伙嫌支蚊帐太麻烦,用蚊香代替了蚊帐;第二,宫里闲人多,皇帝皇后皇太后们认为用人赶蚊子就行了,用不着支蚊帐。
那时候有蚊香吗?当然有。清代北京文人圈流行一段谜语:“楮生满腹贮秕糠,野艾从兹不擅长。既有微云生气焰,全无利喙肆锋芒。解嘲权比梅花帐,谬奖居然龙脑香。昔日高邮如若此,露筋何至叹红妆?”谜底就是蚊香。(摘自《法制时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