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有品位,绝版CD“非常发烧”

理财一周报
与拥有11年收藏经验的“80后”音乐爱好者探究CD收藏门道:
保值有品位,绝版CD“非常发烧”
理财一周报记者/陆斯嘉
用“持续发烧”形容2010年艺术品收藏市场,看似调侃但并不为过。一年间,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张大千绢本泼彩《爱痕湖》等十余件作品拍卖价过亿元。收藏正从个人时代大步迈入机构与资本时代。
今天还有多少空间留给普通收藏爱好者?一个更重要的提问是:收藏的意义在哪里?于个人,收藏发乎兴趣、陶冶情操;于家庭,收藏是文化传承;于社会,收藏是历史的见证。收藏不在于金额高低,在于其文化价值。
虽无拍卖会上举牌叫价的激荡,但普通人因爱而藏的收藏动机与宝贝藏品,在当今时代历久弥新。
本期,记者向一位拥有11年收藏经验的上海“80后”音乐爱好者探究CD收藏门道。出乎意料,看似小小一张CD,在20年后的今天价格可增长350%。
CD:胶木唱片后的又一类收藏品种
1877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和重放声音的箔蜡筒。之后爱耶尔·柏林那将其改进为薄型的录音圆盘,唱片由此诞生。1908年,法国人乐滨生在上海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当年录制的《秦琼卖马》成为中国第一张唱片。
上海人,尤其是被称为“老克勒”的老一辈音乐爱好者对胶木唱片偏爱有加。胶木唱片作为收藏品在拍卖市场上也获得过佳绩,有媒体1997年曾披露,1934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金蛇狂舞》和《彩云追月》,在香港分别以1.2万港元和0.5万港元拍卖成交。
在人们醉心于胶木唱片之时,殊不知唱片家族另一位晚进成员——激光唱片(即CD),也已成为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珍藏。
较之胶木唱片百余年的历史,CD自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至今不过30年。CD在重量、保存性、储存量、制作成本上都优于胶木唱片,在问世十年后成为唱片界的霸主。尽管目前市场上的音像制品CD占据大半河山,但古典音乐史上公认大师的经典演绎以及上世纪80年代至 90年代初CD行业发展黄金年代几大唱片公司顶级制作工艺,使一批绝版、老版CD凸显欣赏、收藏价值,更是一张难求。
绝版CD
铆定20世纪80-90年代精品
如果说胶木唱片以其历史感和真实感令藏家青睐,那么作为工业时代产物的CD,其收藏意义何在呢?
CD最兴旺发展的黄金年代,是20世纪80-90年代,是当时音乐欣赏的主要媒介。
从制作工艺与外观上说,当时由顶级压片公司制作的CD工艺极为考究,CD盘口全部镀银、片基厚、节目封册设计十分具有艺术气息。极致细微处,包装盒的用料、设计都注重质量,分量比现在新版CD重1/3左右。如今网络下载技术发达,CD渐成夕阳产业,销量骤减、成本控制增加、制作粗糙,当年精良制作不见。
从音质角度看,上世纪80年代的转录技术已十分发达,大部分转制后的CD的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上一代音源载体LP的音质水平。随着CD录制技术的提高,例如3D、4D、24比特等先进技术的引入,转制和录制效果还原度更高、现场感更强,细节更丰富。而此后不断翻录、再版的唱片,其整体音响效果无法与初始版本并论。
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大师级演绎。一大批音乐大师的演绎黄金期在20世纪50至80年代,如指挥家卡拉扬、伯恩斯坦、克莱伯,又如小提琴家格鲁米欧、谢霖、奥伊斯特拉赫,钢琴家李赫特、吉列尔斯等,他们在其签约唱片公司的录音大部分转制或录制成CD,其中多数没有再版。这些绝版录音极其珍贵,是收藏人士寻觅的佳品。目前市场上的新版CD,往往已再版七八次,精品无几。
最珍贵的CD:
Made in West Germany by Polygram & 无字银圈
世界上最著名的几大老牌唱片公司,分别是德国DG(德国留声机)公司、英国DECCA(迪卡)、EMI(百代)公司、荷兰PHILIPS(飞利普)公司、美国RCA(美国广播)以及CBS(哥伦比亚)公司(后被SONY并购)。其中,DG、DECCA、PHILIPS三家唱片公司的压片工艺较为接近。东、西德没有合并之前,Polygram压片厂设在西德,因此最早发行的唱片印有Made in W. Germany by Polygram(西德宝丽金制作)、无ifpi码(编者注:20世纪90年代前没有ifpi知识产权编码)。数据区至盘口全为镀银且镀银区无任何刻字的CD,是1982-1987年生产线上的第一批产品,业内俗称西德无字银圈版,其压片技术先进、装帧考究、内容精湛、质地具有历史气息,最具收藏和投资价值。
Polygram公司把他们在西德Hanover工厂卖给了PDO公司后,1988-1991期间生产的唱片内圈刻有Made in W. Germany by PDO(PDO银圈)。PDO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解散了,压片工厂仍旧还给了Polygram公司。东、西德统一后开始发行的唱片,内圈刻有Made in Germany(德国银圈)。一般来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的唱片压片和装帧工艺最为考究,这时期生产的唱片都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EMI唱片公司最初于1985年在西德SONOPRESS公司压制的唱片(内圈刻有Made in W.Germany by Sonopress)以及在英国NIUMBUS公司压制的唱片(内圈刻有Made in UK by Nimbus)最具欣赏和收藏价值。CBS和RCA公司最初发行的,内圈刻有Made in USA,且无ifpi编码的CD亦是藏家热捧的绝版唱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单张CD的发行价为5-10美元。由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独家代理进入中国后,正价版(编者注:此外还有中价版、廉价版)每张132元。当时较好的工作月均收入为400-500元。国内音乐爱好者每个月不吃不喝也只能买2-3张唱片,算是当时的奢侈品。
如今一张普通老版或绝版CD的价格在人民币150-300元,精品或是稀缺的绝版CD价值往往在300-600元甚至更高。某些发行量极少的名家大师演绎的作品就很难买到。如大伦敦公司发行的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绎的《苏格兰幻想曲》,俗称“黄面大卫”,现在如果在市场中出现,价格不会低于3000元,若买家稍稍犹豫则机会稍纵即逝。
如果以600元作为精品绝版、老版CD的基准价,相比20年前引进中国时的价格激增350%。
与全球买家一起竞拍绝版CD
中国目前有两类人群是绝版、老版CD购买的主体,一类是职业中间交易商,另一类是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
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目前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参与全球的CD购买与收藏。雅虎、ebay、亚马逊等网站,部分采用竞拍模式,以第二高价成交。然而由于时差因素,交易达成通常在中国时间的凌晨,因此国内藏家多从职业中间交易商手中购得CD。此外,国内的一些论坛,例如"非常发烧论坛",也有CD交易专栏,淘宝网也是一个购买途径。
据了解,绝版、老版CD除了在欧美市场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今在新兴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人士也关注这类藏品。CD的收藏主力仍是个人。日本、韩国的音乐爱好者虽然先于中国收藏CD,但目前CD在中国市场上的成交价往往是最高的。美元持续贬值也毫不影响绝版、老版CD价格保持坚挺和稳中有升的趋势。
藏家小传
Johannes的CD收藏
Johannes
1982年出生于上海,三岁起学习小提琴。学生时代是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副首席,南洋模范中学学生交响乐团首席兼独奏演员。2006年他与5位好友共同组建Johannes Chamber室内乐团,每年举办室内乐演奏会。从大学时期开始收藏CD,过程中逐渐被绝版、老版唱片所吸引,走上了绝版、老版CD的收藏之路。
理财一周报:您从何时开始收藏CD?
Johannes:从中学时代开始,已经有激光唱片的资料了,当时买的多为盗版唱片,主要用作小提琴演奏方面的借鉴。主要收藏阶段是从大学开始,依靠业余打工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购买古典音乐唱片。收藏老版、绝版唱片是在工作之后。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有些音乐家的经典演绎版本已经绝版,唱片市场上已无法寻觅,我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一个群体,提供的老版唱片中有我所需要的版本。二是某些已有的新版唱片,因为非常喜爱这个音乐家的演绎,我特地购买了初期的版本作比较,曲目都一样,播放后,被老版唱片的制作工艺折服,音响系统里听到了很多只有在老版唱片里才能听到的细节。从此之后便逐渐减少了新版唱片的购买,进入对绝版老版唱片的痴迷,爱好,收集。过程中很有乐趣,发现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大师的大量经典演绎都能在老板唱片中找到,也被唱片封面照片的艺术气息所感动。我们室内乐团在曲目积累的过程中,也要参考不同版本的演绎,老版唱片在这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理财一周报:CD收藏数量有多少?
Johannes:累计收藏的CD大约在2000张(1套按1张计)以上,其中85%~90%是绝版、老版CD。保守估计,单张金额150元以上。目前我已基本收藏到大部分感兴趣的绝版、老版唱片。过去几年收藏“热情高涨”的时期,每月会花费数千元收藏CD,最少的时候也会花费数百元。我工作至今5年,平日结余下来的收入基本都用于购买CD了。
理财一周报:收藏CD需要用时间来等精品吧?
Johannes:没错。收藏演奏大师不同时期出品的成套作品更加需要耐心。比如我特别欣赏的钢琴家吉列尔斯,DG公司在1985-1990年期间为其陆续发行了9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单张唱片,张张都是精品,其中的2-3张因发行量少而极为罕见。当我花了近5年时间,终于收齐成套的时候,一桩心愿得到了却。
理财一周报:您有哪些珍贵藏品获得大师签名?
Johannes: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典音乐大师携乐团来上海演出,我收藏的唱片有幸获得的大师签名有指挥家海廷克、杨松斯、特米卡诺夫,大提琴家麦思基、马友友,钢琴家波利尼、佩莱亚西亚、阿什肯纳齐、艾克斯,小提琴家帕尔曼、穆特、克莱默等。
理财一周报:大师看到您手中的唱片,很吃惊吧?
Johannes: 2009年,当我第一次面对面见到钢琴家、指挥家阿什肯纳齐,并将几张他的经典CD拿给他签名的时候,他非常惊讶地说:“这些唱片那么完好地保存至今,我在国外都很难看到。没想到有这么一批中国乐迷喜爱并收藏我的唱片,这令我感到很欣慰。”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