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深圳人敢想敢干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钟良
深圳新一轮政府改革,举国关注。
作为深圳市智囊团成员,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改革过程中,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取消一些微观管理、行政审批和评比表彰等事项,将可以由基层承担的事务下放,将一些技术性和具体事务交给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
“编制自然紧缩”
《21世纪》:2002年、2003年,深圳曾提出过“行政三分制”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但后来无果而终。此次改革,深圳又重提“行政三分制”。你怎么看此次改革的力度?
乐正: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已经酝酿很久了,我曾参与前期很多调研,此次改革的力度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大。
29年前,深圳获得经济特区的“头衔”,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遇到新的问题、新的形势,这种情况下,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远远不够,包括行政管理体制、社会文化体制都需要改革,进而形成了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
《21世纪》:政府机构虽然精简了三分之一,但是总体编制并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
乐正:人员是政府机构改革很重要的压力。但是如果一下子就把公务员给剪裁了,那会激化矛盾,改革的阻力就很大。编制紧缩只能采取自然减员、慢慢过渡来解决。
大概有三个途径:一是公务员退休后不再补充编制;另外,深圳作为全国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首个试点城市,已经形成雇员制、国家公务员制、事业单位职员制共同组成深圳市公共服务体系人事体制。像雇员和职员,在合同到期后就分流出去,这样就减少了政府公务人员。
还有一个路径就是把政府公务人员剥离到事业单位。像深圳市直属单位——建筑工务署,就是事业编制。还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别的城市是中小企业局),WTO事务中心等都类似。事实上,深圳早期已经为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做了很多铺垫。
“深圳还是比较愿意改革的城市”
《21世纪》:落实职能转变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具体到深圳,如何实现职能转变?
乐正:需要在对现有职能进行逐一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交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定清楚。
大部制改革解决市一级政府,是横向的改革。接下来,在纵向上实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主要目的就是缩短行政链条。
政府职能转变必然会导致部分职能的转移。但是转移给谁呀?
一部分转移给社会组织——过去公共事务都是政府来做,现在部分公共服务可以以服务外包的形式让社会组织去管理。这样政府的事减了,但是公共服务并不是要削弱,而是更多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第二,向事业单位转移,由事业单位来承接政府部门直接来管理的事务。
还有就是逐步向人大转移。人大主要承接公共财政、和民生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审批、项目审计等。
政府可管可不管的就转移,总的来说,过去政府管的事儿太多了。
《21世纪》:深圳的综改方案特别强调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为什么?
乐正:经济体制改革是把蛋糕做大的工作,行政体制改革是个切蛋糕的工作。发展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改革是会得罪人的事情。
现在深圳改革的最大阻碍来自于因“部门利益膨胀”而出现的“利益集团”。从改革初期的“观念之争”到如今的“利益之争”,改革的空间越来越小,力主改革者往往会触及政治上的风险,改革进入深水区就会产生深层次的矛盾,使得改革者举步维艰,付出巨大的牺牲。但不能因此而对未来改革持消极态度。深圳还是比较愿意改革的城市,还是有一批人敢想敢干的。
《21世纪》:深圳现在承担的改革任务方面还有哪些?
乐正:深圳承担的是综合配套改革。目前任何一个重大的改革,都不可能单项突进,现在改革环境要复杂一些。
深圳以前主要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改革。现在改到一定地步了,牵扯的面更多了,使得其他领域的改革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和市场经济有关系的。
深圳将来的改革会在不同的领域全面拓展,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如财政、土地、国资等还要深化改革。但这些改革大多涉及到国家的法规政策,不是完全由深圳市说了算。《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批为什么重要?就在于国务院对深圳改革的框架总体认可,你在这些方面可以做尝试,是不违规的。
举报成功