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比亚迪深陷裁员风波 告别野蛮增长

中国青年报

关注

今年以来,比亚迪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从经销商退网风波到销量下滑,从舵手夏治冰(微博)离职到传出大面积裁员风波,一连串的变故让外界开始普遍质疑,比亚迪这艘自主“航母”,是否已经危机重重?

8月29日晚,一个名叫“雅鲁藏”的网友在微博爆料:“2011年8月29日,比亚迪汽车(微博)销售所有营销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日前全部寻找生路,就这么突然被辞职了,突然想到了夏总离开的原因。”这条微博很快就引起了围观,截至9月6日晚,该微博被转发1878次,评论也高达575条。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云飞(微博)在微博上回应道:“只是销售公司正常的人事调动,营销部没有撤销,也没有解散。人员调动只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销售服务水平,提高内外部工作效率。”

该回应马上引起了更为强烈的反弹。一位网名为“辉飞-烟灭”的比亚迪员工反驳:“每一次裁员,比亚迪都说是正常的人事调整,为什么就不能直面问题呢?5000多人的销售公司,调整到1000人,还正常?最可气的是连一分钱的安抚费都没有!”一位名为“批判性推理”的网友也表态:“一天一下子裁掉1500人,甚至包括部分总经理助理、总监级别高层人员,营销部解散确凿无疑,9月1日前会发出通知,这绝对不是正常调动。”

作为一家曾让整个汽车行业侧目、让巴菲特为之折腰的企业,比亚迪曾经创造了连续数年销量翻番的纪录,并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自主品牌车企。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此次裁员风波备受关注——为什么要大规模裁员?战略性收缩背后意味着什么?

裁员传闻

“大家都忙着卖东西,希望能够在大家统统甩卖之前赶上第一波卖个好价钱,可是怎么二手的和一手的价格差不多呢,难道是站在一楼往二楼甩? 一切和大学毕业时的跳蚤市场极其相似,那时候卖完是轻松,现在卖完是无奈的伤感。有想过送给自己要好的同事的,突然发现他也走了。”9月6日晚,“雅鲁藏”发了这样一条充满伤感的微博。

从8月29日爆料后,“雅鲁藏”的粉丝陡然增多,而他也基本上每天都会更新,9月5日,他的微博上这样写着:“散伙饭上,大家都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淡定,是强颜欢笑,还是真的都想开了呢,但愿如此,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个谁第一天听到通知,第二天就默默走了,连背影都没给大家留下。”

与最初的愤怒相比,离别的伤感成了“主旋律”。一位名为“负一free”的网友如此写道:“9月,原本不是离别的时间,可是却来得这么突然。有些事,我宁愿不懂。下一步,走向哪里,不清楚。 ”

而对于外界来说,微博爆料是否属实,比亚迪到底裁员多少,成了此次风波中最受关注的话题。根据此前比亚迪汽车内部员工透露,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微博)目前共有2700人,裁员分两批,第一批约1000人,名单已确定;第二批裁员过后,最后只剩下800人,裁员比例高达70%左右。裁员范围涉及销售公司所有部门,原有营销6个事业部全被解散。

该员工还透露,比亚迪此次“裁员”采用的是“迂回战术”,以“调岗”的名义,将被裁员工调动到第十一事业部(公交、大巴事业部)。而事业部就是工厂,被调岗员工就是去做焊接、涂装之类的工作,不仅工资大幅下降,工种及劳动强度也完全不同,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去。“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已经在陆续裁员,从去年的5000人左右减至目前的不到3000人。年后,部门领导开会说今年是成本年,要控制成本。”

但比亚迪官方对这一说法予以否认,坚持宣称只是对部分人员进行了正常的岗位调整。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员工告诉记者,由于巨大的舆论压力,比亚迪目前已经调整了裁员方案,降低裁员比例,而且采取分批裁员的方式。

真相背后

大规模的人员调整,让人不得不与不久前夏治冰(比亚迪原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的突然离职联系起来。

8月5日,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夏治冰也是通过微博公开离职信息。尽管比亚迪官方表示,夏治冰离职不会对公司产生任何影响,但8月8日(星期一),也就是离职消息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比亚迪(002594.SZ)A股以每股26.24元收盘,跌幅高达8.35%。其间一度接近跌停。投资者的恐慌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夏治冰的离职,业内有两种猜测:一是销售业绩不佳是夏治冰离职的直接原因。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比亚迪的销量仅为24.2万辆,下滑了6.32万辆,降幅超过20%,成为唯一出现连续6个月同比下滑的车企;二是夏治冰的个人价值观和理念与比亚迪汽车发生了分歧,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改变比亚迪汽车被动的局面。

“对于夏总的离去,现在很多员工都认为,是夏治冰不忍大批量裁人,最终选择自己离开。”近日,一名被迫离职的比亚迪员工告诉记者,去年年初,比亚迪制定了8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并招了1000多个新员工。然而,由于市场行情陡转急下,去年比亚迪仅完成52万辆的销量,与目标相去甚远。今年上半年销量和利润的双双下滑,让公司作出了战略性收缩的决定。

“2010届招进来的1000多人,其中大多数被各种理由劝退‘优化’,这也在公司内部产生了‘史上最悲催的2010届’的说法。”“雅鲁藏”在微博上透露,被“优化”员工有四条出路,“一个月时间自己找工作;去十一事业部车间;走内部招聘;一个月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去车间的自动辞职,无论合同是否到期。”

“企业效益不好,裁员也是正常的,因为企业要生存就必须作出调整。”汽车评论员贾新光认为,前几年比亚迪整个战略都比较激进,今年整个汽车行业销量不景气,加之受政策方面影响,银根紧缩,通胀与紧缩并存,公司的资金链就显得很紧张。“现在看,按百万辆规模组建的销售队伍确实庞大,所以必然要精兵简政。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企业采取一些断然的措施也是不得已的事。”

紧急刹车

“我们公司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要不然,也不会在新能源上投入那么多钱。”李云飞告诉记者,尽管比亚迪目前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搞技术出身的王传福(比亚迪总裁),对新能源的未来还是非常看好。

阵痛,是此次人事调整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对于员工,还是企业本身。重要的是,阵痛过后,企业和个人可否“化蛹为蝶”?此前,比亚迪汽车销量连续数年翻番,其员工也被认为是最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群人。“我说2025年我们要做到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我心里是有底的。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的劳动大军和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王传福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比亚迪现有1万多名工程师、10万多名工人,今后工程师数量要达到3万以上,工人数量要达到30万~40万。

人海战术,在中国车市高速增长的过去几年里,帮助其在短期内完成销量。然而,也正是这样疯狂式的扩张,给比亚迪的发展埋下了太多隐患。“如果比亚迪今年能完成80万辆的销量,那说明福特、通用的百年经验全都没有任何价值。否则,比亚迪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回调和转型。”早在去年年初,就有业内人士断言,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比亚迪汽车的生产方式或许需要作出改变。

一语成谶。随着大规模裁员、资金短缺和销量下滑,比亚迪开始战略回调:降低年销量目标,不再追求100%的高速增长;停止经销商网络的快速扩张,保持1000家左右的水平,减少对经销商压库;同时率先开启大规模降价风暴,对旗下产品进行全线优惠。而在传统汽车领域,比亚迪也告别了野蛮式的增长,开始在先进发动机与变速箱技术上进行投入,注重从量到质的变化。

“比亚迪不会像以前那么追求速度了,现在是时候静下心来做品质、做管理了。”今年以来,夏治冰曾在多个场合一再表示,过去7年比亚迪盲目追求增长速度,对投资人的把控力缺失,现在正努力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夯实基础,并将这种改变称之为“二次腾飞”。“公司去年7月以来的一年困难时期已过去,S6胜券在握,市场旺季即将开始,G3、L3可顺势而上。”夏治冰在离职的微博上这样写道。

“汽车在比亚迪的比重将有所降低。”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微博上留言,从比亚迪大规模裁员来看,“比亚迪模式”已经遇到瓶颈。“另一方面,与中国车市整体增长速度放缓、自主品牌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也有很大关系。今年以来,自主品牌整体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自主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撰文称,当前,比亚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并正在努力地化“危”为“机”,只要给它时间,经过调整,它会重新发展起来的。“在这关键时刻,大家要帮它一把,而不能落井下石,自主品牌发展太不容易了。”

【加拿大总理卡尼与多国领导人通话】根据加拿大总理府消息,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在获连任后与多国领导人通话,就一系列外交政策开展磋商。 加拿大自由党在4月28日举行的第45届联邦众议院选举中再次击败保守党,成为众议院第一大党,身为自由党领袖的卡尼将继续出任总理。根据加总理府发布的消息,卡尼4月30日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只有乌克兰参与谈判进程,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4月30日,卡尼还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通话。卡尼表示,加拿大将发挥稳定可靠的贸易伙伴作用,加强与欧盟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 4月29日,卡尼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两人同意于近期举行面对面会晤。当天,卡尼还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新华社)

【专家:乌美签署矿产协议 展现美外交困境下的无奈】特约评论员宋晓军表示:其一,乌克兰和俄罗斯在相关谈判中态度强硬,均未作出让步。美国即便对乌克兰施压,或者试图与俄罗斯进行利益交换,都无法改变这一僵局。在此情形下,若想达成一份所谓的“阶段性成果”,美国只能自己退让一步。毕竟,若双方都不肯妥协,谈判便只能陷入停滞,美国为避免这种局面,只能选择在协议上做出妥协。 其二,美国急于获取阶段性成果,这与特朗普上任百天以来推出的三个外交政策目标密切相关。然而,前两个目标已基本宣告“破产”,在这种情况下,矿产协议的阶段性成果才得以“应运而生”。具体来看,前两个外交政策目标分别是贸易战和伊核谈判。在贸易战方面,美国不仅未能从中获利,反而因贸易摩擦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如今已明显看不到任何收益的希望。伊核谈判同样进展不顺,尽管已经进行了三轮间接谈判,但美伊双方在立场和要求上仍存在巨大分歧。特别是美国伊核谈判代表在4月28日发表的言论,第二天就被自己推翻,这充分暴露了美国在伊核谈判中的混乱与无奈。在执政百天内,这三个外交政策目标中,唯有矿产协议看似有达成“阶段性成果”的可能。而这一“阶段性成果”,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意味着未来或许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于是这份矿产协议最终“仓促出炉”。(央视新闻)

三井首席执行官:对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不予置评。

【加拿大总理卡尼与多国领导人通话】根据加拿大总理府消息,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在获连任后与多国领导人通话,就一系列外交政策开展磋商。 加拿大自由党在4月28日举行的第45届联邦众议院选举中再次击败保守党,成为众议院第一大党,身为自由党领袖的卡尼将继续出任总理。根据加总理府发布的消息,卡尼4月30日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只有乌克兰参与谈判进程,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4月30日,卡尼还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通话。卡尼表示,加拿大将发挥稳定可靠的贸易伙伴作用,加强与欧盟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 4月29日,卡尼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两人同意于近期举行面对面会晤。当天,卡尼还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新华社)

【专家:乌美签署矿产协议 展现美外交困境下的无奈】特约评论员宋晓军表示:其一,乌克兰和俄罗斯在相关谈判中态度强硬,均未作出让步。美国即便对乌克兰施压,或者试图与俄罗斯进行利益交换,都无法改变这一僵局。在此情形下,若想达成一份所谓的“阶段性成果”,美国只能自己退让一步。毕竟,若双方都不肯妥协,谈判便只能陷入停滞,美国为避免这种局面,只能选择在协议上做出妥协。 其二,美国急于获取阶段性成果,这与特朗普上任百天以来推出的三个外交政策目标密切相关。然而,前两个目标已基本宣告“破产”,在这种情况下,矿产协议的阶段性成果才得以“应运而生”。具体来看,前两个外交政策目标分别是贸易战和伊核谈判。在贸易战方面,美国不仅未能从中获利,反而因贸易摩擦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如今已明显看不到任何收益的希望。伊核谈判同样进展不顺,尽管已经进行了三轮间接谈判,但美伊双方在立场和要求上仍存在巨大分歧。特别是美国伊核谈判代表在4月28日发表的言论,第二天就被自己推翻,这充分暴露了美国在伊核谈判中的混乱与无奈。在执政百天内,这三个外交政策目标中,唯有矿产协议看似有达成“阶段性成果”的可能。而这一“阶段性成果”,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意味着未来或许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于是这份矿产协议最终“仓促出炉”。(央视新闻)

热门评论

曾经 0
沙发一个
新浪网友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