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新敌人肉苁蓉

《当代经理人》
从治沙角度来说,肉苁蓉越多,沙漠就越少。但正如肉苁蓉活性研究首席科学家屠鹏飞所说,此前,肉苁蓉多为野生,作为药用,人工种植后,供应量大幅上升,而需求量如果还停留于从前水平,肉苁蓉必然贬值,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最坏情况是肉苁蓉的寄生植物梭梭、红柳和圣柳等大片死亡,以致重归沙漠化
文/本刊记者 洪丽萍
沙尘暴来了,村子遭了殃。
一棵百年的老白杨树,被拦腰折断,发出了一声清脆的绝响……
一只老母鸡,迅如闪电般飞逝而去,一头撞死在了饲养院的西墙上……
一只小花狗箭一样随风射去,不知射向何方……
某县志对沙尘暴做了这样的记载:沙尘暴来势异常,凶猛如虎,飞沙蔽日,力撼天地,持续半天一夜,毁坏良田四十八万亩,摧毁老树三千余棵,卷失牛羊驴马两千四百二十头,伤亡人员十二名,此乃我县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沙尘暴……
对于沙漠来说,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它的驯服。然而,驯服的成本却是高昂的,甚至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这种类似输血式的治沙模式显然不会持久。市场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没有利益导向的行为一定不能调动资源积极性。同样,如果能够让治沙的行为变为利益的造血性机能,那么长久以来的治沙的苦力活也变成了治沙的掘金机遇。
如今,在内蒙古磴口县正在大力推广的肉苁蓉产业显然具有了这样的治沙造血功能,肉苁蓉已经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治沙效果,有理由让人们对其赋予更多的期待。
不再稀少
人退沙进,如果人躲着沙漠,沙漠将更加肆虐;如果人不治理沙漠,沙漠只会越来多。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沙漠如此强大,所以“防沙固沙、治理沙漠”是我国每届政府的重要任务。当然,也就不乏一些以治沙名义来获取政府资助的企业,这些企业获得有关部门数千万的治沙补助,但却恰恰未把心用在治沙上。
奔走于北京地铁1、2号线上,你一定会记得车厢内的阿拉善沙漠,恐怕那是很多都市人对沙漠的最接近感知。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知呢?沙漠很美好,沙漠里有漂亮的月亮湖,有藤椅,甚至还可以穿着比基尼在沙漠的湖泊中游泳。
风景为何如此美丽?原来这是一个旅游项目,操盘者上下游说了诸多政府要人,此项目才获报批,当然报批的背后实则是一笔可观的治沙资金。不过,据有关人士透露,此项目运作并不成功,美其名曰“治沙”,实则“治沙”甚少。
这就是中国的公事,以公的名义,为着一己私利。
有着异曲同工之“美”的是,在一望无际的乌兰布和沙漠中,你会见到一块奇异风景,一条50公里长的柏油路,据称由某重要环保人士从政府手上划拨下来上千万修建而成。然而,当我们疾驰于这条柏油路上之时,却有数个路段已被黄沙所盖。“他们早应该做好路边固沙工作,如今黄沙漫了上来,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掏出上万,平整沙丘,种上固沙植物,适时浇水,这一小段路就能救回来。否则,未来被吞路段将越来越多,最终漫至整条柏油路。”
不过也有人愿意将这个枯燥的治沙“苦活”当做事业。他自己承包沙漠,种上梭梭,再种上沙漠人参——肉苁蓉,自己打井修路。在开垦沙漠之前,从事着公务员职业,再此前,做着沙漠滴灌的生意,卖过沙漠紫瓜籽、西瓜、甚至摩托车。
他真正从沙漠中摸爬滚打起来,仅用5年时间就从沙漠中掘出了肉“金子”,以致不少聪明的浙江人也奔到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来掘金。甚至传言,营销大王史玉柱也在考虑加入沙漠掘金行业中来。
他就是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到目前,他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接种肉苁蓉6000亩,未来还将人工接种肉苁蓉10万亩。
肉苁蓉,何物也?当你来到富有一定地下水的沙漠之中,也许你会在梭梭或红柳下,看到一支支粉红色或紫红色的鲜花,没有叶子,只有美丽的花朵,向下挖去,就会挖出一条黄色或白色的肉质茎,表面密布鳞片,基部粗大,寄生在一条细细的根上,这就是肉苁蓉了。
《神农本草经》记载:“肉苁蓉,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茎)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
经现代医学分析证实,肉苁蓉含15种氨基酸及生物碱,还特别含有生物活性成份海胆甙及壮阳成份肉苁蓉甙A,使用后具有提高性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促进物质代谢,增强体力和抗疲劳,保肝,抗肿瘤,抗辐射,通便,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抗动脉粥样硬化,延长动物寿命和抗衰老,促进创伤愈合,保护缺血心肌,辅助治疗前列腺炎等功效。
肉苁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屠鹏飞教授为肉苁蓉算了一笔经济账,2007年鲜管花肉苁蓉的收购价为12—16元/千克,2008年鲜管花肉苁蓉的收购价为10—12元/千克。按一般接种和管理,鲜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的亩产量为300—500千克,每亩年收入为3000—6000元;如果在示范基地采用精细管理,鲜品亩产量可达到1000多公斤,每亩年收入超过1万多元。
冷静下来,不要激动。这就是沙漠中的金子。因为它有价,所以人们种植,人们一旦种植,其所寄生的植物,无论是梭梭、红柳和圣柳等都会成片生长,沙漠自然固化。
那么,魏均是怎么接触到人工种植肉苁蓉呢?
歪打正着
他是磴口沙金的农民,他的家就在流沙边上,从1992年开始就把治沙当作事业,更将沙漠视作好商机,不过直至2003年,他才算真正找到一条具有可持续性的治沙方法。
早在1997年,磴口县政府就曾在沙漠里种过肉苁蓉,然而因为未进行细加管理,以致半途而废。而这次,2003年,在内蒙古的某展销会上,魏均在展览其沙漠滴灌设备时,偶遇1986年在红柳根部接种肉苁蓉就大获成功的73岁老教授刘铭庭也在展出其肉苁蓉接种技术。商业嗅觉敏锐的魏均就在展销会对刘铭庭洗耳恭听,帮其收拾展位,最终约请了刘铭庭前去其刚刚进驻的架子滩基地。最后,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研究,磴口县政府欣然掏出10万元买下刘铭庭的肉苁蓉接种技术。
魏均说,梭梭、红柳人工接种苁蓉技术,打开了沙漠深藏的宝藏,它给治沙带来三大好处:一回报快,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一直沿用着种树、开地模式,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而栽梭梭种苁蓉,三年后就有回报;二回报高,一亩当年栽种,次年接种苁蓉的梭梭林,第三年就可采摘苁蓉100多公斤,按市场价计算1000多元,除苁蓉收益外,梭梭、红柳都可养畜、做纤维板,红柳还可编柳筐,每年有两三项收入;三是投入少、省力气,梭梭、红柳都是畜根植物,成活后15年内不用打动,每年也不用施肥、浇水、除草,相比种地省力又省钱。
然而,万事开头难,基地的土路刚刚修好,两边的防沙杨树刚种下,SARS来犯,眼看着架电不成,水就无法从井中抽出,以致杨树渴死。“SARS其势凶猛,当时根本找不到前来干活的工人,因为磴口县是SARS重灾区,最后,生拉硬拽,动用感情营销,才算是请来6、7位架电工人。”望着如今这数十米高的杨树,魏均自豪感十足。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4年始,王爷地公司聘请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刘铭庭教授从事苁蓉人工接种试验;2007年与中国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中心合作,成立王爷地苁蓉人工接种研究室,由中国农大郭玉海教授任首席专家,黄勇、杨国涛等四名博士、硕士组成立研发团队,建设苁蓉人工接种示范基地,深入研究提高肉苁蓉人工接种成活率和质量、增加产量、良种繁育及种子微球化处理技术,苁蓉机械化种植与采收,沙生灌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接种率、生长周期短的苁蓉接种模式,建立一套优质苁蓉人工栽培综合配套技术体系,这套技术已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申请技术鉴定。
在苁蓉种植上,魏均笃定要种出世界上最好的肉苁蓉,“让人家一提到肉苁蓉,就想起磴口县。”2008年苁蓉产业列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两级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和“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而肉苁蓉产业将成为磴口县的支柱性产业。
就在魏均及其县城的专业户,农户积极种植苁蓉之时,新疆和田地区农民正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进行肉苁蓉种植大会战,而肉苁蓉另一大主产区阿拉善地区,多以林业局植树造林名义,进行着大规模种植。方此时,苁蓉种植业初具规模。
从治沙角度来说,肉苁蓉越多,沙漠就越少。但正如肉苁蓉研究首席科学家屠鹏飞教授所说,此前,肉苁蓉多为野生,作为药用,一旦人工种植后,供应量大幅上升,而需求量如果还停留于从前水平,肉苁蓉必然贬值,农民种植积极性尽失,最坏情况是肉苁蓉的寄生植物梭梭、红柳和圣柳等大片死亡,以致重归沙漠化。
然而,据最近5年的资料分析,国内外市场对肉苁蓉药材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价格也不断上扬。目前,我国肉苁蓉产品的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肉苁蓉产业已形成,预计今后10年,肉苁蓉产业还将成倍增长。
无论怎么说, 至少这两年,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值钱了,“以前一亩沙漠承包费仅为数元,如今已上涨至上百元。”
产品化难
或许,担心肉苁蓉原材料供过于求,有点杞人忧天。然而,任何想在肉苁蓉产业里做大做强的企业都会涉足苁蓉深加工,毕竟种植略为简单,商业价值低;而深加工风险大,进入门槛高,但商业价值亦高。
一年前,魏均所领导的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重新规划企业经营模式、战略发展方向和品牌建设,采用“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委托加工”模式。
魏均深信苁蓉产业能够做大,但前提是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投入苁蓉深加工。目前魏均正在争取国内某国有银行 4000万贷款,以便继续在沙漠中种植苁蓉。
在苁蓉深加工上,无非是药、保健品和食品三个方向。在药这一品类,作为中药散卖恐怕基本饱和,而作成品药的批号需要进行数年的临床试验才能获得;虽然中国保健品市场极为不健康——价高质差,但市场潜力巨大,据权威人士透露日本极具规模的护肤及健康食品品牌,现为东京证券交易主版的上市公司“FANCL·无添加”意欲把苁蓉做成一款保健品;而在食品领域,仅仅是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作为泡酒、泡茶、炖汤材料,基本以礼品形式出售,而非自行消费。
魏均的野心的确不小。2008年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向区域市场投放中国首款“王爷地”品牌无糖苁蓉饮料”;2007年12月,与采纳品牌营销顾问机构北京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仿红牛饮料,在昆明夜场推出功能性饮料“野兽”,但收效甚微。魏均反思这一次走向市场的尝试,“不真正在市场上打拼,市场运作能力永远无法提高。”如今,魏均将向保健品市场方向进军,产品形式暂定为胶囊和口服液。
在肉苁蓉深加工领域上,中国能列得出的企业寥寥。
屠鹏飞表示,“在药品类,台湾上市公司杏辉集团旗下子公司杏辉天力(杭州)药业有限公司出品了苁蓉总苷胶囊,但因为不熟悉内地市场运作,销售平平;另外,广药集团旗下某子公司研制开发了苁蓉通便口服液,但在这款产品因无动力投入,销售有限。恐怕做得最好的是新疆的和田帝辰医药生物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是管花肉苁蓉提取物(苯乙醇苷),这些提取物出口至日本韩国,作为高档化妆品的添加物,目前该公司现已申请专利4项。”
的确,因为野生,所以量少;因为量少,所以没有几家企业有心专注于从事苁蓉深加工。
然而现在苁蓉量增加数千倍,自然商机就有了。正如钱学森说,未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地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他的沙草产业理论认为,占中国25%土地面积的沙漠里至少蕴藏着几千上万亿的产值,应该因地制宜,搞多用光、少用水的高效农业,才能让沙漠变绿洲。
“在日本,肉苁蓉早已进入药食同源中药行列,明年,肉苁蓉在中国也有望进入。”一旦成为药食同源中药,肉苁蓉走进大众生活的门槛大幅降低,那时,雄心勃勃的企业就可以把苁蓉以保健品和食品的形式进行大规模商业运作。一旦苁蓉产业形成,中国的大片沙漠就不愁治理,因为对肉苁蓉而言,沙漠就是土地。如果有一天,你我都在吃着肉苁蓉食品时,那说明沙尘暴将再也刮不起来。
谁能成为肉苁蓉这一行业的游戏规则制定者?谁会是肉苁蓉产业产品化最成功的企业?谁将是肉苁蓉产业崛起的最大受益者?如今,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在磴口县城目前最好地段拿了一块地,准备做成苁蓉交易市场,“让全国各地的人都来磴口县交易各种形式的苁蓉产品”。
磴口县已经将肉苁蓉产业作为自己的坐标性产业,并希望能够像宁夏枸杞一样,建立起“磴口——肉苁蓉”的品牌连结。毋庸置疑,在苁蓉深加工行业,魏均有着不小的机遇,据可靠消息,他正在与长于营销,曾操盘蒙牛和小肥羊等上市公司的孙先红接洽……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