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校联盟”与“常青藤”无关
郭英剑
据报道,2009年10月9日,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共同签署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希望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所创新。这一合作方式在开始之初,就被命名为“9校联盟”(英文为“C9”)。
有不少媒体称,这是仿制美国“常青藤盟校”(Ivy League)的中国版“常青藤盟校”。但我注意到,9所高校在对这次会议的相关报道中,并没有直接称之为是“中国版的‘常青藤盟校’”,也没有刻意对此加以强调。
其实,如果对美国的“常青藤盟校”有些了解的话,就会明白,中国的“9校联盟”与美国的“常青藤盟校”无关,如果说有关系,那也不过是取了一个使人产生联想的名字而已。
美国的“常青藤盟校”是指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在内的8所高校。这个高校联盟至少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它们与历史有关。除了康奈尔大学之外,其他高校都是在美国殖民时期就建立了。而最晚建立的康奈尔,建校时间是在1865年,迄今为止也已经有了140多年的历史。
第二,它们与地域有关。这8所大学都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美国其他地区(比如中西部地区)无论多么优秀的顶尖大学,都不在其列。
第三,它们与体育有关。最开始的时候,Ivy League实际上是一个体育运动联盟。据说,早在1852年,哈佛与耶鲁两校就开展过划船比赛。到1900年,双方又开始了非正式的美式橄榄球比赛。据有人考证,Ivy League最早出现是在上世纪30年代,普遍被媒体引用的例证是1935年2月7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上的使用。但有趣的是,虽然这些高校之间在体育上的交流早就开始了,但Ivy League真正被人广泛使用,则要到1954年,那一年,“全美大学体育联合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简称NCAA)正式成立,而Ivy League主要被用来指称体育运动。
当然,Ivy League这个词后来已经不仅局限在体育范畴之内,而是成为了美国最古老、具有共同教育理念的顶尖高校的代名词,同时,逐渐具有了学术卓越、社会精英、门槛难进的涵义。但即便如此,到今天为止,Ivy League依旧还主要指称体育联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美国的“常青藤盟校”,不过是在历史机缘的巧合下,由于体育运动而使这8所高校走到了一起。
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却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是:这些高校虽然因为体育走到了一起,但他们彼此之间是“对手”,而不是“盟友”。他们之间并无类似中国“9校联盟”这样正式的合作协议,反倒在招生、人才培养、教师聘用等诸多方面,都是真正的“对手”。比如在招生方面,各自都会拿出自己的招数,希望能够吸引最优秀的高中生到自己的学校来。虽然彼此之间不能说没有合作与交流,但那些合作与交流在美国其他高校也能见到,甚至很常见,并不具有什么特殊之处。
可以说,他们虽然秉承了历史,但在各自独特的办学历程中,坚守着各自的办学思想和精神,保持着各自的独立。在很多时候,对于对方的错误,常常会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公开站在其对立面。比如,2005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因为对女性出言不逊,就遭到了包括“常青藤盟校”如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的猛烈抨击。其实,这恰恰是“常青藤盟校”的精神之所在。
回过头看中国的“9校联盟”,他们既与历史、地域无关,也与体育无关。因此,说“9校联盟”是中国版的“常青藤盟校”,实在不确切。
我注意到,此次“9校联盟”是在“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提出来的,而这个由北大、清华等9所国内一流学府在2003年共同发起的研讨会,已经举行了7届。此前,我从网上所得到的这个研讨会的有关信息不多,也不知道每年都谈了什么内容。但有趣的是,报道说,今年“走到了第7年,深化合作跨出了重要一步”,并称,“有了‘9校联盟’这个平台,名校掌门人脑中的独特想法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我们且不论“名校掌门人”中有什么样的“独特想法”,也不问为什么没有这个联盟就无法实现他们的“独特想法”,单从这其中隐含的话语,或许能够解读出“中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何其艰难”的意味来。
中国“9校联盟”出台后,我看到有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甚至很多人认为它不过是东施效颦的产物。说实话,在看了报道“9校联盟”所签“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后,确实有些失望。但即便如此,我依旧对这样的“联盟”持欢迎的态度。因为,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东施效颦”虽然显得有些让人看不惯,甚至从“效”的外型上看还有些笨拙,但它总比坐井观天、孤芳自赏或者自暴自弃好。
中国高等教育太需要变革了。希望这种变革只是开始,从而使我们还可以期待。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东施效颦”虽然显得有些让人看不惯,甚至从“效”的外型上看还有些笨拙,但它总比坐井观天、孤芳自赏或者自暴自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