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实际使用外资中西部城市居首

商务微新闻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工业增速排名始终保持领先,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排名第3位,2008年上升到第1位,今年1—7月继续保持第1位。成都已与世界上8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3家企业落户成都。在近日召开的“人与城市和谐发展——成都市60年变迁”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投促委副主任伍本康通报了60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以及投资促进发展有关情况。
“投资成都我的新开始”作为成都市良好投资环境的形象标志,由外商投资企业LOGO组成的“成都”二字,在发布会现场也进行了展示,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成都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招商引资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工业发展】
从三根半烟囱
到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60年来,成都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工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工业装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工业信息化迅速推进,工业竞争力逐步加强,国有工业面貌一新,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一大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如老成都家喻户晓的“双燕牌电冰箱”与“成都牌”电视机,彩虹电热毯系列小家电,都是成都工业发展60年里程中的骄傲,共同创造了成都工业品牌的辉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成都市工业总产值仅为1.08亿元,而其中小手工业户1.4万户,占了该市工业总户数的98.8%;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工厂企业仅有一些规模很小的纺织厂、发电厂、机械厂、汽车修配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砖瓦厂,成都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甚微。在1958年前,成都工业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被形象地形容为“三根半烟囱”。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1978年,该市工业增加值为16.35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1277.9亿元,为1978年的78倍。2003年,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成都工业开始了新的跨越,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向着“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目标奋勇进发。
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先后出台并实施。东郊老工业区结构调整,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不仅使160户企业重获新生,而且使城市形象显著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工业布局规划调整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该市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成为该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科学规划为龙头,着力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发力,实施招大引强,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中兴通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围绕重点产业,狠抓核心项目促建,四川一汽丰田迁建、天威新能源一期、腾中重工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增效;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攀成钢、川渝中烟、成飞公司等3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狠抓重点产业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
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成都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2000年到今年7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277户增加到380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2%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对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由38.5%增长到58.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工业增速排名始终保持领先,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排名第3位,2008年上升到第1位,今年1-7月继续保持第1位。呈现工业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该市工业经济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现代工业体系。
如今,成都工业,正在朝集中集约集群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完善产业链,在电子信息、汽车、光电光伏等产业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生物医药、食品、家具、制鞋等产业的集群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实力也在进一步壮大。目前,成都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链,有一定基础的汽车等传统产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逐渐成为成都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点。冶金建材产业方面,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蓬勃兴起,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产业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正逐步壮大。
【投资促进】
从零的突破
到133家世界500强落户
大开放促大发展。在本土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成都的经济建设也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走上了由单一依靠本土企业,转变为壮大本土企业与吸引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崭新发展之路。
1985年,成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成都正大有限公司成立,实现了成都利用外资零的突破,也标志着成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起步。为加快投资促进发展,1992年,成都颁布了《成都市鼓励外商投资条例》,投资环境得到逐步改善。1993年,成都正式被国务院确定为内陆开放城市和首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成都被赋予享有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政策。
1998年,成都市招商引资局成立,专职负责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使内外资的招商工作平衡协调发展。2004年,成都市正式成立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专门从事收集重大外商投资项目信息及开展投资项目的前期促进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2006年,成都市实际使用外资在中西部城市中首次位居首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为规范招商引资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成都市整合市电子信息等6大产业推进办和驻上海、深圳两个对外办事处以及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于2007年正式成立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赋予其牵头该市招商引资工作的职责,并负责项目统筹、投资服务和投资环境营造,由此,成都投资促进工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5?12”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投资环境变化,并没有影响成都投资促进的发展步伐,在地震发生后的100多天里,成都市就获得了超过1000亿元的内外资投资确认;今年上半年,成都又新签4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宣布在成都投资1亿美元打造公司西部基地。至此,成都已与世界上8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3家企业落户成都。
据统计,截至目前,有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万名外籍人士在成都长期居住,其中有20%任职于成都的外商投资企业;有数所国际化的学校可为外籍人士子女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套教育服务;有包括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新加坡百汇成都医疗中心、环球医生成都诊所等在内的医疗机构为外籍人士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等。
成都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
为进一步推动投资促进工作,成都加大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投资环境比较优势,通过构建畅通的物流体系、生产要素保障、生活配套服务等措施,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如推进并联审批打造快速政务服务,建设项目审批成为全国审批用时最少的项目,大大缩短了行政审批时间。“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多的条件,为企业搭建快速发展、健康成长的‘温床’”、“高效率、快节奏”成为外来投资者对成都这座城市高效服务的评价。
2007年11月18日,由世界银行、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组成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联合调查组”认为:“成都基于自身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的特征和约束条件,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世界银行中蒙局局长杜大伟(David Dollar)指出,成都正逐渐成为中西部投资环境最优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成都已经受到众多外资、内资的青睐,成为他们投向中国西部首选之地。
2003年,英特尔正式签约落户成都。在其带动下,友尼森、美国芯源等一大批IT高新企业相继来蓉,已经在高新区形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聚集,成都正在成为继长三角、京津地区之后,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第三大基地;美国科胜讯、瑞芯等50多家IC设计企业“扎堆”成都;全球主流的通讯企业已全部落户成都,3G通信研发基地正逐步形成;SAP、IBM、华为—赛门铁克等企业的相继入驻,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成都同步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战略资源,年产值超过310亿元。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成都也得到了大力推进发展。今年6月29日,阿里巴巴西部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在成都高新区签署,1亿美元的总投资规模,使其成为四川迄今为止互联网行业所吸引的最大投资项目。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的子公司,包括阿里巴巴、淘宝网、阿里软件、支付宝、雅虎口碑等,都将在这一投资框架中与成都对接,并将促使管理数亿美元投资额度的阿里巴巴投资公司在西部寻找更多的成长型企业。以电子商务、新能源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迎头赶上,成为今年成都投资促进工作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成为成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008年,成都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3.4亿美元,其中出口90.6亿美元,分别增长61.2%和58.6%。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增长149.8%,荣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众多外商投资企业的落户也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1992年,成都对外贸易总量仅为2.35亿美元,到2008年上升到47.5亿美元。今年成都市属企业1—7月累计实现出口41.13亿美元,增长22.7%,其中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累计出口16.11亿美元,增长139.4%。
【新闻链接】
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2003年,成都市对全市工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将该市116个工业园区归并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集中发展。2005年以后,根据成都市工业发展实际,并紧紧抓住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优化完善全市工业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市)县“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定位。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导全市工业发展。
目前,成都市通过审核设立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共21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结合灾后重建,我市与福建、重庆、上海分别合作建设“川闽工业园”、“重庆?崇州产业园”、都江堰“上海国际社区”,根据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促进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推进。
同时,按照四川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两个带动”具体要求,成都市还分别与资阳、阿坝、眉山以及凉山合作共建工业产业园。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